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生活的藝術來自美的想像《陳克華的「詩想」》|步文學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於當今求快求速成的年代,資訊的實用性搶先取得被選擇的權利,這種情況下,新詩的文字美學還有存在的可能嗎?就連詩人陳克華也在詩集《與騎鯨少年相遇——陳克華的「詩想」》裡自剖:
詩人嚴力又說:「詩歌的日曆裡有星期八。」那一天人類可以「躺在時間之外感受多餘」。是的,詩是多餘的,你看螞蟻、蜜蜂的生活,沒有一秒鐘是多餘的。
所以,追求「多餘的語言」是什麼感受?我們為什麼需要它?
十月初,與朋友相約到花蓮共度中秋,便是在這涼爽的時節、充滿故事的地方,
邂逅這本詩集,《與騎鯨少年相遇——陳克華的「詩想」》

邂逅現代詩

透過教育部的指定選讀,國高中時便知道徐志摩喜歡「輕輕的來了又走」;認識鄭愁予是「美麗的錯誤」;明白余光中的「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以及其他更多更多。它們顯現出來的文學意象與情感觸動都是真,竟如此⋯⋯難以在我心中敲出朵朵漣漪。
後來,趁著在台北唸大學的期間,參加台北詩歌節,再次喚起這份對美的企及,
自然是座神殿,活靈活現的柱子,
時時散發含糊曖昧的語言,
人一穿越象徵森林,
森林即以靈犀相望。

恍如悠悠回音,於遠方
融入神秘而深渺的契合之中,
宛如黑暗與光明,浩浩茫茫,
香氣、色彩、聲音互相應和。

節選自《惡之華・萬物照應》/波特萊爾 著;辜振豐 譯
這一次,我盡力地與詩連結、希冀有所得,卻因為缺乏想像,而有不適切之感,尷尬地猶如一對初識的男女,在入夜後的吧檯各點一杯酒,他們揚起淺淺的笑意,互碰杯緣、聊對方的故事,怯怯地想更進一步,又總是擔心太多而不乾脆,始終無法跨越那條不存在的界線。

邂逅之所以美

一直以來,我與現代詩、與美學的關係就是如此,想靠近卻觸不得。所幸今年有機會在花蓮與陳克華的新詩相遇,很感謝我的朋友,帶我走進這個神秘的地方。
陸老師為這些禮物闢出一小天地
蘭印藝廊隱身於花蓮市的巷弄裡,我們在此與陸孟雁老師談起她透過翻譯與世界交流的故事。
小小空間中陳設許多來自中南美諸國的工藝品,每一樣都有它獨特的象徵意義,從花紋、顏色、繩編,以至製作材料⋯⋯每個細節都有它所代表的文化、歷史、環境,包括——對世界的觀察。
朋友的文青腦波像被開啟了,她把藝廊裡所有物件都一一探詢了,老師很熱情也不嫌厭,以溫柔的語氣逐個訴說了。
我在旁聆聽,捧著陳克華老師的作品,一本本翻閱,在當下的那個氛圍,某部分的情感也被觸動了。
談起這本詩集《與騎鯨少年相遇——陳克華的「詩想」》,
絕對少不了蘭印藝廊的故事,
沒有蘭印藝廊和陸老師,沒有朋友的好奇心,
我斷然沒有可能遇見它。
邂逅之美本身就是,詩的一種表現。

詩的觀測性

詩,著重意象的表達,它是對某個觀察的想像與結果,此一結果使人誤解現代詩就是個「謎」,讓人似懂非懂。陳克華在《詩想》裡告訴讀者,詩所展現的樣態:
悖論,簡易來說,就是「似非而是」,
而詩既不非也不是,恰好就是中間那個「而」,而已。
詩,恰好就是中間那個「而」。「而」在說文解字是什麼意思?用這個字來說明詩的意義,對嗎?然重點不在字的意思,而是在現實與非現實、事實與想像之間,純粹感受它在句子裡的位置,不管懂、或不懂,都是詩的一部份。
延伸推薦:《悖論》
一本科普書,但和文學詩一樣,要慢慢咀嚼才能搆到邊。

用「悖論」闡述「詩」存在的真實義,就恰到好處。悖論和詩都遊走於科學和哲學之間,它無法用科學論證解答,卻是理性的,是個未解之謎。
愛爾蘭哲學家喬治·貝克萊(George Berkeley)在1710年提出疑問:「假如一棵樹在森林裡倒下而沒有人在附近聽見,它有沒有發出聲音?
此後兩百年的1935年,奧地利物理學家薛丁格(Erwin Schrödinger)提出一個思想實驗:「被鎖在密閉箱子裡的貓,是死還是活的?
以量子理論解釋,在我們親眼目睹(量測)之前,森林的樹既發出聲音又寂靜無聲,箱子裡的貓既活且死,世界就是這麼荒謬,你所見證的貓之死,只足夠找出你所存在的宇宙是死貓的宇宙;但總有另一個的你,在別的宇宙打開箱子,被貓抓傷。
讀者讀不懂?沒關係,詩本來就不是被「懂」得的。

