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9月、10月還有鳥在育雛!?而且是珍稀罕見的黃鸝,有可能嗎?!巢區就築在緊鄰台南高鐵站都會區周邊道路(高鐵二路與歸仁二路)人行道旁的鐵刀木樹梢上(圖1)?!巢高離地還不到5公尺?!這是真的嗎?文獻上不是分明白紙黑字寫著:黃鸝在台灣主要分布於海拔300-1000公尺之間的闊葉樹林、4月至5月間繁殖、築巢於高樹梢上、幼鳥大約16天離巢。(劉小如等2010。P662-665)
文獻記載屬實嗎?還是應該相信親眼所見呢?
秉持「言之有物」、「信而有徵」的科學探究精神,筆者善用了現代化的「影像記錄法」密切追蹤、觀察並記錄這一對有異於文獻記載的黃鸝育雛生態。
此篇即係末學將多年觀察所得,以文字敘述兼且輔之以影像的實錄報告。
***記錄肇始***
2017年5 月在台南高鐵站周邊人行道上,首次觀察到有一對黃鸝鳥於鐵刀木行道樹梢上築巢孵蛋,巢高離地5公尺左右,幼雛於該年六月底順利成功離巢。
隔年,即2018年的5月、6月間持續有一對黃鸝於同地段附近的鐵刀木梢上順利的育雛且成功離巢。
翌年,2019年的3到4 月間,仍於同地段附近的鐵刀木樹梢觀察到黃鸝孵蛋、育雛,結果卻慘遭不肖者剪枝盜走。
2019年8月雖依然繼續育雛,卻不見成功!直到將近年底的十月,又在同地段附近的鐵刀木上觀察到牠育雛的行為,遂結合眾多愛鳥有心人士日夜守護,3隻雛鳥終於11月中旬(約孵出後的第18天)順利平安的離巢。
2020年3月間黃鸝鳥原已在同地段附近的鐵刀木樹梢上築巢繁殖,卻因為公部門修剪樹枝之舉,鳥巢所依附的鐵刀木枝幹一夕間全遭剪棄!
到了五月,該對黃鸝鳥不再固守於同路段鐵刀木上築巢,而是選擇同區段、但不同路段的桃花心木樹梢上築巢,巢高依然離地5公尺左右。
五月底,兩隻幼雛已然孵出,預計6月12日左右或許會離巢,遺憾的是,因疏於防範,2隻雛鳥竟在6月11日深夜遭不肖人士盜取!?令人不解的是,現場所遺空鳥巢依舊完好無缺的懸於原址,而巢區周圍環境亦未顯示遭受人為破壞或處理過之蛛絲馬跡!?
根據:繁殖季時,已配對的黃鸝具領域性的說法(社團法人高雄市野鳥學會2012。P16),再証之2019年的黃鸝育雛經驗,判斷這一對具有堅忍卓絕、大無畏精神的黃鸝「絕對」會繼續努力的在本年度內完成使命、繁殖下一代的!
果不其然,先是9月初觀察到牠倆依然回到原路段的鐵刀木樹梢上築巢、爾後孵蛋、9月29日母鳥站在高高的鐵刀木橫枝上之鳥巢邊低頭餵食、並於10月19日前, 三隻雛鳥「一隻都沒有少」的均安全順利陸續飛離巢區。
***影像紀錄式追蹤觀察法***
紀錄追蹤黃鸝的育雛生態,以往前輩大多採行追蹤觀察法,完整紀錄黃鸝的育雛,但末學習慣以先進數位相機搭配長焦段鏡頭,在不因人為拍攝騷擾黃鸝主角之方式記錄圖片或影片,並據以解讀黃鸝育雛史和生物學基礎資料,遂以「影像紀錄式追蹤觀察法」名之。
(圖2)為2020年2月,一對黃鸝鳥兒在台南高鐵站周邊的木棉花樹上,相互跟隨、自在寫意的愉悅覓食;(圖3)是2020年5月體色絢爛耀眼的黃鸝母鳥在台南高鐵站周邊,趁孵蛋之餘外出稍事休憩於阿勃勒樹上,鳥正景美,相得益彰!(圖4)為2020年6月黃鸝在台南高鐵站周邊的桃花心木樹梢上育雛的紀錄;(圖5)則為2020年10月黃鸝在台南高鐵站周邊的鐵刀木樹橫枝上育雛的感人一幕。
圖2 2020年2月,黃鸝公、母鳥同時於在木棉花上覓食(左母右公)
圖3 2020年5月,母鳥趁孵蛋空檔,稍事休憩於阿勃勒樹上
圖4 2020年6月育雛於桃花心木樹梢(左公右母)
圖5 2020年10月育雛於鐵刀木樹梢(左母右公)
