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史隨筆---關於「兵器化拳」那檔事】之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李連杰版霍元甲電影劇照
還是不廢話,咱們繼續
前一篇提到在清朝禁武令下,「兵器化拳」系統與「徒手搏擊」系統兩大類型武學彼此競爭跟混合的現象,也大致勾勒了在時代產生的武學思潮下的武術界發展模式,這個輪廓持續到清朝中葉甚至清末前期皆是如此。
不過,這一切都在清末隨著鴉片戰爭後被改變了。
各國列強勢力開始介入,理由跟發展至少以目前的台灣國高中歷史課程中都有概略的敘述,我就不多講了,重要的是,此時期的清朝正規軍不論是八旗還是漢人軍團均戰鬥力低下且素質落差太大的情況,朝廷開始委派將領建立一種新型態的地方武裝力量(主因其實是軍餉成本低,這些武裝力量通常自籌資金):大家在歷史課本熟悉的曾國藩湘軍、李鴻章淮軍等直屬地方武裝軍團出現,
基於對中央官軍的不信任,全國各地尤其靠海地區也開始自發性建立地方自衛隊,邀請在地著名武師來擔任教練(附帶一提,「教練」這個稱呼就是在這時期出現的,其實是團練教導者的意思,只是後來才被拿來當作Coach的翻譯用詞),也就是大家在清末武術電影中常見的「民團」。
不論是私人武裝軍隊的湘軍淮軍,還是地方自衛武力的民團,這些組織的出現,對於這個時代武術界最大的影響是---「禁武令」形同具文(徒留文字不具法律效果的意思)
如果有看過前兩篇的朋友,此時就會理解為甚麼這個影響十分重大了---沒錯,因為這代表「兵器化拳」系統的這些門派,假設之前都真的乖乖不違法的話,現在又可以重拾武器進行訓練與傳承了。
霍元甲電影中的槍技擂台劇照
所以清朝晚期,傳統武術門派中,鑽研兵器的門派突然再次大放異彩,其中以容易取得的刀槍劍棍四種兵器為最大宗,因為容易取得材料或兵器,所以藉由傳下來的技藝再次取回使用兵器的經驗,同時,太平天國、各地民亂、外國勢力的入侵,也讓許多人因而可以投身軍旅混飯吃(軍中待遇是沒多好,但比餓死還是好上一些),我們姑且不論這些軍人素質究竟如何,不管怎樣終究是會帶回一些戰場上的兵器使用經驗,光這些活水注入本來的兵器門派,便足以產生新的一波此類系統武學生命力了,更別說後來的革命或軍閥混戰中,各武裝軍團爭相邀請知名武師入軍伍的情境了。
這就是各位常常在電影中看到,或聽說師父前輩說過的,清末民初的百家爭鳴的武林盛況,除非是刻意躲入山林野村隱居以避戰禍尋仇,我想現今大多數傳武門派的祖師爺,應該都是此時期闖蕩出一片名聲跟地位的。也因為這樣,此時期的「兵器化拳」系統武學聲勢一度壓過「徒手搏擊」系統武學。
霍元甲電影中以三節棍對武士刀劇照
可是,總有個可是,偏偏這個時代的戰場跟社會上,分別出現了兩件影響重大的變革。
其一,是戰爭的形態。
大家都知道自宋代以來,中國的戰場上就始終有各種火器的使用,可是基本不脫兵種陣形配合,槍兵砲兵也不過就是另一種形式的遠距離武器,跟弓箭兵或投石車在戰場意義上沒有太大的區別。然而這樣的戰爭型態在清末開始面臨改變,開始進入所謂的現代戰爭型態,類似壕溝、陣地戰、甚至到民國建國後引進的各式裝甲武力,都開始使得原本冷兵器為主的戰場漸漸變成槍械彈藥裝甲為主的戰場。用戰爭史的角度看這的確是二戰之前世界各地的戰爭演變過程;但在武學史的角度看,這種變革對於「兵器化拳」武學系統而言,是幾乎毀滅性的。原因是,他們再也不能藉由將戰場經驗轉移回家族或門派內的方式,取得實際兵器使用經驗,因為那些冷兵器為主的兵器類技術,開始失去了實際功能。
其二,是列強引進的新式擂台技擊形式
對於中國歷史上,武學上的「公開較量」往往偏向私鬥或表演意義,目的在於解決爭端(誰贏誰有理)、以及展現武藝實力(有權勢者展現給有權勢者看,我家武師或我家傳武藝比你的厲害),一般我們在武俠小說跟電影中會看到的比武決鬥,反而是較少跟較不公開的(畢竟事關兩家或兩門派顏面,除非刻意結怨,不然關起門來的比武還是彼此知情就好)這也是為甚麼各門各派往往有祖師爺或門內高手重挫某個門派的誰,但那個門派卻反而沒這個紀錄的原因。贏的會想到處講,輸的會想否認,結果各自講各自有利的勝負,幾乎不會有公開紀錄。
生死狀也就簽來讓官府卸責而已,你們打死人的風險自己事先就知道不甘我的事,算是種公證文本而已,基本無法從上面看見輸贏。當時的現場觀眾當然知道誰贏了,也不用記錄。但過個幾十年後(觀眾也死光了),誰知道誰輸誰贏呢?
