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個月付多少錢看電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你們家看新聞嗎?平常是看電視新聞還是網路新聞?
你們家看電視嗎?看的是無線電視台還是有線電視台?
還是看網路電視,已經不知道有線和無線的差別?
那你們家有付費看電視嗎?一個月付多少錢?
如果你們家只看四台無綫電視台(台視、中視、華視,公視),
在台灣是不用錢的對吧?

你知道無線電視台不用錢,在德國(或其他國家)並不是一件『平常』的事嗎?
假設你現在有線電視月租費是520元,年付六千多塊,無線電視不用錢所以無感;然後有一天,無線電視的四台突然說要開始收費,每個月收30元,因為如果不收費就無法繼續保障電視台節目的品質,你會有什麼感覺?

台灣人可能會這樣說:
為什麼以前都不用收,現在突然要?不是應該政府出錢保證我們看新聞的權利嗎?是誰在當政?誰的決定?聽不到民意就下台!
德國人這樣說:
你這電視台到目前為止都經營得好好的,有什麼證據可以證明你如果不收這三十元,就沒有辦法繼續經營?

反應其實差別不多,結果都是應該不會想要被多收錢,即使『只』是每月0.85歐、30元台幣。有一點台灣和德國不太一樣的地方是,德國的每戶人家現在每個月繳580(17.5歐)元看無線公共電視台,不像台灣是免費;如果要看其他有線電視台,當然也和台灣一樣,可以自己到電信業者服務商加裝。

也許你也看到我的驚訝點了,德國家庭是支撐電視台節目製作和播放的主要推手喔!如果有一天德國全民起義,說『我不付錢了!』,電視台也就無法繼續生存吧?這樣的『內容傳播』是不是也間接保障了電視台節目製作的『民主』性?較不會落到傳播內容被『出錢者』監控的狀況?

新聞媒體的素質在台灣是一個問題,大新聞台背後的金援令人質疑,播報的新聞也常被詬病有帶風向的嫌疑,不根據事實作中立報導,而是根據背後金主想要的觀點來報導。而民眾對於八卦新聞的接受度極高,任何事情都有被『挖掘』的可能,過多的資訊反而混淆了真相。

