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拜登當選以後:對華政策的慢啟動,將為港台中抗爭者帶來挑戰|趙思樂

2020/11/0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文|趙思樂 (喬治城亞洲法中心研究員、前中國時政記者)

很多人選前就擔心拜登當選美國對中國的政策就會轉向友善,也有不少人說對華強硬已經是兩黨共識,誰當選都不會有大影響。筆者認為,其實多數人的擔心不是全無道理,「兩黨共識」存在,但是有很大的政策彈性,需要各方的努力(尤其是中共自己犯錯),制中政策才能維持在一個比較高的強度。以下從三個關鍵點說明:將有外交政策觀察期、民主黨面對的制中/合作張力、美國體制在選前的狀態。

首先,不要太期待新政府短期內就會展現明確的對華政策(如果中國沒有大動作的話)。現在美國分裂的程度,和面臨的內部問題,不在其中的人可能是難以想像的。這次選舉面臨的爭議,應該不需要我多解釋。拜登當選後的首要任務肯定是穩定國內,應對爭議、處理疫情,以及可能要先處理種族/警暴衝突。

外交政策整體都在非常後的排序,尤其是對華政策這種高度敏感的領域,新政府肯定不會希望它變成招風大樹。而且新政府很可能選擇先觀察中國的舉動,讓任何政策師出有名。所以大家可能要有心理準備,具體香港/台灣/人權外交政策上可能會有好幾個月的停滯,要考慮這段時間要做什麼和要怎麼熬過去等等。

第二,民主黨在對華政策上面臨的是兩個方向的張力:1. 它的選前承諾裡有兩大重點很可能需要跟中國打交道,COVID-19疫情和全球變暖, 這兩者(尤其後者)都是具有很強全球性的話題,都可能推動美國要跟中國尋求關係緩和。

2. 民主黨並不想被視為對華軟弱的政黨,加上實質的中國revisionism的威脅,美中關係回到過去的可能性不大,民主黨肯定要想辦法展現對華強硬——這就提供給港台中抗爭者最重要的可操作空間。

但這個路線很容易讓人想起民主黨傳統項目「人權外交」的失敗,最後強硬政策都變成虛晃一槍。這種擔憂是非常現實的,所以對華政策的倡議者要非常積極而且小心,一方面不要「凸槌」加速邊緣化自己的議題,另一方面,也要在監督民主黨的同時保持自身議題的討論度。

最後,既然對華放軟的擔憂是現實的,那拜登當選是不是不好呢?其實也不是。有些觀察我在選舉有結果前一直沒有說,是因為不想被認為是站在哪一邊。但現實是,在外交學院的學習和在DC政策圈的邊緣工作,讓我看到美國的外交和安全建制其實已經快被繃到極限了。

外交學院很多兼職教授甚至同學是本身也在這兩個體系裡工作。每次Trump有突然的政策轉向,能看到他們包括他們的上司都是驚訝和無所適從的,很多政策Trump說了又改,他們也根本沒辦法認真對待和執行。專業意見上傳下達的通道幾乎停滯,甚至被政治考量否定。他們很明確地說系統內很多人都已經在崩潰邊緣,想著四年快到就忍一忍,如果再來四年肯定要有辭職潮。

——這樣的美國,即便有再強硬的政策,真的能執行出來嗎?真的能跟中國長期博弈嗎?美國的建制固然有很多問題,要改沒錯,但改革需要有新的章法和一致的導向,打破原有的機制但沒有新的規則,至少短期內的效果就是讓系統陷入混亂甚至癱瘓。

總結而言,拜登政府在對華政策上肯定是有隱憂的,但現在選舉結果已明朗且難以改變,倒不如視為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對美國的制中政策有所期待的各方,都要開始積極且謹慎的努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趙思樂
趙思樂
中國非虛構作家、時政撰稿者、青年運動者。2017年出版《她們的征途》,被《亞洲週刊》評為年度十大好書,獲香港文藝復興獎。報導曾獲六項人權新聞獎,兩項SOPA大獎。現就讀美國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全球政治與安全專業碩士。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