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時間,寫點悠閒輕鬆的也讓大家看得嘴饞一饞!哈哈~
打個尖
有句地方諺語 - 打個尖,指的是在正餐與正餐之間,又有點飢腸轆轆,此時就吃點小小的餐間美食,這件事情就是「打個尖」。
馬上準備返台,所以最近也跟幾個在這邊的朋友都在相約聚餐。(都不敢去面對體重計了~)前幾天提到的三位年輕人,因為認真要完成每天的店務,於是約了個很晚很晚的時間聚餐一起吃火鍋。這就造成了午餐之後會有近十個小時的時間空檔,是不是絕佳的「打個尖」時間?(反正想吃還要這麼多藉口?吃就是了~)
於是腦袋裡浮現出一張成都美食地圖,然後一邊結合著還有什麼沒吃到的卻想要在回去之前嚐到的。想一想決定還是去吃另一項街頭美食 - 蛋烘糕。
蛋烘糕
聽起來,有點像是把蛋糕烘一烘對吧?而被稱作傳統街頭美食,其實是地地道道的傳統(不現代)到了極致。
這也是成都美食受到追捧的幾個特色之一,越是傳統(簡陋),越是讓生意火爆。決定去吃得這一間,常常記不起來正式名稱,只記得「蜂窩煤蛋烘糕」。來看看人家的門面:
斑斕破舊的櫃子,大爺穿著也是一襲不知幾十年的衣服,在幾乎算是可以直接報廢的攤子後面,認真的處理著一個又一個蛋烘糕。下面貼著的那些照片,大多是四川本地的電視台有邀請大爺去節目上介紹他的 Street Food。
各種手寫的字,也代表了這個「生意」,是如此的有歲月痕跡與歷史感。
下方的價目表,也是手寫的各種口味選擇。鹹的:鮮肉三鮮、怪味香辣、碎肉蘿蔔(乾)、土豆絲(馬鈴薯絲)、牛肉鬆、香辣醬。甜的:五香芝麻、草莓果醬、花生醬、芝麻醬、沙拉醬、椰蓉。一共12種甜鹹風味,任君選擇。
這就是爐子操作區。其實過去最有特色的就是加熱方式是使用蜂窩煤作為火源加熱,不過剛剛排隊等待過程中聽到老闆跟前面客人聊天,說到是改成煤氣罐加熱了,速度比較快。感覺也是蠻可惜的,少了一點傳統的感覺。
排著隊,前面就三組客人,但是第一組一對夫妻帶一位小朋友,買了14個。他們坐在這小攤位旁邊的樹下,絲毫不在意環境的陽春簡陋,吃得津津有味怡然自得。也可看到這裡是多麼簡單沒有裝修,基本上就是一個小外側的陽台,老夫妻倆就在這裡做了自己的小生意。
之後兩組客人,每組都是十多個,只見婆婆與大爺有點感到「庫存告急」,於是問了一下排著隊的大家要買的數量,最後發現可能就到我這裡就沒辦法再賣了。
後面的兩個小妹妹,晴天霹靂似的,卻也只能想說要不就明天再看看。(婆婆還說原本週一都要休假的,但如果週一上午不下雨,他們就再出來擺攤,請她們週一再來~)
而一路做著各式各樣的口味蛋烘糕,其實食材很簡單,就是混合好的麵糊,均勻的塗布在小平底鍋上,繞一圈,等大火轟到差不多乾燥成形,就把各種口味給放上去。
放上去後,大爺用一支長長的鑷子,把邊緣「撬」出一個入口,然後一個對折,就可以出品啦!
結果看著我們排隊了快半個小時,婆婆眼看庫存確實要告急了。於是告訴我們前面那位小伙子說:「年輕人(成都話就是喊:小伙子!),你不要吃12個了,讓2個出來給最後這客人,他們等好久了!」滿滿的地方味道,年輕人也絲毫不在意,開心的就吃了10個,拍拍屁股走人。
我們用著最後的麵糊,烘烤著最後著幾個成品。在寒冷冬天的街邊,感受這城市街邊的氣息。儘管天氣很冷,銀杏很黃,但心很暖,胃也因此幸福了起來。
最後的這一個,用花生醬為基底烤熱後,加上芝麻白糖。稍微離開鍋子中火熱烘一下,成了一整天完美的「打個尖 En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