(歐洲從中古時期到近代的貴族跟騎士私鬥也沒好到哪去,都差不多)
但自從列強在中國土地上建立類似殖民地開始,外籍移民漸多,後來還因為政治原因開始多了各種駐守軍隊或警察等,這些列強國內移民在此時不免各自帶來國內的一些公眾娛樂,其中一項很能點燃大家熱血的,就是擂台拳賽。
說起來也很有趣,中國的朝廷一直以來雖以法家思想治國,儒家思想為皮膜,但既然科舉考試出身的基本都要符合儒家思想,長期重文輕武的指導思想下,自然會駁斥(或至少不提倡)這類「窮兵黷武、野蠻暴力」的比武擂台,所以對中國歷朝而言,不管官方管不管制,擂台比武終究屬於並未明確制度化的賽事。
可是西方,最主要是歐洲列強不同,當然我並不認為他們的傳統武術比中國傳武高等或低等,但就文明發展的情況來看,他們過去被中國人鄙視,蔑稱愛看角鬥或拳鬥的野蠻嗜血,恰恰成為這些自羅馬時代開始就出現的節目---公開比武決鬥的賽制得以持續發展,終究變成一套制度化、可持續提供穩定收益的大眾娛樂活動。
也因為可以帶來持續且穩定的收益,同時提供民眾娛樂讓大眾情緒得以宣洩也是歐洲列強政府習以為常的統治手段,所以針對擂台賽制必然鼓勵完善發展,所以徒手搏擊類技巧跟賽制一起,蓬勃發展。
那問題來了,中國的武術界不分兵器系統還是徒手系統的技術,都沒有經歷過「政府支持的賽制演化」,頂多在各自交流比試的過程中產生約定俗成的切磋方式,不然就是尋仇鬧事、古代戰場會用的瞬間奪命技術,面對有殖民列強勢力撐腰的擂台賽制,不得不配合卻又尚未完全適應的情況下,也就敗多勝少,此點兩大系統武學都是共同吃鱉的,尤其兵器化拳系統,在戰亂時期重返榮耀的火焰,卻老是被擂台賽事的結果潑了一次又一次的冷水。
這就是我在前一篇所說的,整個社會潮流開始將老武學推向另一次巨大困境的時代。
畢竟,人家就是想看拳鬥,誰想看你兵器較量?等等出人命沒辦法向領事館跟官府交代啊!
