晚上七點多,旅伴聽到還有夜景可看都興致勃勃,我卻當下接上理智:「我不要搞到半夜才回到台北,所以你們有二個選項:1. 找地方吃飯,不看夜景 2. 看夜景,不找地方吃飯 」我提出了合理的二選一。
對台北人來說,花蓮的副標是好山好水好無聊2號(1號是宜蘭),是市外桃源 — 城市外的桃源。
然而,存在於當地的現實是,原本就匱乏的醫療資源,被狹長型的土地拉扯的更加破碎,光是交通運輸的成本,就大大拖垮了資源調度的效能。
這麼說吧,我們從台北往南開,隧道的樣貌一路更迭,前段宜蘭有明亮、號誌充足的雪山隧道,中段東澳則是無趣但寬敞的蘇花改,到了花蓮,畫風丕變,變成狹窄單線道、潮濕如礦坑的山洞。
從和平進入花蓮,一切都很大,大型山脈、大型海岸面,與大型工廠。
政策面挹注的資源,建設到工廠,涵蓋不到家戶。許多家庭缺乏基本的養育環境,孩子在髒亂的環境下每天一餐。有些隔代教養,甚至隔兩代教養,得不到知識與能力去突破現況。
與其等待由上而下的分配,門諾醫院團隊捲起袖子開拓資源,開上車子走進家戶,提供聯評、早療、教育,將資源運用在效率極大化,逐年提升服務到的人數。
設備不足,那就就地取材;家庭狀況不同,就個管師專案處理。
環境不好,薪資不高,吸引不了長駐的人才,都是限制條件,那就提供更具彈性的服務機會,讓有志人士也能參與。
今天出遊兼一日物資搬運工,有幸能參與到一點點,我深深感到榮幸。
門諾醫院的海人:「你們可以全都要」,他帶著我們到門諾醫院飯店級的宿舍,搭載全區最高樓層的頂樓看夜景,那個四面環景堪稱花蓮版的TAIPEI 1O1,又在同棟樓吃到可口的又飽足的定食。
最後在12點出頭,南瓜馬車的午夜,踏上台北的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