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第二十九則大哉問 冰河孑遺、活化石有問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雖然早就知道教科書有很多謬誤,但沒想到原來自己也深受其害,前幾天在臉書兩棲爬蟲研究社團被眾前輩點明,才知道原來以前慣用的冰河孓遺跟活化石原來是有問題的詞彙,想想大學前的教科書跟很多科普書都會提到,突然開始好奇到底我還有多少東西是不知道的?如果說我腦中的世界由過去的經驗組合,那這樣我不就有好多錯誤的世界觀嗎?想到就覺得可怕,現在就來分享冰河孑遺跟活化石到底錯在哪裡

raw-image

冰河孓遺、活化石有問題?

為什麼我要問這個問題?

冰河孑遺跟活化石是什麼?

  大家應該對冰河孑遺跟活化石這兩個名詞不太陌生,兩者應該都有出現在各位高中前的課本、一些科普書上,冰河孑遺被用來指稱冰河時期從原生地移動過來,但冰河退卻後因為地理隔離存留下來的生物,接著在當地落地生根,像是櫻花鉤吻鮭、山椒魚,而活化石則是那些跟化石物種長得很像的現生物種,例如腔棘魚跟鱟,課本上也會說可能是因為生活環境變動不大,所以才沒有什麼改變,這些我以前深信不疑的課本內容,原來是不精確的用詞

raw-image

這兩個詞哪裡有問題?

  冰河孓遺、活化石的問題在於定義不夠精確,前者如果說的是冰河退卻後留下的生物,這樣的生物就非常多,而若說的是經過冰河時代存活下來的物種,那又更多了,甚至連人類都包含其中,所以按照林思民老師的說法,用間斷分布(disjunctive distribution)這個詞會好一些,意思就是跟其他親緣關係近的類群分布地相距甚遠的物種,而活化石這個詞依照前輩們提醒,並無法反應該物種的演化歷程,依照時間軸詳細敘述,像是經歷什麼樣的滅絕事件等才是比較好的做法。

raw-image

永遠保持懷疑的心

  這麼久的讀書生涯裡,我對這兩個專有名詞深信不疑,直到看到臉書社團裡各位前輩的說明才終於知道,所以說「盡信書,不如無書」,現在學的東西可能在未來發現是錯的,現在用得非常習慣的專有名詞,或許並不精確,對於知識的汲取果然需要與時俱進,教科書的更新速度固然快不起來,但我們目前身處於數位時代,可以用很多管道獲取新的知識,不過還是要謹慎確認為真啦!