(在這點上不得不說日本劍道轉往竹劍技擊化是個十分關鍵且聰明的決定。)
這時你就想問了:「兵器類的武學難以在擂台發揮,那徒手搏擊系統跟那些混合系統的呢?」
這問題就問到關鍵處了。
沒錯,徒手搏擊系統武學此時開始研究跟適應這些外來擂台賽制,甚至也參考這些賽制建立起適合傳統武術(恩相對來說而已)的賽制,開始思考怎樣才能辦起有規模、有穩定贊助或收入且能夠持續舉辦的賽事,撇開本身有暗殺組織性質的中華武士會那種,類似精武體育會的民間門派武師聯合組織開始出現,到民國初年,也在國民政府(先不管哪個軍閥掌權XD)的支持下在各地成立國術館,以中華武術協助國人強身強國的精神名號,匯集各地知名武師,將各派武學(尤其徒手技術的部份)予以彙整跟系統化訓練。
這個過程中產生了非常多後來中國國內擂台賽事常勝軍的高手,我就不一一提及了,總之在經歷這個過程後,中國傳統武術中徒手搏擊系統武學的聲勢地位,在公開擂台賽事的影響下,迎來了巔峰稱霸的時代。
同時李小龍等戰亂期間移居海外的中國武師,也在這時代的末尾,向西方世界的武術界,對於擂台武術規則限制下的實用性提出質疑,同時也經過例如電影、公開演練、擊敗挑戰者等方式進行宣傳,引起西方武術界的檢討思潮,進而造就了現在大家熟悉的MMA賽制出現,在武術史上的意義其實也算是中華武術「無限制」思想對於西方武術界的變革性影響
(順帶一提,用嚴格標準來看的話,日本武術如空手道的傳播也對於這個變革提供了先決環境條件,代表這種傳統武技開始影響西方武術界對於全面實用性的適應)
那麼兵器系統武學就此一蹶不振了?
這就誤會大了,畢竟不論中央國術館還是軍隊之中,都無人忽視這些冷兵器技術的傳承與彙整,同時他們不是沒有經歷過這種事。
這些被邀請來的武師中,並不只是徒手搏擊系統或混合系統的,也有許多兵器化拳系統的師傅,只不過相對於其他兩種類型師傅,或者投身軍旅的同類型師傅而言,他們比較難有公開展現的舞台,能夠留存技術套路或在某些公開活動中演練,就已經是實力被認可的成績了。兵器類系統武學從未消失,只不過在缺乏舞台的情況下,除了在軍旅戰亂中持續發揮作用的那幾門武學跟武師外,又重新回到「兵器化拳」的歷史情境中,即使為了配合新式擂台賽事而不得不重新進行內容上的創改,但這也是兵器系統類武學在適應新時代的證明。
隨著時代推進,兩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國歷經國民政府的短暫統治,內戰的結果劃分為兩個國家(恩對,你沒看錯^O^),各自擁有一部分的傳統武學(包括兵器、徒手、混合三大系統)在兩岸政治局勢下各自發展。
中共自文革十年過程中將傳統武學逼至滅絕邊緣,之後又以中華文化的招牌,想盡辦法復原或創造出正宗中華武學的正統性,同時為了回應國際上對於中華武學只能在電影中無敵的質疑,以政府之力創造了散打賽制,透過中華武學的招牌影響了整個華人武術界。(這邊我們先不管你認不認同散打屬於中國武術,總之是個中國官方支持下出現的賽制,也確實發展出其獨有的技術跟穩定市場)
同時在時代漸漸開放下,許多當年躲入深山野村或深居不出的武師也再度出山,也許是這些人的徒弟們重新開始傳播該門武學(不論何種系統)
搬遷來台的中華民國政權,則在那個時代以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試圖強調自己才是中華正朔的某種政治宣傳目的),大力支持中華傳統武學的傳播與發展,因此不論是各國術館跟隨來台的武學系統,還是明清以降就深耕台灣發展的武學,也在全台各地遍地開花。
類似台灣的情況,在英國統治下的香港。同樣成為保存跟發展未受破壞的中華武學的重鎮。
談到這邊,大家應該有近現代傳統武學發展史的宏觀視角及輪廓了。
那麼,以此輪廓為前提