這個年代的每一個『問題』,都已經不再是以單一面向的問題而存在,常是整個生態系統的問題。新聞媒體製作成本的多寡決定於金援,似乎也決定了製作人可以花多少時間在內容的『檢查』上,而金援的推手,自然和各國國家規定相關,那我們又知道,一旦牽扯到法規問題,就不是三言兩語說得清楚的了⋯⋯真正的問題總是要花很長的時間追蹤和瞭解才有可能找得到根源,找到了問題的根源也才有可能提出相對的解決辦法。在這個信息爆炸且又碎片化的時代,我們沒有耐心去找問題的根源,更別說去找出解決之道;我們習慣接受電視上報導的『真相』,卻不愛去問為什麼電視要報導『這個』真相,而不是另外一個?(真相通常都不只有一個對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hanice Wang的沙龍
12會員
19內容數
觀察德國人和環境展現出來的表徵,邏輯猜測背後同,或著不同,的原因。 可能是歷史背景,可能是政治社會背景,可能是其他原因,也可能是巧合。 目的不是在於探討原因的對錯; 目的在於希望透過行為觀察,進行假設,然後做開放討論,建立起我們對事件有獨立觀點的能力。
Shanice Wang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7/05
六月二十二號 德國媒體指出,總理梅克爾『混打』了疫苗。 台灣人反應: 看,連國外的元首都已經混打疫苗了,台灣幹嘛還不放行,不知道在幹嘛! 德國專家說:梅克爾混打是因為沒有足夠的AZ疫苗,沒想到目前看到的臨床效果不錯,但是在還沒有更進一步的研究報告出來之前,我們還是不建議混打。
Thumbnail
2021/07/05
六月二十二號 德國媒體指出,總理梅克爾『混打』了疫苗。 台灣人反應: 看,連國外的元首都已經混打疫苗了,台灣幹嘛還不放行,不知道在幹嘛! 德國專家說:梅克爾混打是因為沒有足夠的AZ疫苗,沒想到目前看到的臨床效果不錯,但是在還沒有更進一步的研究報告出來之前,我們還是不建議混打。
Thumbnail
2021/05/23
最近看到德國自由民主黨提案通過,將黨內大選文宣中關於『一中政策』的文字刪除,黨部外交政策發言人Bijan Djir-Sarai表示:『我們從香港事件的發展中得出很多新的教訓,(黨部關於取消一中政策)是為了清楚地讓北京知道,破壞香港人權的事件,一定會有它要付出的代價。』
Thumbnail
2021/05/23
最近看到德國自由民主黨提案通過,將黨內大選文宣中關於『一中政策』的文字刪除,黨部外交政策發言人Bijan Djir-Sarai表示:『我們從香港事件的發展中得出很多新的教訓,(黨部關於取消一中政策)是為了清楚地讓北京知道,破壞香港人權的事件,一定會有它要付出的代價。』
Thumbnail
2021/03/30
兩天前,德國總理梅克爾的道歉,引起了政治圈內一陣討論。為什麼現在道歉?她已經式微了,她已經不會是下一任總理了,也不會再繼續領導黨團了,所以她可以『爽爽做』,無後顧之憂的道歉?還是她放棄了,反正第三波的疫情也控制不住,反正疫苗快出來了,反正中央和地方討論來討論去還是沒有一致的結果,就讓大家自己決定吧?
Thumbnail
2021/03/30
兩天前,德國總理梅克爾的道歉,引起了政治圈內一陣討論。為什麼現在道歉?她已經式微了,她已經不會是下一任總理了,也不會再繼續領導黨團了,所以她可以『爽爽做』,無後顧之憂的道歉?還是她放棄了,反正第三波的疫情也控制不住,反正疫苗快出來了,反正中央和地方討論來討論去還是沒有一致的結果,就讓大家自己決定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切回本篇文章的提問,媒體亂像該怎麼解呢?的確誠信的媒體環境是政府、媒體、閱聽人三方責任。顯而易見地可以觀察到目前台灣政府的政策與媒體並無真正地實現「黨政軍退出媒體」的承諾,而以現在媒體亂像的精彩程度,台灣閱聽人亦是責無旁貸。
Thumbnail
切回本篇文章的提問,媒體亂像該怎麼解呢?的確誠信的媒體環境是政府、媒體、閱聽人三方責任。顯而易見地可以觀察到目前台灣政府的政策與媒體並無真正地實現「黨政軍退出媒體」的承諾,而以現在媒體亂像的精彩程度,台灣閱聽人亦是責無旁貸。
Thumbnail
在台灣,近幾年因為IPTV與OTT的迅速發展,燒起了這一股剪線的風潮。 根據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NCC 統計,截至2019年底,全台64家有線電視系統商,總訂戶僅剩 497.5萬戶,正式跌破了 500萬戶的防守線。2020年5月7日最新調查,109年第一季全台總訂戶數僅剩 493萬萬戶,創下歷史新低
Thumbnail
在台灣,近幾年因為IPTV與OTT的迅速發展,燒起了這一股剪線的風潮。 根據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NCC 統計,截至2019年底,全台64家有線電視系統商,總訂戶僅剩 497.5萬戶,正式跌破了 500萬戶的防守線。2020年5月7日最新調查,109年第一季全台總訂戶數僅剩 493萬萬戶,創下歷史新低
Thumbnail
電視太久沒看結果放到打不開,最後直接從家裡畢業。 聽起來好像有點扯,卻是幾年前實際發生在我家的現實。
Thumbnail
電視太久沒看結果放到打不開,最後直接從家裡畢業。 聽起來好像有點扯,卻是幾年前實際發生在我家的現實。
Thumbnail
70 後的讀者,可能對於有線電視出現前的台灣電視史還有點印象。30歲以下的人,或許不知道老三台時代看電視是怎樣的經驗。管理過兩家電視台的退休狼王張平,一話老三台如何直播拍戲。
Thumbnail
70 後的讀者,可能對於有線電視出現前的台灣電視史還有點印象。30歲以下的人,或許不知道老三台時代看電視是怎樣的經驗。管理過兩家電視台的退休狼王張平,一話老三台如何直播拍戲。
Thumbnail
中天電視自2020年12月11日被關台後,全力轉戰YouTube,YouTube上的訂閱人數暴增,訂閱數目前已經突破219萬,獨佔台灣電視台鰲頭,後續發展成為一個可觀察的傳播課題。
Thumbnail
中天電視自2020年12月11日被關台後,全力轉戰YouTube,YouTube上的訂閱人數暴增,訂閱數目前已經突破219萬,獨佔台灣電視台鰲頭,後續發展成為一個可觀察的傳播課題。
Thumbnail
「中天被關台轉戰網路,這樣有沒有關台有差嗎?」當然有差,而且絕對不只是閱聽人數減少這麼簡單而已。 #電視是家庭的中心 觀察台灣家庭格局我們不難發現,電視不僅位於整個客廳擺設的正中間,更是整個家庭權力的中心。 「吃飯不能配電視」是我們學生時期放學後最常聽見的一句話,大人要看新聞,小孩就不能看卡通,基
Thumbnail
「中天被關台轉戰網路,這樣有沒有關台有差嗎?」當然有差,而且絕對不只是閱聽人數減少這麼簡單而已。 #電視是家庭的中心 觀察台灣家庭格局我們不難發現,電視不僅位於整個客廳擺設的正中間,更是整個家庭權力的中心。 「吃飯不能配電視」是我們學生時期放學後最常聽見的一句話,大人要看新聞,小孩就不能看卡通,基
Thumbnail
這個題目有點專業,我沒有什麼把握能把這個題目寫好,所以我儘以一個台灣人的身份,以傳達台灣本地風俗的角度來談台灣的電視文化。
Thumbnail
這個題目有點專業,我沒有什麼把握能把這個題目寫好,所以我儘以一個台灣人的身份,以傳達台灣本地風俗的角度來談台灣的電視文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