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諾的醫者典範傳承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今天是醫師節
我想起了去年蒙主的薄柔纜醫師
一生中四十年奉獻給台灣與門諾醫院
為門諾奠定最重要的根基
也透過他的典範傳承信念給許多醫者
成為門諾最重要的核心價值
過去我會想,這樣的典範還會有嗎?
台灣還需要或還會有薄柔纜醫師嗎?
這些年觀察下來我的想法是
不會再有薄柔纜醫師
但會在這個時代有新的典範

婦產科的廖基元與蔡啟智醫師
都已經在花蓮為超過一萬名產婦接生
廖基元醫師另外還執行了
超過一萬台的婦科手術
被稱為門諾7-11的兩位醫者
讓花蓮的孕產婦能隨時都獲得
最有經驗的婦產科醫師提供的接生服務

許明木醫師
雖然已經到了從心所欲的歲數
但他依然秉持著初心
總是穿梭在台灣各偏鄉甚至離島
還有許多身心障礙養護機構
持續守護著兒童.老人與身障者的視力

鄭穆良醫師
看到花蓮偏鄉肝病的問題
除了與腸胃科醫師一起
每半年到卓溪萬榮各部落進行超音波檢查
現在更深入各社區部落
進行肝病的衛教推廣

卓俊宏醫師
當年在門諾當住院醫師
知道自己需要更進一步的訓練
所以先離開了花蓮
但當他拿到血液腫瘤專科後
他依然記得當年對門諾的承諾
補上門諾癌症治療最欠缺的一塊

陳清祥、吳俞哖醫師
廖正智、陳立蓉醫師
他們在人生下半場移民到花蓮來
其實大可不必再這麼累
但因著門諾的需要
他們肩負起更多的責任與職務

陳翌真醫師
持續的為最理想的安寧照護模式努力
也投身在居家安寧的工作中

李坤峰醫師
將他自己學習與進修的教學與簡報能力
運用在醫院實證醫學的推廣上

賴賢勇醫師發明的插管防疫箱
讓全世界看到台灣醫師的研發與創新能力
同時也看到台灣醫者的無私與分享

還有很多門諾醫師
不管是投入居家醫療或社區醫療
或是在臨床上對於年長與偏鄉的患者
都會特別地給予照顧與幫忙
我認為都是在建立不同的典範

謝謝每一位
願意在花蓮在門諾行醫的醫者
在醫師節的今天
向每一位醫師致敬
典範與文化需要被傳承
有價值的事也需要更多人來實踐
期盼有更多的醫者
能加入門諾的團隊中