我們回到本篇最一開始的核心:「兵器化拳」這檔事
假設大家對於演變至現代的傳統武術有一些認識的話,就可以想像得出這樣的武學思想或系統樣貌。如今兵器類系統武學所呈現的樣貌有三種(先不考慮養生目的的話):
其一,隨著兵器化拳時間越久,拳化的程度就越高,漸漸的產生了較為純粹的拳藝,也漸漸生成配合拳藝發展的門派系統理論,而如果這些門派想要參加一些類似MMA、踢拳比賽、散打比賽,就會針對賽制而將門內系統拳技與以一定程度的修正來配合規則。
其二,發展門內兵器技術系統得以呈現的運動賽制,在相對無戰爭的年代要展現技術,必然採取某些公眾演出或賽事來爭取曝光,近年來數種兵器類賽事紛紛進入規則發展較完備的階段,這也代表冷兵器系統的武學得以藉由參加賽事來表現技術,這也重新鼓勵了兵器系統武學門人回頭藉由文獻資料,或老師傳習內容來重新檢驗跟找回自己的武學內容。
其三,在這個冷兵器在絕大多數時候已經不需要特別拿來上戰場的時代(在黑社會或甚麼其他特殊情境例外),讓現代人做為某種文化樂趣的藝術功能。
這三種樣貌,其實也與現在的徒手搏擊系統、混合系統等傳統武學發展殊途同歸,只不過是在賽事舞台上,兵器系統得以重新找回屬於自己在大眾眼前的位置。
也因此我們得以一窺,「兵器化拳」系統的武學,隨著時代演變與適應現代社會情境的樣貌。
這點我想在各國傳統武學的歷史中,過程大同小異
但隨著各門各派各系統彼此競爭鑽研的情況下
多多少少都會彼此有些借鑒跟一定程度的混合
大家也不避刻意去區分現在的哪個門派系統,是屬於三大武學系統的哪一類別,只不過宅伯在這邊以宏觀武學史的視角進行論述,作為整體武學思潮及發展史的觀察而已,這不過是知識面的認識罷了,回到武學最基本而核心的「技術面」而言,仍然是「找位專業老師,留心留神,練就對了。」才是真理。
畢竟現代社會的運動技擊發展至此
你想比兵器比兵器,想玩徒手就徒手
願意的話也可以,既鬥兵器,也決拳腳XDD
決定一切的
也就是你個人的喜不喜歡,享不享受而已~
本篇終了~~
-----------------後記-------------------
沒想到就這樣打完了這一篇,腦袋快炸了,這超級不符合【武史隨筆】的標題的,哪裡隨筆了~~
即使省略了考證過程的那些瑣碎細節,仍然快讓我炸裂了,某種程度也算是彌補前兩周的拖稿吧XD
當然這篇武史隨筆的觀點,純粹屬於我個人的歷史觀點,並不代表我所屬的門派系統,或者任何具備權威性質的學術結論。宅伯只是基於個人興趣負責論述跟呈現,提供大家得以想像歷史情境的觀點跟理解,大家看得有趣,或者能因此觸發某些新的想法,那便是十分美好的影響了~~
宅伯的武史閒聊
咱們下次聊
#這次三篇能量快耗盡了
#但打上這麼長一篇也是蠻爽的
#對於有耐心看完的人宅伯有著滿滿的佩服與感謝
#這周的發文我發了阿
#除非想到甚麼不然本周進度達成😎
#三篇總計字數共10405字
#能耐著性子看完的朋友請給自己鼓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清朝禁武令造成的歷史情境下,不希望家傳武學斷傳,或仍想要藉此考武舉出人頭地的非滿人習武者,終究採取「脫兵化拳」的方式,來保留原有的兵器武技。
以過去中華文化影響圈來說,不論是漢代以前講的國士六藝「禮樂射御書術」還是日本後來出現的武士階級教育,或者歐洲後來的騎士戰鬥教育,嚴格來講都不算「戰場武術」。
武學領域不分傳武現武,並非拒人千里之外的神秘,撥開那層距離,那就跟任何領域的同好者或玩家聚會一樣,資深優秀玩家帶著新手玩家,給點訣竅,讓你能更好的努力,得以看見過去未能看見的景色,說到底就這麼單純而已。
