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著蘑菇的蟬:派拉斯
大家有看過蟬的若蟲嗎?長相跟羽化後的成體差不多,只是沒有翅膀,羽化前若蟲生活在土裡,等到快要羽化的時候才會爬出來找個高處羽化為成蟲,而派拉斯就是以蟬的若蟲為雛型設計,不過特別的是牠其實已經被寄生,是沒有死亡的宿主 。在寶可夢故事中,派拉斯多生活在森林裡,透過吸收樹木根部營養補充能量,寄生其上的菌類則會不斷從牠身上吸取營養,但菌類也不是只會白吃白喝,當進行寶可夢對戰時,派拉斯可以透過身上的蘑菇釋放麻痺粉、毒粉等招式影響對手,然而這樣特別的互利關係在真正的自然界並不存在,寄生真菌只會殺死牠們的宿主 。
寄生上蟬?蟬版冬蟲夏草
南方蟲草之后:蟬花 對於大眾來說,冬蟲夏草應該比較熟悉常聽聞的中藥材,其形成的原因是由蟲生真菌侵入蝙蝠蛾幼蟲 ,從夏天開始慢慢地啃食寄主身體,好讓自己成長,直到冬天宿主就會被完全啃食殆盡,成為我們所見冬蟲夏草的型態。蟬花跟冬蟲夏草形成是相同的概念 ,當真菌感染後,就會死命得汲取蟬身上的營養,到最後就會殺死宿主,成長茁壯,變成這樣我們看得出來是蟬,但身上卻長出了真菌的怪樣子。 雖然現今冬蟲夏草的名氣比較大,多數人對蟬花比較不熟悉,但蟬花並不是到最近才被發現,其被應用的時間甚至比冬蟲夏草早了八百年。除此之外,冬蟲夏草主要產於西藏,雖然一直是藏藥的主角,但到了明清時期才被納為漢藥,在這之前較鮮為外界所知,而蟬花多產於長江流域,很早就被發現、命名與應用,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也有提及:「蟬花功同蟬蛻,又止瘧疾。」是已經被長時間使用的中藥材,在臺灣也有如下的蟬棒束孢黴(Isaria cicadae)寄生的蟬花。
蟬棒束孢黴(Isaria cicadae) / 向高世攝
它不是朋友,是敵人 不管是蟬花,或是冬蟲夏草,都是由世界上蟲生真菌約有100屬,其中超過800種真菌對昆蟲具致病能力,它們釋放大量孢子(有些具有黏性),或是由其他具黏性的物質增加其附著宿主的能力。當由外入侵的真菌抵達宿主體表,就會快速地以機械式及分泌酵素侵入堅硬的外骨骼,有些真菌則會侵入消化系統,它們的挑戰則是要在消化液中生存下來,成功進駐的菌絲再來就是利用寄主體內的營養進行生長,癱瘓宿主的免疫系統,有些菌絲更鑽入組織細胞內,消耗細胞的原生質和核(特別是脂肪細胞),造成細胞萎縮,想辦法讓自己得以最大限度吸取營養生長。
真菌如何入侵宿主(Marcelo Elias Fraga, 2017)
除了在若蟲時期就殺死蟬的真菌外,也存在著在蟬羽化後才入侵的蟬團孢霉 (Massospora cicadina) 。 存在於北美的周期蟬於若蟲時期就有蟬團孢霉黏附,在破土羽化之際開始感染入侵腹部,陸陸續續侵蝕掉蟬的下半身,神奇的是這種菌有可能以在蟬的體內製造裸蓋菇素 (psilocybin) 、卡西酮 (cathinone) ,這兩種具迷幻劑效果的物質,讓失去一半身體的蟬竟然還會想繼續交配,藉此讓更多的蟬被菌感染,這般工於心計真讓人膽戰心驚。而說到工於心計,人類也以有真菌會入侵昆蟲的特性,測試多種真菌以預防農業害蟲,例如已證實白殭菌對豆莢螟、棕櫚象鼻蟲及水稻象鼻蟲具有防治效果,而綠殭菌則對斜紋夜蛾具防治作用,或許將來能實際投入農業的生物防治上。
VIDEO
現實總是殘酷的,看看寶可夢吧!
所以現在大家知道派拉斯背上的蘑菇其實不安好心了吧!在自然界被寄生的蟬就是死路一條,不會像派拉斯的蘑菇這樣還能釋放麻痺粉的,不過藉以上的介紹我們也認識到派拉斯應該是蟬的若蟲,在寫這篇文章以前我還一直以為牠是寄居蟹,而背上的蘑菇,很可能是某種蟲生真菌,基本上派拉斯不應該在外面進行寶可夢對戰的,應該要待在相對潮濕地方,這才跟蟬若蟲的生態習性、蟲生真菌的生長環境相似,不過牠被設定生存在森林的原因可能是作者有想到這個習性?
*更:進化型派拉斯特就是被真菌殺死的型態。
資料來源:
冬蟲夏草: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c/sWwy.htm
蟬花:https://mssl.eslite.com/Main/ProductExRead/2122870
派拉斯:https://wiki.52poke.com/zh-hant/%E6%B4%BE%E6%8B%89%E6%96%AF
蟲生真菌生長: Classification and infection mechanism of entomopathogenic fungi.Margy Alejandra Esparza Mora, Alzimiro Marcelo Conteiro Castilho,Marcelo Elias Fraga Arq. Inst. Biol. vol.84 São Paulo 2017 Epub Jan 22, 2018
蟬團孢霉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63405
生物防治: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c/s2N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