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勸退指南:讀朱宥勛的《作家生存攻略》

2021/01/0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作家」看上去很高大上,說到底也只是一種工作。到底要如何入作家這一行呢?當作家又能賺多少錢呢?普通人對此恐怕毫無概念。《作家生存攻略》根據作者朱宥勛在台灣文壇摸爬滾打的經驗,從職場角度分析作家身份,為想投身寫作的人提供了實用信息,是一本很有料的書。這本書是以台灣文壇為背景,其它地區的情況未必完全一致,但依然可以作為參考。
不談理想,不談藝術,這本書從頭到尾都在談「錢」。所謂入行,就是第一次用寫作賺到錢;所謂專職,就是能用寫作賺到足夠的錢養活自己。作家也是人,也要吃飯,沒有幾個人能偉大到為藝術獻身,誰會想要在貧困潦倒、饑寒交迫的情況下創作呢?一旦認清了這一點,就會發現作家這一行一點都不浪漫,糟心事比起其他行業只多不少。
書中指出,自由創作是不切實際的幻想。作家的文字是一種產品,想要賣出去就得符合顧客的需求。比方說,報紙的篇幅有限,一篇稿件只能占豆腐大的版面,所以只收幾百字的極短篇;雜誌每期都有專門的企劃,對文章的題材、要旨都有嚴苛的要求;書中對網絡媒體談的較少,網絡媒體更新快、要蹭熱點也是盡所周知的常識了。在這種大環境下,編輯需要的不是什麼大藝術家,而是標籤明確、產出穩定的「好用的」作家:需要一篇情感題材的稿子就找作家甲,需要一篇體育的稿子就找作家乙,按時按量交貨。
一般人會以出書作為寫作的終極夢想,但是這本書講得清清楚楚,出書只是作家的工作而已。作家只是出版界的成員之一,出版社、印刷廠、書店都是要賺錢的,一本市場前景不明的書被拒絶是天經地義。如果是被邀稿還好,投稿石沉大海是常事。就算被出版社接受了,接下來費心費力的事還多得很,要和編輯交流接洽,要仔細研究合約;等到書出版了,作家還要搞行銷活動,跑書店辦座談會。
假設一個人在作家這一行苦苦耕耘,最後能獲得多少酬勞呢?
按照書中給出的資料(以下金錢單位皆為新台幣,人民幣1元約等於新台幣4元),報刊雜誌的酬勞大概是每字一元,特殊情況下可以到每字一元半或兩元。假設每月發表五篇兩千字的稿件,那麼月收入在一萬元到兩萬元之間。
出書的酬勞計算起來就相對複雜一點。一本三百頁的書,定價大概三百元,文學書首印兩千冊已經是中上水平,而版稅大約是10%,300*2000*10%=60000元。實際上賣書要打折扣,版稅也只能預付一部分,要等書賣掉了才能拿到尾款,甚至可能拖上幾年收不到錢。就用六萬元這個最樂觀的數字來算,一年出兩本書,總共賺十二萬元,換算成月收入是一萬元。
一位作家能每月在五種報刊雜誌上發表文章,一年還能出兩本書,應該稱得上很有成績了吧?可是算一算,即便在最樂觀的情況下,月收入不過二三萬元。而台灣法定的最低工資是23800元,這不就是在最低收入線上徘徊嘛。
所以除非大受歡迎,光靠寫作是吃不飽飯的。事實上,作者指出,他每年六七成的收入都來自於演講、座談、評審這些文學活動。書中寫到「在台灣作家不是靠筆吃飯的,是靠嘴」,而且專開一章,用大量篇幅講作家要如何提高講話能力,如何掌握人際交流的技巧。
看到這裡,我真是為作家感到心累。這一行並不比其它行業更高尚,付出的辛苦一點都不少,收入低又不穩定,何必自找麻煩呢?更何況,想當作家的人初衷都是熱愛文學,走上職業這條路後反而不能隨心所欲地創作,還要花費大量精力在與寫作無關的事情上。即便削足適履迎合市場寫作、委屈求全地在「文壇」有了一席之地,這真的是文藝青年們所追求的嗎?讀完全書,我徹徹底底地打消了成為職業作家的幻想,認清職業作家人數稀少是有客觀原因的,感覺這本書倒不如改名為《作家勸退指南》。不管是幫助有志於此的人做好職業規劃,還是避免不適合的人入錯行,這本書都算為社會做功德了。
孫李
孫李
現居法國,從事IT工作。業餘寫作聊以自娛,追求真誠自然的文學創作。著有隨筆集《如此歡樂青春》,小說《學徒》《告別》。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