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京都的水

更新於 2020/11/2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個城市教我最佩服的、同時也最羨慕的,是它的所有水流皆有來歷,也皆有下落。這見出人類最崇高的寬容心。
也是人類對於自然界尊敬之顯現。
賀茂別雷神社是一座位於京都市北區的神社,又被稱稱作上賀茂神社。(圖/上賀茂神社
事情是這樣的。某次在上賀茂神社,見山坡下一泓小水,只是土泥之間撮起的一條凹槽,像是山上樹林間蒸出的一股濕潤,卻也涓涓而流,附近是曲水流觴的演習地,心想:這撮小澗怎麼也留著它?後來出了神社,往南看逛明神川左近社家,再一想,搞不好適才所見的小水,最終亦流入這條漂亮的川裏。
接著在上賀茂小學附近人家胡走,發現小河一忽兒在巷道中走,一忽兒又竄入人家院子中,不久又竄出來。這要是在台灣,人們為了自家少沾因水而來的麻煩或許早就把它截掉、或者壓根就不令之進家院來。但日本人不會。這是何等講理的地方啊。不禁憶起黑澤明的《椿三十郎》片中便有一溪穿過兩家的畫面,上一家的落花,下一家可在溪中見到。
另就是,在三條通、四條通近木屋町通,有一條高瀨川,它離東面的平行大河鴨川,相隔沒幾步路,若是在台北,我們早把它覆蓋了、或填了,只留鴨川這條主河,如此高瀨川上的水泥便平白多出了許多陸面。但這是台灣人的便宜算盤,京都人硬是不如此。
乃我來自一個將水胡意遮蓋、胡意斬斷、胡意填埋、胡意截彎取直的城市,來抵京都,見此流水的自然天堂,深有感觸也。
修學院離宮南面有音羽川。曼殊院與詩仙堂之間有一乘寺川。下鴨神社東面有一條泉川。
化野念佛寺東面的瀨戶川,向下匯入桂川。
南禪寺旁的「水路閣」,及琵琶湖疏水道,這條水渠大約向西便是沿著岡崎公園南緣那條,甚至也是向南成了白川往祇園而去。
由於河流多,京都的地勢之稍顯起伏,便自看出來了。甚至太多的佳景也因之產生。像祇園的白川,特別是流經白川南通在新橋與巽橋附近,無論日景、夜景,甚至雨景、雪景皆是無與倫比之美。
哲學之道所沿之水渠亦美。
那麼多的讓水經過之路徑,於是有那麼多的水畔、那麼多依水畔而栽的花樹、那麼多依水畔而行的戀人與沿著水側而奔的慢跑者,更別說那些順河面輕輕拂送而來的佳氣與逐它而棲的飛鳥了。
除了河流,京都的池塘亦留得很多。
嵯峨野大覺寺旁的大沢池是我蠻愛去的地方。向東尚有廣沢池。(圖/大沢池
上賀茂東面的深泥池,再東的國立京都國際會館旁的宝宝池。
嵐山野宮神社西面的小倉池。
更別說寺院中精心打理的池塘了,像金閣寺的鏡湖池、龍安寺的鏡容池、天龍寺的曹源池等。
這些水,不管大的小的,皆是京都的寶貝,但也是克服無盡的麻煩換來的。
又京都不少寺院、神社的湧泉亦見出這個城市的得天獨厚。這些泉水,往往來自千百里外高山的源頭,經過山縫地底東走西繞,終於在某個泉眼底下湧了出來。這些泉水,如今猶大多還湧出,令參拜者舀上一瓢,淨淨手、漱漱口,也清一清他的心。
泉水之不枯竭,也在於遠處高山林野之悉心保護。觀察泉水之繼續湧出,亦可查知千百里外的生態是否遭受破壞。
京都周邊,山並不高,卻川上的水勢恁豐沛,可見它的山上植被做得極好。城內的吉田山,僅105公尺;修學院橫山,僅143公尺;船岡山僅112公尺,清水寺所在的清水山僅243公尺。城外的山,像北面的鞍馬山,513公尺;東北面的比叡山,算是最高了,也只848公尺。