習武這檔事,是很有趣的,但如果你並不像宅伯一樣享受其中文化與技術樂趣兼有運動功效,也不是那種為了生活、為了比賽,或為了傳承的人,那其實習武的核心意義只有一個---為了「求生」所做的保險。 套一句宅伯的啟蒙教練說過的話: 「習武,就是在練一種最好一輩子用不到的技術」
任何武術的起點都是來自感知,不論這感知是從視覺還是觸覺開始,沒感知到,就沒招,我很愛玩武,如同我愛打遊戲愛讀歷史,但我不會刻意的去神化武術的能力,有些辦不到的事情,就真的辦不到
在去參觀之前,宅伯自認為是會摔技的,只是摔得不好,當在王老師的教練場體驗時,被體重不知道有沒有我的三分之二(當時體重90公斤),但年齡絕對是我的兩倍到三倍的前輩摔得懷疑體重的時候,我發現我真的不會摔,真的連摸到邊都不算~~
在清朝禁武令造成的歷史情境下,不希望家傳武學斷傳,或仍想要藉此考武舉出人頭地的非滿人習武者,終究採取「脫兵化拳」的方式,來保留原有的兵器武技。
以過去中華文化影響圈來說,不論是漢代以前講的國士六藝「禮樂射御書術」還是日本後來出現的武士階級教育,或者歐洲後來的騎士戰鬥教育,嚴格來講都不算「戰場武術」。
武學領域不分傳武現武,並非拒人千里之外的神秘,撥開那層距離,那就跟任何領域的同好者或玩家聚會一樣,資深優秀玩家帶著新手玩家,給點訣竅,讓你能更好的努力,得以看見過去未能看見的景色,說到底就這麼單純而已。
習武這檔事,是很有趣的,但如果你並不像宅伯一樣享受其中文化與技術樂趣兼有運動功效,也不是那種為了生活、為了比賽,或為了傳承的人,那其實習武的核心意義只有一個---為了「求生」所做的保險。 套一句宅伯的啟蒙教練說過的話: 「習武,就是在練一種最好一輩子用不到的技術」
任何武術的起點都是來自感知,不論這感知是從視覺還是觸覺開始,沒感知到,就沒招,我很愛玩武,如同我愛打遊戲愛讀歷史,但我不會刻意的去神化武術的能力,有些辦不到的事情,就真的辦不到
在去參觀之前,宅伯自認為是會摔技的,只是摔得不好,當在王老師的教練場體驗時,被體重不知道有沒有我的三分之二(當時體重90公斤),但年齡絕對是我的兩倍到三倍的前輩摔得懷疑體重的時候,我發現我真的不會摔,真的連摸到邊都不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以《封神演義》中的「將才」和「左道」兩個系統,來分析所對應的「道術」和「武藝」。
多年前有一場中國武術與泰國腳比賽。中國武師按慣例期待對手相互一鞠躬,沒料到對方就在行禮如儀時一腳踢過來,頃刻"秒殺"。可比擬地,藍營期待"雙少數"的賴總統會和國會有"蜜月期",沒料到執政黨在就職典禮前夕製造了國會亂戰。執政黨沒想朝野溝通,索性把試圖徹查過去8年弊案的在野派說成是大陸的"第五縱隊"
Thumbnail
中篇3篇文章,主軸在兵器 名稱分別是【劍術‧技擊】與【八卦門三絕兵器(一)子午鴛鴦鉞】 劍術也是我開始習武的一個美好的幻想 而劍術‧技擊此篇從劍的歷史開始介紹 到最後述說技擊介紹,其中提到手臂錄中的劍訣與後劍訣 最後提到中國的劍法已近乎失傳 讓我美好的幻想逐漸幻滅 不過好在還保有一絲絲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高蔚杰這屆是開紅海般的讓旗隊及刀官退到槍隊後,而下一屆則是讓旗隊分散,掌旗三員、左右槍兵在刀官報告操演開始後,中央旗官為準,左右掌旗及左右槍兵開始一大步,然後槍兵再一大步,讓他們向後轉時,可以直線穿越槍隊抵達後方。 講完了各屆刀官旗隊進出方式後,他們知道剩餘的都是一樣的。高一高二隊員們正在操練
Thumbnail
相信很多人看過功夫的電影或者武俠小說的都會覺得很驚嘆,能飛天水上飄的無疑是虛假的電影特效,所謂降龍十八掌沒有人會覺得是真實的,但類似葉問電影的打鬥卻看似真實的也只有八成是電影效果而。 事實上,武術是什麼呢?