經過逐一用心比對圖2至圖5此4張圖像中的黃鸝外型,可明顯看出:公鳥的嘴喙較細長;母鳥的嘴喙則較為寬短,加上繁殖季時,已配對之黃鸝具有領域性(社團法人高雄市野鳥學會2012。P16) ,故而幾可確定,2020年活耀於台南高鐵站周邊的黃鸝是同一對,亦即說明這一對黃鸝夫妻,在一年內因為前二巢育雛失敗,復選擇於9月至10月時再接再勵的第三度築巢、孵蛋、育雛,重演2019年10月~11月三度育雛的戲碼。
***幾經風雨洗禮,見證鳥巢之堅固***
黃鸝巢型為囊帶狀,狀似搖籃,巢材以草梗與樹皮為主,築巢於喬木中的側枝邊緣,如圖6。底部雖然看似缺少支撐,但是卻耐得住強風暴雨的洗禮,2020年6月的這一巢可援用以為例:當時時節正進入漫漫梅雨季、加上午後強風與雷陣雨的助長肆虐,(圖7)所示即是午後暴雨下黃鸝親鳥臥巢護雛的情景;(圖8)是午後暴雨前的狂風將巢位所附樹枝劇烈搖晃,導致鳥巢完全暴露在外的驚險情狀。
圖8 午後,暴雨前狂風猛烈,將遮蔽巢位之枝葉盡數捲起,囊帶狀鳥巢暴露無遺
如此這般幾經連日風狂雨驟的強力摧殘與侵襲,鳥巢安然無事,親鳥也持續地辛勞餵食著2隻幼雛(圖9),甚至直到6月12日一早,發現親鳥頻頻回到空蕩蕩的鳥巢,巢在雛鳥已失、親鳥飛遍附近每一枝頭、苦苦大聲呼喚幼雛卻仍遍尋不著愛子時,鳥巢依然屹立完整無損(圖10)。
圖9 2020/6/12前,鳥巢挺過風雨摧殘,依然屹立,親鳥不辭辛勞餵食2隻幼雛
圖10 2020/6/12一早,低頭望向空蕩蕩的鳥巢,被迫接受兩隻幼雛神奇失蹤之慘況
***鍥而不捨的追蹤與紀實***
黃鸝與大卷尾的繁殖環境相似,有的甚至會重疊。因此黃鸝巢樹附近常易觀察到大卷尾築巢與繁殖,兩者之間成為互利的關係(社團法人高雄市野鳥學會2012。P30)。
(圖11)就是2020年六月黃鸝育雛巢區附近的木棉花樹上也恰有一巢大卷尾正疲於育雛中。其實,當時在這一小塊阿勃勒盛開的區域,還有數巢白頭翁、斑鳩等或在築巢或在育雛,熱鬧非凡。
圖11 阿勃勒盛開期,在木棉樹枝頭築巢育雛的大卷尾
母鳥臥巢孵蛋與育雛期間,黃鸝公鳥時時刻刻停棲於巢區附近制高點,保持高度警戒狀態,是以總能觀察到牠每天多次不顧自身安危、奮力飛撲驅趕接近巢區覓食的松鼠。
黃鸝親鳥這般盡責的嚴密守護著雛鳥,因此合理推斷,2020年6月12日一早發生的雛鳥神秘失蹤事件絕非遭致松鼠等天敵侵擾所致!?
2020年10月黃鸝的第三巢育雛區域內生態之熱鬧,非但有極北柳鶯、大卷尾、紅尾伯勞、斑鳩、白頭翁、黑枕藍鶲、綠繡眼、更引來了較大型的八哥、五色鳥、樹鵲、以及二對喜鵲,所以幾乎隨時都可看到黃鸝夫妻在育雛之餘,還要賣力的驅趕那些肉食性、雜食性、個性兇悍、或體型較大、具威脅性入侵者的精彩戲碼,當然也包括松鼠在內,可惜這些驅趕都發生得既快又突然,加上鐵刀木枝葉太過茂密複雜,因而並未來得及留下清晰的影像紀錄。
在觀察紀錄2020年黃鸝第三巢育雛的諸多日子裡,發現有第三隻胸前帶有黑色條紋的黃鸝個體存在。
通常只要牠一出現、尚未及接近巢區,黃鸝夫妻就死命的追趕驅離,直到10月18上午10點左右,黃鸝夫妻因正忙於照顧剛離開巢樹的雛鳥大寶,方才幸運地記錄到回巢想一同幫忙照顧雛鳥的亞成黃鸝鳥(圖12)。事實上,這隻亞成的黃鸝也曾短暫現身於2020年6月的那一巢(圖13),時隔四個月,再次看到牠,發現牠不僅羽色更接近成鳥,就連臉上的過眼線亦更顯深色許多。
圖12 想幫忙育雛的亞成黃鸝(攝於2020/10/18)
圖13 回來想幫忙育雛的亞成黃鸝(攝於2020/06/02)
早在2013年台南新化的畜產試驗所內,就曾觀察到有三隻黃鸝(雙親加亞成)同時育雛的情形,但當時因文獻中未曾提及此一現象,故而認為可能只是偶發性行為,不是通例,而現下也不宜驟下定論的說:「亞成的黃鸝會回家幫著親鳥照顧新生的幼雛」。一切結論均還有待後續鍥而不捨的觀察與紀錄!
