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媒體亂像,該怎麼解?

2023/07/2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不知道大家看台灣出產的新聞時感想是什麼呢?我常感到無奈,甚至對台灣的新聞台有過PTSD。說是PTSD是誇張了,但的確曾經有好長一段時間看到新聞會立即停止手邊的工作,趕緊拿起遙控器跳轉眼不見為淨。那時候還是以電視為主,自媒體尚未蓬勃發展的時代,選擇性也就更少了。

現在則不一樣,網站、影片、動畫、直播等,各家電視台在多年前開始緊追著網路興起的步伐,放送形式相繼多元展開。遺憾的是,形式終究是形式,媒體信用依然需要更多的進步。


台灣媒體存在哪些問題?

多年新聞閱聽的經驗,我總結以下讓人瞠目結舌的現況:

1. 立場偏頗,與政黨財團掛勾
數萬元即可買一篇新聞。為了增加可信度,把廣告包裝成新聞或「假新聞」。

2. 斷章取義、扭曲事實,為了製造對立達成目的
數小時的發表,被媒體切成10秒、20秒,編輯版本與原意相差甚遠,這與假新聞有何區別?

3. 為了爭取時效,播報未經查證之事件
前後說法不一,且相同事件各電視台呈現不同數據。發現錯誤後不道歉。

4. 誰說都不重要,只要「網友說」
引用卻沒有表明出處,一則抨擊他人的報導只一句「網友說」。

5. N年前的新聞重複播送
好幾年前報過的新聞會再拿出來播放,已不是新聞而是「舊聞」了。

6. 內容多元性不足,且經常報導沒有新聞價值之事件
相較於十年前,可以發現近年電視台增加了國際新聞的版面,國內新聞方面卻依舊經常圍繞在口水戰的政黨新聞中。

7. 為了增加頻道點閱率,以聳動標題為誘餌
新聞標題用詞經常誇大,與內容不符合。


前面4點基本上非常容易構成「假新聞」條件了!造成媒體亂像的原因一直以來也有許多討論,包含記者每天要產出多篇文章,導致無法兼顧品質、台灣人不願意為有價值的文章付費,促使新聞台只能以賣新聞的方式維持營運、許多台灣人對八卦或無新聞價值報導更有興趣等。

漸漸地媒體亂像的成因都搞不清楚是政府與媒體的「愚民政策」使然,還是民眾素質的侷限,導致好的媒體不能被注意,亦或是兩種原因相輔相成的結果。


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公佈台灣《2023數位新聞報告》

從下圖調查中媒體信任度排名Top10分別是商周、中視、華視、天下雜誌、東森新聞、經濟日報、ETtoday新聞雲、民視、自由時報、公共電視。下拉另外兩張圖分別是電視、廣播、實體刊物,以及網路媒體的每週觸擊率。

從這三張7月18日節錄的數據可以發現信任度靠前的商周與天下雜誌,觸擊率反而敬陪末座;不在信任度前10名的TVBS、三立新聞則是台灣人愛看的平台,觸擊率前三名。民調多少有偏差值,且信任度排名Top10的媒體我個人認為也有許多待改善之處。雖說調查數據僅能作為參考,但透過此結果是否能讓我們省思,閱聽人可以多比較與觀察不同新聞平台,挑選出為願意為自己報導內容負責任的可信任新聞頻道。


台灣媒體信任度排名節錄 Top10

台灣媒體信任度排名節錄 Top10

(電視、廣播、實體刊物) 每週觸擊率

(電視、廣播、實體刊物) 每週觸擊率

(網路媒體) 每週觸擊率

(網路媒體) 每週觸擊率


台灣該如何建構出誠信的媒體環境?

切回本篇文章的提問,媒體亂像該怎麼解呢?的確誠信的媒體環境是政府、媒體、閱聽人三方責任。顯而易見地可以觀察到目前台灣政府的政策與媒體並無真正地實現「黨政軍退出媒體」的承諾,而以現在媒體亂像的精彩程度,台灣閱聽人亦是責無旁貸。

前篇文章提到的「改變他人與環境永遠是最困難的,改變自己卻是相對簡單多」,當我們在譴責政府與媒體的同時,審視自己是不是也助長了這樣的風氣。「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如果大部分的人都能做到斷章取義,扭曲事實的資訊不要點、胡亂引用不經查證的數據不要看、過於偏頗的新聞內容不要聽,用冷清的觸擊率回應他們的不專業,讓無良媒體人了解好的新聞才會被看見時,慢慢地市面上願意成就優質的新聞媒體人也會越來越多。

有人說:「這跟閱聽民眾的素質有關,而人民的素質不容易被改變。」的確,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若什麼都不行動就更不可能改變。「媒體不是貶抑詞」,有很多認真誠信的媒體,我們要用觸擊率將它們脫穎出來!


你也很受不了台灣的媒體環境嗎?有什麼是你最看不慣的呢?你覺得我們還可以一起做些什麼呢?歡迎留言跟我分享哦!

22會員
24內容數
小島台灣,我在其中扮演著平民小資。有開心的時候,家人合照、出遊、冷氣房的熱湯;有嘴角往下放時候,雨天、衝突、討人厭的階級社會。試圖用島外的心境,享用著島内生活 — 分享好書、好康、好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