相較於台北,郊外陽明山便超過一千公尺,其餘重重疊疊小山不知凡幾,但卻沒見幾條河流,何者,便是將自然界的水,人為的做了一些了斷。
曾經我站在鴨川邊,見流水淙淙,何等的清澈涼洌,川上時有飛鳥佇停,準備覓食。川的兩岸,有幾撮人散坐石上,與我一樣享受著這空靈卻又流暢的無盡延伸野外。從那一刻起,我愛上了京都的河川。後來我更發現了上游的賀茂川,尤其是出雲路橋西端北面那一段,常單獨一人在那佇停不走,甚至藉著野餐的名義在那裏多賴一賴,像是偷偷躲避似的選此私密角落。
京都去了一二十次後,有時寺院亦不忙著進了,名街(二年坂、三年坂)雅巷(石塀小路、上七軒)亦不非走不可了,名館名所名店也可去可不去後,我發覺我總是找藉口往河邊而去。河邊,為什麼?難道是小時候逃學最嚮往的一處夢想場景?抑是年齒漸有後,於空閒開曠既稍具野意卻又不算偏離人煙的戶外大荒最感深獲己心乎?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8K會員
114內容數
你理想的下午,是什麼樣子?在《理想的下午2020》專題中,舒國治將引領讀者一起從美食、遊記、生活所感,踏往理想午後的真諦。在理想的下午,好好珍惜那突然浮出的美妙空檔,抬頭看一眼夕陽的光暈,啜一口台北人理應擁有的白葡萄酒,嚼幾片彈牙香滑的鵝肉,在咖啡館翻一下日本人精心編出的不懂日文之人也能讀的雜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舒國治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日本炸天婦羅,已至化境,但日本人不做炸春捲。炸的春捲,還有一妙處,便是可吃到內餡的溼潤。即以我家寧波式春捲言,餡是大白菜,可說是「爛糊肉絲」之餡,一口咬下,裏頭是一汪水。而日本是最懂「解構」的民族。他要把最終要吃的形狀、物態等,先想透徹,然後把烹調的爐火、滋味再考慮進去,最後將這種食材製作出來...
整個洋風的建築空間只有我一人,看著窗外的老庭園,聽著這首我從很小就聽的曲子,這種在遠方北國乍然獲得西洋的熟悉,卻又經過另一層(如日本)的傳遞,最是教人泫然欲淚啊。我華人亦醉心西洋文化,在某一剎那間竟然和幼年所知的西洋(像音樂)又不經意的邂逅,噫!這是何其飽滿美趣的享受!
全世界再沒有像日本人那樣的愛用木頭、習慣用木頭、廣用木頭、動不動就想到用木頭的民族了。這些木頭無所不在的籠罩下的房舍、樓閣、橋樑、村莊、鄉鎮,人被包容在其中,倚著窗台、靠著欄杆,在厚實的木製吧台上吃著壽司⋯⋯沒有木頭,怎麼想像日本生活會是何種樣子?
日本炸天婦羅,已至化境,但日本人不做炸春捲。炸的春捲,還有一妙處,便是可吃到內餡的溼潤。即以我家寧波式春捲言,餡是大白菜,可說是「爛糊肉絲」之餡,一口咬下,裏頭是一汪水。而日本是最懂「解構」的民族。他要把最終要吃的形狀、物態等,先想透徹,然後把烹調的爐火、滋味再考慮進去,最後將這種食材製作出來...
整個洋風的建築空間只有我一人,看著窗外的老庭園,聽著這首我從很小就聽的曲子,這種在遠方北國乍然獲得西洋的熟悉,卻又經過另一層(如日本)的傳遞,最是教人泫然欲淚啊。我華人亦醉心西洋文化,在某一剎那間竟然和幼年所知的西洋(像音樂)又不經意的邂逅,噫!這是何其飽滿美趣的享受!
