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英俊的人,佔有非常大的優勢。這種社會現實,我們心裡明白,但不太會主動去說,因為也難以改變。當科學家設計研究來推論確實如此時,我們難免感傷,這世界的殘酷與不公平,有一些在出生就決定大半。
臉部表情非常有吸引力的人,也就是俗稱美麗、英俊的人,從小到大,會得到許多有形、無形的好處。如果他們懂得善加利用、增強自己能力來擴大增幅,自然會比其他人更能得到成功機會。
科學家做了非常多的研究,來說明外貌好看的人,光是站在那裡微笑不要說話,就能對看著他們的人產生正面影響力。第一次見面的人,對美麗、英俊的人,會傾向覺得他們有正向的人格特質,比較值得信任,也比較容易記得這些人的名字。以腦科學的觀點來看,美麗、英俊的人容易激發大腦的獎賞系統(reward system),引發正面情緒。如果你的臉長得不好看、不對稱、不均勻,直接說就是「醜」,很不幸地,上面說的這些完全顛倒過來。「醜」的人跟一位長得好看的人走在一起,如果路邊正好有人在抓小偷,毫無疑問,長得不好看的人,會被第一個懷疑的機率大很多。不好看的人從小就要承受許多說不出口的不公平待遇,被霸凌的機會也大得多。
外貌姣好的人畢竟是少數。如果相貌普通或中上,可以「勤能補拙」嗎?還是有機會。假設很好看跟很普通的兩個人,其他外在條件都一樣,依據第一篇所說的「單純曝光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相貌普通的人,如果在身邊常常出現,好感度還是有可能持續增加。漂亮、英俊的人,可能第一眼就有好感。相貌普通的人,多接觸幾次,熟悉了,也可能變成各種選項之一。
所以啦,也不奇怪有些人會願意當「工具人」,或守候在喜歡的人身邊苦苦等待。即使外在條件沒有那麼好,但互動久了,好感度還是有可能漸漸增加。如果哪天原來的伴侶有什麼狀況,被守候的人說不定就突然發現,原來我已經喜歡你很久了!
二〇二〇年,有一群學者發表一個研究。這研究更細膩了,把人的外貌分成俊美、中等與不好看三等級,然後看看在重複的接觸後,是否可以引發越來越強烈的正向感覺?
結果是這樣的:很好看的這一組,被看到更多次,好感度就不斷增強。中等的這一組,也是被看到越多次,好感度就越強。差別在哪裡?很好看的這一組,會觸動更廣泛的腦神經系統。中等相貌這一組,影響的大腦範圍較小。也就是說,外貌好看的人,影響力還是比較大。這是物種演化的結果,不只在所有種族、文化都能觀察到,就連其他哺乳類,也一樣會受到彼此外表的影響。
所以啦,我們也可以觀察到,在影像媒體的世界裡,漸漸的,政治人物的外貌越來越重要。雖然不一定要絕美,但一般還是要有中上的外貌,尤其在都會地區,政治人物好好打扮自己是很重要的。弄好形象後,接下來就是「臉要出現」。只要不搞出醜聞,多曝光,就算是參加一些鄰里活動,與民同樂,透過媒體或網路傳播,都可以增加選民的好感。
剛剛的研究還沒說完,還有第三組。那些最不吸引人,也就是比較醜的人,很抱歉,不管曝光多少次,好感度都沒有增加,受測者的大腦沒有太多正向的反應。
當我們訝異韓國人怎麼那麼愛整形、許多高中生大考完父母就給一筆錢去整形,說起來,他們的想法還蠻務實。世道就是這樣,而且當越多人去整形時,外表普通的人被心儀的企業淘汰的壓力就越大,只好也下定決心去整形。
真實的世界,有時候並不是那麼讓人愉快。腦科學的真相,常常是令人嘆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