更多門諾醫師的分享
https://blog.mch.org.tw/doctor/
門諾誠摯招募各專科醫師
https://www.mch.org.tw/other_job.aspx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8會員
110內容數
分享花蓮的後山生活,這裡有台灣最美的山海景緻,幾乎永遠綠燈的空氣品質,還有許多用心耕耘的小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連竟堯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門諾醫院所負責的卓溪鄉A級個管 是台灣第一批最早開始的長照服務2.0 這邊的個管師常常需要十項全能 因為部落中長照與身障照護的需求太多 而且因為經濟狀況普遍不佳 也需要更多外部資源的協助 這次我們協助的家庭位在崙山部落 從台九線玉里段進山區爬升四公里的部落 八十幾歲長輩與六十幾歲的同住者 都是行動
門諾不是很有前瞻性 而是總能著眼在弱勢者的需要 今年是我到門諾工作的第18年 這幾年一直覺得門諾是個神奇的地方 明明資源有限人才招募困難 但有些服務與專業卻都是走在台灣的最前端 72年前在門諾還沒有籌建醫院時 門諾會的宣教士們 就早已開著退役的美軍巴士 穿梭在花蓮最偏遠的部落中提供巡迴醫療服務
在海邊的花蓮門諾醫院 誠摯且熱情的招募復健科醫師 醫院提供有醫師專屬的家庭式宿舍 旁邊就是能吹著海風的超大田徑場 每天都能望著太平洋散步上班 這,都還只是附加的 門諾醫院雖然只是區域教學醫院 但在復健領域與相關的長照及社區工作上 有很多與眾不同且卓越的服務 門諾有矯具義肢中心 能自行客製化患者需要
今天很榮幸 能主持總執行長的榮退典禮 他為門諾服務這三十二年半的時間 為門諾奠定了許多重要的基礎 以下是我在紀念冊中 撰寫感謝與紀念他的內容 "延續宣教士的使命 讓門諾能持續成為花蓮的燈塔 72年前,門諾會的宣教士來到醫療資源非常匱乏的花蓮,從一台巡迴醫療的車輛開始,深入花蓮每一個偏鄉與部落,開始了
楊醫師一早傳來,他在紐西蘭的家中享用早餐的照片,背景還有他家那片超美的院子與櫻花,我笑他說,他現在應該可以有很多時間,慢慢享受他的生活了.離開服務了十八年的醫院,上帝讓他放下這個重擔,回到他紐西蘭迷人的家與海邊的農場.這十多年來我在楊醫師身邊,看到與學習到太多的東西,因此透過這篇文章,留下他為門諾與
台灣的健保雖好 但對於居住較偏遠地方的人們來說 很多醫療服務對他們來說是遙不可及的 而需要早療的孩子 一旦因為距離的關係未進行復健 對這孩子來說就失去了 能像一般孩子一樣的機會 那個影響甚至會是一輩子的 門諾的早療團隊 每年協助數百位需要早療的孩子 當中即使只有數十位個案失聯 但因為每個孩子都非常重
門諾醫院所負責的卓溪鄉A級個管 是台灣第一批最早開始的長照服務2.0 這邊的個管師常常需要十項全能 因為部落中長照與身障照護的需求太多 而且因為經濟狀況普遍不佳 也需要更多外部資源的協助 這次我們協助的家庭位在崙山部落 從台九線玉里段進山區爬升四公里的部落 八十幾歲長輩與六十幾歲的同住者 都是行動
門諾不是很有前瞻性 而是總能著眼在弱勢者的需要 今年是我到門諾工作的第18年 這幾年一直覺得門諾是個神奇的地方 明明資源有限人才招募困難 但有些服務與專業卻都是走在台灣的最前端 72年前在門諾還沒有籌建醫院時 門諾會的宣教士們 就早已開著退役的美軍巴士 穿梭在花蓮最偏遠的部落中提供巡迴醫療服務
在海邊的花蓮門諾醫院 誠摯且熱情的招募復健科醫師 醫院提供有醫師專屬的家庭式宿舍 旁邊就是能吹著海風的超大田徑場 每天都能望著太平洋散步上班 這,都還只是附加的 門諾醫院雖然只是區域教學醫院 但在復健領域與相關的長照及社區工作上 有很多與眾不同且卓越的服務 門諾有矯具義肢中心 能自行客製化患者需要
今天很榮幸 能主持總執行長的榮退典禮 他為門諾服務這三十二年半的時間 為門諾奠定了許多重要的基礎 以下是我在紀念冊中 撰寫感謝與紀念他的內容 "延續宣教士的使命 讓門諾能持續成為花蓮的燈塔 72年前,門諾會的宣教士來到醫療資源非常匱乏的花蓮,從一台巡迴醫療的車輛開始,深入花蓮每一個偏鄉與部落,開始了