詩的流動性

詩,有別於散文,又難於散文。它在文字上的精練與音樂性,讓我們說「詩歌」而不只是「詩文」,它在意象上的跳躍與創造性,讓不同生活經驗的人形成各自不同的感覺、感染、感觸。
若拿身體做譬喻,
詩是呼吸,藉由肉體的風動搭起身心與靈互通聲音的橋樑。
原來與生俱來再平凡不過的呼吸,便是人類企及深遠靈魂的方便捷徑。
  • 詩和料理
    好詩就像一道美味的料理,不同的食材在味蕾上碰撞出不可思議的火花。
(圖源:料理鼠王
  • 詩和音樂
    好詩和音樂一樣,都是對生活、情感的追求、反動和顛覆。
  • 詩和繪畫
    繪畫展現視覺的藝術,好詩則是語言的藝術,都是很感官的東西。
(圖源:La Vie
原始人操著簡單的舟槳遠渡重洋,用臀部感知洋流的方向,以耳朵聆聽星光,以皮膚呼吸海風。這便是詩最真實的源頭。

詩的封閉與開放

好詩在詩人與讀者之間、讀者與讀者之間,我認為詩是不能對話的、是封閉的。至少我難以與朋友共聊某本詩集或某句詩歌,反倒不經意地說:「嘿,好久不見的你,是我等待已久的春天。」則增加生活的樂趣,卻一經開口就不像詩,而是油膩的搭訕台詞。
關於詩的最大夢魘。讀者對詩人說:「因為讀了您的詩,我也開始寫詩了⋯⋯」
但同時,詩也給讀者很大的空間,作家陳幸蕙說:「在詩之前, 我相信,讀者才是真正的主人」,讀詩之人在心靈層面有其開放性和不言而喻的充實感。
人在詩裡意外地與自我相遇。

詩人是什麼人?

詩人是什麼人?
是任何人,同時什麼也不是。
詩人只存在於完成詩的那一瞬間,此前他什麼也不是。
詩人不過把生活所見收錄於文字之中,然任誰都可以。
差別就在,是自戀式的演出,還是反覆聆聽。
以下節選《詩想》五首,從詩人陳克華的角度,探討究竟是「好詩」還是「好濕」,不過,先放一個youtube,看看其他詩人如何談「寫詩」。
#12
讀詩的樂趣,有一大部分來自誤讀。誤讀本身有一種俗世的親切況味。
#19
如蟻行間相互留下的氣味,蜂的旋轉舞蹈⋯⋯但不指向食物。
#88
詩人是混入生活的特務,總是處處疑心,留心,滿腹城府,曲折地想刺探出人類生存的經驗掩藏著的機密,有關天國或地獄的情報。
#134
現代人似乎越來越依賴解籤人。因而,所有的詩,在這樣的心理背景下,都或多或少成了籤詩。「可以解釋一下這首詩嗎?」每當有人這樣要求,我心裡總是這樣反應:何不放過詩一馬⋯⋯而我一開口,就成了廟裡那個解籤的人。
#145
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圖說:「一個人不能踏進同一條河兩次。」
同樣地,一首詩也不能被完全同樣地被閱讀過兩次。
詩就是那麼一條靜止又流動的河,每一次涉水而過,都是第一次。