我們下回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陳政佑的沙龍
2.6K會員
188內容數
寶可夢可能是許多人的兒時回憶,但它不僅是一部卡通,裡面其實蘊含相當多的生物知識,讓我們一起從演化生物學、生態學、發育學、比較解剖學……,一起從頭到腳認識寶可夢,成為寶可夢大師吧!
陳政佑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5/11
薪盡火傳,語出自《莊子.養生主》,在雲門之後,「薪傳」這兩個字才逐漸成為臺灣社會的生活語言。很幸運趕上《薪傳》最後一輪的演出,加上古碧玲撰寫的《薪傳 ‧ 薪傳》與《雲門舞集五十週年薪傳紀念專刊》,讓雲門在我心中印象,變得更加生動,也更加深刻。
Thumbnail
2023/05/11
薪盡火傳,語出自《莊子.養生主》,在雲門之後,「薪傳」這兩個字才逐漸成為臺灣社會的生活語言。很幸運趕上《薪傳》最後一輪的演出,加上古碧玲撰寫的《薪傳 ‧ 薪傳》與《雲門舞集五十週年薪傳紀念專刊》,讓雲門在我心中印象,變得更加生動,也更加深刻。
Thumbnail
2021/10/03
看一部劇,切入的角度不同獲得的感受也會不同。老實說,若從世上無所謂絕對是非切入,這部劇比不上《我們與惡的距離》,而若從刻劃人性的善良與醜陋來看,《Law School》更勝一疇,這齣血腥程度較低,但與《今際之國的闖關者》一樣,以大逃殺為主軸的劇集,讓故事脫穎而出的重中之重,我認為是滿滿的矛盾與諷刺。
Thumbnail
2021/10/03
看一部劇,切入的角度不同獲得的感受也會不同。老實說,若從世上無所謂絕對是非切入,這部劇比不上《我們與惡的距離》,而若從刻劃人性的善良與醜陋來看,《Law School》更勝一疇,這齣血腥程度較低,但與《今際之國的闖關者》一樣,以大逃殺為主軸的劇集,讓故事脫穎而出的重中之重,我認為是滿滿的矛盾與諷刺。
Thumbnail
2021/09/04
最近在Netflix上看了兩季的《一拳超人》,超熱血好看,其中有一處設定很有趣,主角琦玉,不管遇到多強的對手總是一拳解決,無疑是此世界觀下最強的人,但他卻只是個因興趣使然的英雄,拯救他人的動機既不是期冀喝采,也不是天生的使命感跟正義感,只是因為他有興趣。
Thumbnail
2021/09/04
最近在Netflix上看了兩季的《一拳超人》,超熱血好看,其中有一處設定很有趣,主角琦玉,不管遇到多強的對手總是一拳解決,無疑是此世界觀下最強的人,但他卻只是個因興趣使然的英雄,拯救他人的動機既不是期冀喝采,也不是天生的使命感跟正義感,只是因為他有興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鱟,保育類海洋生物。鱟 注音〔ㄏㄡ ˋ〕,鱟不是魚類,而是海洋底棲的無脊椎動物,外型有點像鋼盔。每年的春夏季便是鱟的繁殖季節,鱟也是環境的重要指標。「鱟」是已經存在地球4億多年的古老生物,比恐龍還久遠,歷經四次生物大滅絕仍然活下來,因此鱟也有活化石之稱。 文章目錄 ◎鱟保育類特殊之處 ◎導致鱟
Thumbnail
鱟,保育類海洋生物。鱟 注音〔ㄏㄡ ˋ〕,鱟不是魚類,而是海洋底棲的無脊椎動物,外型有點像鋼盔。每年的春夏季便是鱟的繁殖季節,鱟也是環境的重要指標。「鱟」是已經存在地球4億多年的古老生物,比恐龍還久遠,歷經四次生物大滅絕仍然活下來,因此鱟也有活化石之稱。 文章目錄 ◎鱟保育類特殊之處 ◎導致鱟
Thumbnail
這次來講講演化停滯吧。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曾經看過一些梗圖,內容說著像鱟、腔棘魚等一類生物經過數億年都沒有演化云云?這類生物就被一部分科學家認為是演化停滯的案例,而這種情況在化石紀錄中其實很常見。 人們常常發現某類化石可以延續很久的時間,有的長達數千萬年而有的甚至超過億年,但這類情況在演化框架下是很
Thumbnail
這次來講講演化停滯吧。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曾經看過一些梗圖,內容說著像鱟、腔棘魚等一類生物經過數億年都沒有演化云云?這類生物就被一部分科學家認為是演化停滯的案例,而這種情況在化石紀錄中其實很常見。 人們常常發現某類化石可以延續很久的時間,有的長達數千萬年而有的甚至超過億年,但這類情況在演化框架下是很
Thumbnail
有在追蹤古生物資訊的人應該對眼齒鳥事件並不陌生,它是2020年才發生的一樁古生物醜聞。在當年的3月,科學頂尖期刊《自然》發表了一篇中國地質大學古生物學家邢立達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描述一項從緬甸的克欽邦發現的琥珀化石標本,年代為9千8百萬年前的晚白堊紀森諾曼期。琥珀中存在一個非常小的頭顱化石,長度約
Thumbnail
有在追蹤古生物資訊的人應該對眼齒鳥事件並不陌生,它是2020年才發生的一樁古生物醜聞。在當年的3月,科學頂尖期刊《自然》發表了一篇中國地質大學古生物學家邢立達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描述一項從緬甸的克欽邦發現的琥珀化石標本,年代為9千8百萬年前的晚白堊紀森諾曼期。琥珀中存在一個非常小的頭顱化石,長度約
Thumbnail
化石庫是留存豐富生物化石的沉積岩床,也時常保有動物的軟組織化石,由於生物物種豐富,因此可以窺探該地區當時的古生物生態系。現今所發現的寒武紀至奧陶紀化石庫幾乎都是當時熱帶與溫帶氣候的區域,而古生代早期極圈以內的化石庫出土甚少,因此到此我們對於寒武紀—奧陶紀的極圈生物生態瞭解不多。
Thumbnail
化石庫是留存豐富生物化石的沉積岩床,也時常保有動物的軟組織化石,由於生物物種豐富,因此可以窺探該地區當時的古生物生態系。現今所發現的寒武紀至奧陶紀化石庫幾乎都是當時熱帶與溫帶氣候的區域,而古生代早期極圈以內的化石庫出土甚少,因此到此我們對於寒武紀—奧陶紀的極圈生物生態瞭解不多。
Thumbnail
Hagiphasma paradoxa 竹節蟲蟲脩目(Phasmoidea) 年代:中侏羅紀早期 (Middle Jurassic , 164 mya~159 mya) 產地:中國內蒙道虎溝 (Daohugou, Inner Mongolia, China) 黃半吉溝產的
Thumbnail
Hagiphasma paradoxa 竹節蟲蟲脩目(Phasmoidea) 年代:中侏羅紀早期 (Middle Jurassic , 164 mya~159 mya) 產地:中國內蒙道虎溝 (Daohugou, Inner Mongolia, China) 黃半吉溝產的
Thumbnail
陌生的世界 人們都以為我們已經很瞭解自身所處的環境了,其實是還差的很遠很遠。不要說微生物那一類比較冷門的科學,也不要說深海這種做研究難以到達的地方。光是潮間帶、淺海這種都是人的地方,還是一大堆我們沒見過的生物。以潮間帶來說好了,光是這一兩年(2017)在悠活附近的潮間帶就發現好幾種新種的陸蟹。
Thumbnail
陌生的世界 人們都以為我們已經很瞭解自身所處的環境了,其實是還差的很遠很遠。不要說微生物那一類比較冷門的科學,也不要說深海這種做研究難以到達的地方。光是潮間帶、淺海這種都是人的地方,還是一大堆我們沒見過的生物。以潮間帶來說好了,光是這一兩年(2017)在悠活附近的潮間帶就發現好幾種新種的陸蟹。
Thumbnail
當吸上最後一口氣的鯨魚準備死亡時,另一豐富的生命也即將開展。「一頭藍鯨體重達 90 噸,其組織中可儲存 9 噸碳」(Andrew Pershing,2010),豐富的碳有機質將吸引許多生物攝食,成為了深海中的營養來源之一。 生物學家們把這種鯨類死後接下來的過程取下了一個辭彙,叫做「鯨落」。
Thumbnail
當吸上最後一口氣的鯨魚準備死亡時,另一豐富的生命也即將開展。「一頭藍鯨體重達 90 噸,其組織中可儲存 9 噸碳」(Andrew Pershing,2010),豐富的碳有機質將吸引許多生物攝食,成為了深海中的營養來源之一。 生物學家們把這種鯨類死後接下來的過程取下了一個辭彙,叫做「鯨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