楊醫師一早傳來,他在紐西蘭的家中享用早餐的照片,背景還有他家那片超美的院子與櫻花,我笑他說,他現在應該可以有很多時間,慢慢享受他的生活了.離開服務了十八年的醫院,上帝讓他放下這個重擔,回到他紐西蘭迷人的家與海邊的農場.這十多年來我在楊醫師身邊,看到與學習到太多的東西,因此透過這篇文章,留下他為門諾與
台灣的健保雖好 但對於居住較偏遠地方的人們來說 很多醫療服務對他們來說是遙不可及的 而需要早療的孩子 一旦因為距離的關係未進行復健 對這孩子來說就失去了 能像一般孩子一樣的機會 那個影響甚至會是一輩子的 門諾的早療團隊 每年協助數百位需要早療的孩子 當中即使只有數十位個案失聯 但因為每個孩子都非常重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探討瞭解歷史的必要性,透過宋怡慧老師的《臺灣潮人誌》,介紹八位臺灣歷史偉人,揭示其對社會的影響與價值。反思這些人物的故事,鼓勵讀者發掘自身生命的意義,並學習從歷史中獲取智慧,增進對自己及所在土地的熱愛。此書不僅是歷史的回顧,更是生活的啟發。
Thumbnail
圖說:鹿港小鎮醫師張容毓院長與林口長庚兒童醫院陳志榮教授,對抗腸病毒故事分享 記者李婉如/綜合報導 鹿港小鎮診所張容毓院長親身經歷的故事。她是一位視病猶親、深富愛心的小兒科醫師;同時,她也曾體會過身為家長面對腸病毒71型時,心中那股恐懼與煎熬。十多年前,台灣爆發腸病毒71型大流行,母兼父職的
桃園市長鄭文燦2022年3月9日前往淡水禮拜堂,出席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淡水教會「馬偕來台150週年紀念郵票小全張」發行記者會,鄭文燦表示,150年前當台灣還處於落後、貧窮階段時,馬偕博士選擇來台灣宣教,以過人的意志力克服許多挑戰,創立包含淡水、五股等60多個長老教會,並且積極推動現代醫療、女子教育、台
Thumbnail
後來我便離開了大寮那間醫院,因為實在太累了、工作量繁雜又重、薪水也不高 加上每次晚餐都無法好好吃完,導致胃痛>< 但那間醫院真的是正妹護士海,只是大都結婚了 離開後到一家位於屏東的診所工作 真覺得這間的醫師(老闆)可以排名南部最好老闆前幾名 客氣和善、也從不發脾氣、待人親切 而我在這間診
Thumbnail
都是關於天才醫師,堅持人生價值的故事。 蘇軒醫師,人稱婦科魔人、子宮鏡神手,在大直開了一間「浪漫又任性」的新式診所——大直美迪婦產科。參訪當天,我們體驗了一場「大人版 Baby Boss」活動。這次活動包括七個職務角色扮演:醫師、病患、醫檢師、放射護理師、病房護理師、開刀房護理師和麻醉師...
墮胎大夫的現世報    丁嘉麗居士講述 丁嘉麗居士:那師父,我這有兩個故事,就我親歷的。我有一個挺好的一個朋友,是河北的,那她自從學了傳統文化以後,她是幫人墮胎的大夫,她的醫術還非常的好,很多人因為她墮胎好,還找她去墮胎,她學了傳統文化以後,她覺得是在殺人,千萬不能再幹這個,後來自己就
Thumbnail
唐代醫藥學家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診候》中有言:「醫有三品,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何謂醫病、何謂醫人,又何謂醫國?本集的《人生善敗學》邀請到台南市奇美醫學中心實證醫學暨醫療政策中心主任及心臟科醫師廖家德,來分享他如何從一個對未來漠然的大學生,成為對台灣醫學有著巨大貢獻的指標人物。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位慈祥奶奶在神經復健中心的勇敢和決心。她的故事展現了對生活的熱愛和堅強。文章中充滿了對她的敬意和祝福。
Thumbnail
知名藝術家優席夫,自2016年為門諾醫院創作的「生命樹」畫作,象徵愛心灌溉培育東部護理人員的精神寓意。昨日,他應邀參與門諾醫院舉辦的天使藝術營,親自帶領醫護人員運用鮮明色彩繪畫,共同分享愛的故事。
Thumbnail
