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不熟悉古典樂的人來說,也許會覺得它是一種艱澀的音樂類型,需要有音樂基礎才聽得懂,但曠野之聲四重奏團長曾臺衍說:「欣賞音樂不需要如此複雜,任何事情只要用心體會,就可以得到感動。」
曠野之聲四重奏的組成,來自小提琴家曾臺衍與林祐丞(發哥)亦師亦友的忘年之交;那時發哥剛退休,因為始終沒有遇到對音樂有相同看法的知音,正準備要放棄音樂,而曾臺衍在追求音樂提升的路途中正遭遇瓶頸;處於人生不同階段的兩人產生了火花,一起鑽研藏在音樂裡的人生智慧。
他們相信唯有從心出發的音樂,才能浸入人心、才能感動人,因而召集了大提琴家劉孟蓁及中提琴家蔡依倫,以《曠野的聲音》此書為名,組成曠野之聲四重奏,致力於帶領觀眾走入心靈的旅程。
在日新月異的世界裡,人們容易迷失在快速的數位時代中,連藝術領域都受到了影響,從前音樂是在精神層次上的追求,如今更多人只重視技巧上的精進;曠野之聲想以音樂為出發點,屏除刻意與矯情,呈現真實的美好給觀眾,並與觀眾的純心產生連結,喚醒大家「心」的意識。
相較於完美的假花,有些人就是能在飽具瑕疵的真花上看見它從盛開到凋零的美好;相較於精緻的工廠皮件,有些人就是能欣賞匠人手工刻畫的痕跡;假花再美也不會變成真的,工廠皮件再精緻也不會具有手工的溫度,原來感動並非來自人事物的無暇,而是來自它真實的呈現,以及用心的溫度。
在這個快速成長的時代,多數人已受世界潮流的牽引,仍有少數人保有「心」的意識卻找無知音、或需要被再次喚醒;因此曾臺衍說:「即使整場音樂會,只有一個人聽了他們的音樂受到啟發,那就值得了!」
「我們身邊聰明的人很多,可是聰明、努力、立意良善的人,不多。」——大愛熱青年
當被問到帶領曠野之聲過程中最困難的部分是什麼,曾臺衍說:「追求藝術的提升是一種修行,需要全心純粹的投入,然而行銷團隊卻需要功利主義的經營策略,此時『用心』與『用腦』會產生強烈的矛盾;要持續保持初衷,不偏離藝術追求的軌道,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有趣的挑戰。」
他接著說:「其實事情都不困難,最困難的是自己;當事情出現了,是我們感覺它困難,問題在於我們本身。」
就像團隊成員個性不同所產生的摩擦與衝突,你可以把它當作是團隊的困境,但也可以用心觀察,原來這些差異在碰撞之下,是滿滿的成長機會。
人總會習慣在他人身上挑毛病,希望改善每個人的缺點來提升整個團隊的能力,但曠野之聲的四位團員更像是同一艘船上的夥伴,曾臺衍認為:一昧地追求進步反而不是很好的事,因為在原有的基礎上進步是很緩慢的,相反的,突破(亦即本質上的改變)才會是一大躍進。就像從前他埋頭苦練,想在技術上提升,但進步的幅度並不大,直到他領受何謂「用心」拉琴,並跳脫技巧的框架後,演奏出的樂曲反而更能深入人心。
與其希望團員改正他們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專注在本質的大躍進,以此作為帶領全團隊成長的動能。
另外他也分享了他與發哥這位智慧長者的某次對話,有次練完合奏,歷練豐富的發哥提點了他:「你要謙卑一點」,曾臺衍很是疑惑,他自認為他待人已經算謙恭有禮,但仍把這句話放在心中。
後來他體悟到,原來發哥指的謙卑不只是對人,而是「對任何事都要謙卑」,因為當我們謙卑下來,才有機會從事物中被啟發。
以音樂家來說,有時演奏較熟悉的曲子,若不小心得意忘形,就會充滿盲點、聽不出需要改進的地方;但若保持對音樂的謙卑,將會體會更多能改善的細節;若換作是作家,就要保持對文字的謙卑;學生,就要對知識謙卑;為人父母,就對教育的方法抱持謙卑的態度,因為智慧就藏在謙卑的大海裡。
有時候事情的解答並不在表面,單純用技術性的工具是無法解決的,而是要用心去體會,隱藏在表面之下的智慧大門自然會敞開,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曠野之聲四重奏不僅演奏悅人的音樂,他們更希望能用真摯的音樂來喚醒人們用心生活、觀察、待人處事的本能。
有興趣的人可以到Youtube搜尋《曠野之聲四重奏》,聽著他們演奏的音樂感受一下,當你汲汲營營追求成就,落入世界潮流的漩渦中,是否仍保有「心」的意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