關於陳克華

一位出身花蓮的眼科醫師,台灣同志文學裡必定有他的名字。
早期作品表現出語言的唯美意象,如散文集《愛人》、《給從前的愛》;後則發表抨擊社會的《哈佛・雷特》,及有描寫男同性戀情欲詩的《欠砍頭詩》等。而最新作品《鬼入門:陳克華詩集》,入選2020年台灣文學金典獎(官網)。
入選評語這麼說:
這部詩集主要不是演示可怖或驚悸,而是往往在陰森鬼氣的氛圍裡營造了喜劇效果,把鬼的駭人性與丑角性融合在了一起,可以說是對傳統鬼文化原型的創造性重新書寫。
陳克華有一些厭女、仇女的言論爭議,但從愛文學而非愛作者的立場來看,我所篤信的是文字、文學、作品中帶來的成長與反思,這些作品是自處時候的精神糧草,而不是評判創作者的人格標準,況且輪不到我這個陌生人妄下評斷。
這本《詩想》引領我走進現代詩的文字美學,有所感觸,故而分享。
生活的藝術來自美的想像,變幻出令人羨慕的自由。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49會員
49內容數
閱讀是投資,書寫是報酬。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疫情曾讓各大城市瀰漫著陰鬱壓抑的氛圍,眾人承受著不能承受之重與輕,不禁令人想起挪威藝術家孟克(Edvard Munch)的偉大名畫《吶喊》,不論時光如何更迭,人們經常會透過創作,抒發出不想說的情緒,任由劇烈的情感如暴風雨般縱情於作品之中。 在《吶喊》裡,天空佈滿火紅的血色,身體扭曲而沒有頭髮的的角色
Thumbnail
繼續聊聊自己是如何踏上藝術之路的故事 〈前情提要〉 經過王老師的指導,我大學考上了許多藝術學生都嚮往的學校-台灣藝術大學,但是我進去才發現,雕塑系的課程讓我又面臨到了另一個很大的困境和難關… 其實我會考進雕塑系,除了術科成績中,素描算是其中比較高分的關係,另一個很大的因素是,當時雕塑系錄取的學科裡面
Thumbnail
陳澄波——死於美術節的藝術家,曾寫下台灣人首次入選「帝國美術院展覽會」的紀錄,卻因為二二八事件死於國民黨之手,甚至成為威權政治下的禁忌,一度被除名於正統教育之外。縱使如今距解嚴已久,長期的噤聲卻已經讓他的故事只剩下「帝展」與「二二八受難者」兩個名詞,但不論是輝煌的成就,或是諷刺的結局,都不足以代表陳
Thumbnail
那種特別的當代感,還是在敘事的變化,也就是電影中傑克對於材料的偏執:如屍體運用與殺人方式。導演對於音畫材料的偏執,在於從精神狀態去探索人的存在並向外展現對於神話、宗教的興趣,乃至於他的電影中常常出現類似宗教裡繁雜的符號,到近期偏愛各種美術史的繪畫,但重點還是為了建構出戲劇上胡謅鬼扯的偽神話、偽科學
Thumbnail
他就像一些藝術片的導演一樣,像加斯帕·諾埃,為了性,他可以一直拍一直拍,拍到沒有劇情也無所謂;就像蔡明亮,他可以拍一個人在那煮飯、在那沉思、在做奇怪舉動,也不要講一個故事;或是像剛剛提到的胡波,為了拍一個人走路,也不願意把劇情推快一點,因為走路比劇情重要。種種看起查克版的正義聯盟就像這樣作品
Thumbnail
這部改編自知名作家吳明益同名小說的旗艦級影集,費時五年、耗資二億,更重金打造片中主場景-「中華商場」,加上莊凱勛、孫淑媚、楊大正、朱軒洋、宋柏緯、袁富華,「金馬獎最佳攝影」陳克勤、「最佳造型設計」王佳惠、「最佳音效」杜篤之從卡司到幕後,都堪稱台劇史上含金量最高的一次!
Thumbnail
分享給你4個解決心理問題的小方法,分別是:消極想象, 3個事情,宿命論,自我挑戰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疫情曾讓各大城市瀰漫著陰鬱壓抑的氛圍,眾人承受著不能承受之重與輕,不禁令人想起挪威藝術家孟克(Edvard Munch)的偉大名畫《吶喊》,不論時光如何更迭,人們經常會透過創作,抒發出不想說的情緒,任由劇烈的情感如暴風雨般縱情於作品之中。 在《吶喊》裡,天空佈滿火紅的血色,身體扭曲而沒有頭髮的的角色
Thumbnail
繼續聊聊自己是如何踏上藝術之路的故事 〈前情提要〉 經過王老師的指導,我大學考上了許多藝術學生都嚮往的學校-台灣藝術大學,但是我進去才發現,雕塑系的課程讓我又面臨到了另一個很大的困境和難關… 其實我會考進雕塑系,除了術科成績中,素描算是其中比較高分的關係,另一個很大的因素是,當時雕塑系錄取的學科裡面
Thumbnail
陳澄波——死於美術節的藝術家,曾寫下台灣人首次入選「帝國美術院展覽會」的紀錄,卻因為二二八事件死於國民黨之手,甚至成為威權政治下的禁忌,一度被除名於正統教育之外。縱使如今距解嚴已久,長期的噤聲卻已經讓他的故事只剩下「帝展」與「二二八受難者」兩個名詞,但不論是輝煌的成就,或是諷刺的結局,都不足以代表陳
Thumbnail
那種特別的當代感,還是在敘事的變化,也就是電影中傑克對於材料的偏執:如屍體運用與殺人方式。導演對於音畫材料的偏執,在於從精神狀態去探索人的存在並向外展現對於神話、宗教的興趣,乃至於他的電影中常常出現類似宗教裡繁雜的符號,到近期偏愛各種美術史的繪畫,但重點還是為了建構出戲劇上胡謅鬼扯的偽神話、偽科學
Thumbnail
他就像一些藝術片的導演一樣,像加斯帕·諾埃,為了性,他可以一直拍一直拍,拍到沒有劇情也無所謂;就像蔡明亮,他可以拍一個人在那煮飯、在那沉思、在做奇怪舉動,也不要講一個故事;或是像剛剛提到的胡波,為了拍一個人走路,也不願意把劇情推快一點,因為走路比劇情重要。種種看起查克版的正義聯盟就像這樣作品
Thumbnail
這部改編自知名作家吳明益同名小說的旗艦級影集,費時五年、耗資二億,更重金打造片中主場景-「中華商場」,加上莊凱勛、孫淑媚、楊大正、朱軒洋、宋柏緯、袁富華,「金馬獎最佳攝影」陳克勤、「最佳造型設計」王佳惠、「最佳音效」杜篤之從卡司到幕後,都堪稱台劇史上含金量最高的一次!
Thumbnail
分享給你4個解決心理問題的小方法,分別是:消極想象, 3個事情,宿命論,自我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