出生於清貧的彰化農村,一直努力向學,從為父親奔走醫藥費的公費醫學生,到成為花東唯一醫學院的院長。陳宗鷹以水牛般的毅力、回報社會的感恩心,不但翻轉人生,更開創出花東麻醉醫療與醫學教育的多重宇宙。  一月十九日,節氣進入大寒,但在花蓮慈濟醫院一樓大廳,卻洋溢著歡喜的暖流。許多醫學生、醫師、護理同仁都來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探討瞭解歷史的必要性,透過宋怡慧老師的《臺灣潮人誌》,介紹八位臺灣歷史偉人,揭示其對社會的影響與價值。反思這些人物的故事,鼓勵讀者發掘自身生命的意義,並學習從歷史中獲取智慧,增進對自己及所在土地的熱愛。此書不僅是歷史的回顧,更是生活的啟發。
Thumbnail
圖說:鹿港小鎮醫師張容毓院長與林口長庚兒童醫院陳志榮教授,對抗腸病毒故事分享 記者李婉如/綜合報導 鹿港小鎮診所張容毓院長親身經歷的故事。她是一位視病猶親、深富愛心的小兒科醫師;同時,她也曾體會過身為家長面對腸病毒71型時,心中那股恐懼與煎熬。十多年前,台灣爆發腸病毒71型大流行,母兼父職的
桃園市長鄭文燦2022年3月9日前往淡水禮拜堂,出席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淡水教會「馬偕來台150週年紀念郵票小全張」發行記者會,鄭文燦表示,150年前當台灣還處於落後、貧窮階段時,馬偕博士選擇來台灣宣教,以過人的意志力克服許多挑戰,創立包含淡水、五股等60多個長老教會,並且積極推動現代醫療、女子教育、台
Thumbnail
後來我便離開了大寮那間醫院,因為實在太累了、工作量繁雜又重、薪水也不高 加上每次晚餐都無法好好吃完,導致胃痛>< 但那間醫院真的是正妹護士海,只是大都結婚了 離開後到一家位於屏東的診所工作 真覺得這間的醫師(老闆)可以排名南部最好老闆前幾名 客氣和善、也從不發脾氣、待人親切 而我在這間診
Thumbnail
都是關於天才醫師,堅持人生價值的故事。 蘇軒醫師,人稱婦科魔人、子宮鏡神手,在大直開了一間「浪漫又任性」的新式診所——大直美迪婦產科。參訪當天,我們體驗了一場「大人版 Baby Boss」活動。這次活動包括七個職務角色扮演:醫師、病患、醫檢師、放射護理師、病房護理師、開刀房護理師和麻醉師...
墮胎大夫的現世報    丁嘉麗居士講述 丁嘉麗居士:那師父,我這有兩個故事,就我親歷的。我有一個挺好的一個朋友,是河北的,那她自從學了傳統文化以後,她是幫人墮胎的大夫,她的醫術還非常的好,很多人因為她墮胎好,還找她去墮胎,她學了傳統文化以後,她覺得是在殺人,千萬不能再幹這個,後來自己就
Thumbnail
唐代醫藥學家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診候》中有言:「醫有三品,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何謂醫病、何謂醫人,又何謂醫國?本集的《人生善敗學》邀請到台南市奇美醫學中心實證醫學暨醫療政策中心主任及心臟科醫師廖家德,來分享他如何從一個對未來漠然的大學生,成為對台灣醫學有著巨大貢獻的指標人物。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位慈祥奶奶在神經復健中心的勇敢和決心。她的故事展現了對生活的熱愛和堅強。文章中充滿了對她的敬意和祝福。
Thumbnail
知名藝術家優席夫,自2016年為門諾醫院創作的「生命樹」畫作,象徵愛心灌溉培育東部護理人員的精神寓意。昨日,他應邀參與門諾醫院舉辦的天使藝術營,親自帶領醫護人員運用鮮明色彩繪畫,共同分享愛的故事。
Thumbnail
出生於清貧的彰化農村,一直努力向學,從為父親奔走醫藥費的公費醫學生,到成為花東唯一醫學院的院長。陳宗鷹以水牛般的毅力、回報社會的感恩心,不但翻轉人生,更開創出花東麻醉醫療與醫學教育的多重宇宙。  一月十九日,節氣進入大寒,但在花蓮慈濟醫院一樓大廳,卻洋溢著歡喜的暖流。許多醫學生、醫師、護理同仁都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