全世界再沒有像日本人那樣的愛用木頭、習慣用木頭、廣用木頭、動不動就想到用木頭的民族了。這些木頭無所不在的籠罩下的房舍、樓閣、橋樑、村莊、鄉鎮,人被包容在其中,倚著窗台、靠著欄杆,在厚實的木製吧台上吃著壽司⋯⋯沒有木頭,怎麼想像日本生活會是何種樣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加拿大念書的時候,我有一個日文老師家教,非常nice的日本女士,還有一對可愛的女兒,女兒的年紀因為跟我差不多,因此很自然的,我跟她的兩個女兒也變成了好朋友。 我在她家補習日文將近4年多的時間,一直到我畢業之後。在我們那個還沒有facebook的年代,要保持聯絡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雖然是如此,但這幾年
Thumbnail
如果時光可以倒轉,我一定會衝向並推倒那時的自己,在男友還沒發現前,打掉右手握著的那個小盒子,然後喝令自己不要問那個在腦中的問題。 古有云: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保留男人的面子。 但我沒有。
Thumbnail
我很喜歡日本NHK製作的系列節目《京都人的私房雅趣》(京都人の密かな愉しみ),是融合了戲劇元素來介紹京都人文日常的記錄片,透過巧妙的劇情故事安排,讓我們這些平常只從觀光客角度在看待京都的觀眾,可以從另一個視角去窺探京都人的習俗、生活、人文、美學與思考邏輯。
義大利名作家卡爾維諾曾經寫過一個故事,敘述京都的計程車司機曾經載他到郊區看一個景點,同時說了一個故事。
愛,就是為孩子挑一本當下最需要的書,有著可以投射進去的情境,讓他們感受主角的困境,認同他的選擇,並且一起去歷練。大人還要堅定的相信,「閱讀不是運動競賽,不是為了知識,也不是為了作文得高分。」
Thumbnail
<p>但這股對京都的執著,卻直到研究所畢業後才有機會到當地一覽;從京都回來台灣後,他看著天上的雲,耳裏偶爾會響起京都車站親切的播音聲;騎車跨越台北橋,看到橋下的淡水河,京都鴨川的景象浮現於腦中。因此,10幾年來對京都的觀察與喜愛,已經內化成文字,甚至融為生活的一部分了──這也是他信手拈來,就能將感觸化為文章的原因。</p>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加拿大念書的時候,我有一個日文老師家教,非常nice的日本女士,還有一對可愛的女兒,女兒的年紀因為跟我差不多,因此很自然的,我跟她的兩個女兒也變成了好朋友。 我在她家補習日文將近4年多的時間,一直到我畢業之後。在我們那個還沒有facebook的年代,要保持聯絡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雖然是如此,但這幾年
Thumbnail
如果時光可以倒轉,我一定會衝向並推倒那時的自己,在男友還沒發現前,打掉右手握著的那個小盒子,然後喝令自己不要問那個在腦中的問題。 古有云: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保留男人的面子。 但我沒有。
Thumbnail
我很喜歡日本NHK製作的系列節目《京都人的私房雅趣》(京都人の密かな愉しみ),是融合了戲劇元素來介紹京都人文日常的記錄片,透過巧妙的劇情故事安排,讓我們這些平常只從觀光客角度在看待京都的觀眾,可以從另一個視角去窺探京都人的習俗、生活、人文、美學與思考邏輯。
義大利名作家卡爾維諾曾經寫過一個故事,敘述京都的計程車司機曾經載他到郊區看一個景點,同時說了一個故事。
愛,就是為孩子挑一本當下最需要的書,有著可以投射進去的情境,讓他們感受主角的困境,認同他的選擇,並且一起去歷練。大人還要堅定的相信,「閱讀不是運動競賽,不是為了知識,也不是為了作文得高分。」
Thumbnail
<p>但這股對京都的執著,卻直到研究所畢業後才有機會到當地一覽;從京都回來台灣後,他看著天上的雲,耳裏偶爾會響起京都車站親切的播音聲;騎車跨越台北橋,看到橋下的淡水河,京都鴨川的景象浮現於腦中。因此,10幾年來對京都的觀察與喜愛,已經內化成文字,甚至融為生活的一部分了──這也是他信手拈來,就能將感觸化為文章的原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