***真心守護 功德圓滿***
在台灣,縱使黃鸝已於2018年從第一級的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回復為第二級的珍貴稀有保育類動物,不過,有鑒於育雛後期,雛鳥還隱隱然存有易遭受不肖之徒覬覦的危險,加上2020年6月12日迄今仍未有答案的雛鳥神秘失蹤事件,因此2020年10月第三巢的守護更加刻不容緩。
於是根據文獻記載:「雛鳥約莫16天離巢」的說法,一方面向警方備案,另一方面廣邀眾多有志愛鳥人士發起自主性守護幼雛行動,從10月13日傍晚起,輪流於巢區周遭區域嚴密緊盯、巡守,以確保黃鸝雛鳥安全無虞的全數離巢。
由於眾人同心協力、防範得宜,三隻雛鳥終得由10月18日起陸續飛離巢區!
倘若「離巢」的廣泛定義是指:雛鳥踏出巢位、站在附近樹枝那一瞬間!那麼算一算從9月30日觀察到黃鸝母鳥站在巢邊低頭餵食、10月1日親鳥從巢中銜出蛋殼丟棄,到10月17日上午(圖14)大寶站上枝頭,至少已是第18、19天!
圖14 大寶離巢 2020/10/17上午9:56
雛鳥二寶雖也在10月17日下午站上枝頭(圖15),可是到了傍晚時分,牠卻又走回巢中,甚且在巢裡過夜,詳見(圖16)的10月18日上午8點30分之影像紀錄,而大寶竟乾脆站在巢外枝頭過夜,直到10月18日上午七點前,才飛離巢區。
圖15 二寶離巢 2020/10/17下午2:13
圖16 二寶晚上回巢 2020/10/18上午8:30
當天下午二寶也趕在日落前飛離巢區的鐵刀木枝頭;至於三寶就一直撐到10月19日下午4點多,終於飛離巢區枝頭。
掐指數來,黃鸝親鳥約莫用了近三周的時日照顧這一巢三隻幼雛,遠遠超過文獻所言「16日離巢」有四日之多,若非各方義工與志工的犧牲奉獻精神,滿懷熱誠的投入守護之列,哪能看見黃鸝三小福盡數平安離巢的愉悅畫面呢!
***結語與期盼***
藉諸一系列影像記實的紀錄式追蹤觀察,約略可歸納出異於文獻記載的九大要點:
- 黃鸝築巢並非全需築於超高樹梢上,牠也可築在離地不到5米的高樹梢上;
- 黃鸝的美麗身影已可散見於台灣南部平地都會區的一般行道樹間,並不限定非得分布於海拔300-1000公尺之間的闊葉林;
- 台灣南部的黃鸝,從 2月至11月間已有多筆繁殖紀錄,並非只單單於4月至5月間繁殖;
- 黃鸝在南台灣一年可繁殖3次之多,而非僅有區區2次;
- 上一季的亞成黃鸝只要有機會也可能會回來幫著親鳥育雛?
- 雛鳥於18天後陸續依次離巢(站上巢邊枝頭),而非大約16天期離巢;
- 雛鳥站上巢邊枝頭離巢後,傍晚還會返回巢中睡覺;
- 可藉由嘴喙特徵來辨別黃鸝公、母鳥;
- 黃鸝是否有可能為一夫一妻制?!
總合多巢黃鸝的繁殖紀錄觀察,發現環境與氣候因素固然是造成繁殖失敗的大部份原因,然則棲地的消失與人為獵捕卻也帶給牠們相當嚴重的生存壓力 (社團法人高雄市野鳥學會(2012)。P3-4)。
衷心期盼:我們能夠營造一個友善的環境,讓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唐代
杜甫)的自然美景有機會再現於台灣每一角落,讓黃鸝能夠由「珍貴稀有變為稀鬆平常」,豈不妙哉?
話雖如此,遺憾的是:竟有專家學者在缺乏科學正確性研判條件下、僅以主觀的文字描述,就判定部分黃鸝因為為外來雜交混種,建議移除。(詳見 特生中心 自然保育期刊2020 . 09。林瑞興。台灣原生鳥類的保育挑戰—外來種引起的雜交。P23-25)!
參考文獻:
劉小如、丁宗蘇、方偉宏、林文宏、蔡牧起、顏重威(2010),台灣鳥類誌(中):P662-665。
社團法人高雄市野鳥學會(2012)。高雄市黃鸝族群調查 期末報告。
林瑞興。2020。台灣原生鳥類的保育挑戰—外來種引起的雜交。自然保育季刊111:P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