Thumbnail
武者的氣質 今天上一對一劍術課程時🗡 學生提到當初會練劍術、太極拳☯️有部分原因是因為武者的氣質。這在現實生活不容易看到,但很令人嚮往又充滿想像。 什麼是武者的氣質 迎著劍鋒、迎著刀鋒上🗡勇往直前不怕困難。所謂危機與機會並存!生死之間要搶奪先機。 但這不是只憑著暴虎馮河
Thumbnail
第二十二章 用改造坦克參加坦克競賽 「這次我們怎麼突然就被傳送過來了?找我們幹嘛?」清嵐問,「小宗獲得了金剛不壞身,而且搶走了獅虎神功密集。」校長憂心的說,「挖咧,小宗疊了兩個BUFF啦!而且還這麼強!」雨雯驚訝的說
Thumbnail
武道天水鶴拳。對打。 實戰對打僅三種形態: 一。平行步。多用於練氣内功。雙線。 二。三角馬。多用於消閃。雙線。 三。直線全側身。古武道天水鶴拳打法。 唯有直線全側身方為實戰格鬥。要害全閃閉。 雙線打法。要害全暴露。
Thumbnail
我沒說武道是國術。也未說是傳武。不能妄言綺語。 古武古道不代表傳統。而是龍鶴。無限融合創新演作當下都是好。 好的留下。不好花招花拳繡腿去除。全側身武道零角度。要害全數不見。 傳武是大陸語言。 以武道視角觀之。國術和傳武都是雙線角度。余未練過。 西洋拳擊搏擊也是。余不做評斷。因我未練過。
相傳古代都流傳著所謂的武功,凡是修練成功者,將可以擁有強大力量有如超人,在數百年前至千年前確實有不少的所謂的武林高手,但隨著時光流逝,武功漸漸失傳,接著就讓現代現代武術取代,傳統武功如今雖然還在,但是懂傳統武功的人已經是少之又少,一個年輕人建豪懷抱著習武美夢。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以《封神演義》中的「將才」和「左道」兩個系統,來分析所對應的「道術」和「武藝」。
多年前有一場中國武術與泰國腳比賽。中國武師按慣例期待對手相互一鞠躬,沒料到對方就在行禮如儀時一腳踢過來,頃刻"秒殺"。可比擬地,藍營期待"雙少數"的賴總統會和國會有"蜜月期",沒料到執政黨在就職典禮前夕製造了國會亂戰。執政黨沒想朝野溝通,索性把試圖徹查過去8年弊案的在野派說成是大陸的"第五縱隊"
Thumbnail
中篇3篇文章,主軸在兵器 名稱分別是【劍術‧技擊】與【八卦門三絕兵器(一)子午鴛鴦鉞】 劍術也是我開始習武的一個美好的幻想 而劍術‧技擊此篇從劍的歷史開始介紹 到最後述說技擊介紹,其中提到手臂錄中的劍訣與後劍訣 最後提到中國的劍法已近乎失傳 讓我美好的幻想逐漸幻滅 不過好在還保有一絲絲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高蔚杰這屆是開紅海般的讓旗隊及刀官退到槍隊後,而下一屆則是讓旗隊分散,掌旗三員、左右槍兵在刀官報告操演開始後,中央旗官為準,左右掌旗及左右槍兵開始一大步,然後槍兵再一大步,讓他們向後轉時,可以直線穿越槍隊抵達後方。 講完了各屆刀官旗隊進出方式後,他們知道剩餘的都是一樣的。高一高二隊員們正在操練
Thumbnail
相信很多人看過功夫的電影或者武俠小說的都會覺得很驚嘆,能飛天水上飄的無疑是虛假的電影特效,所謂降龍十八掌沒有人會覺得是真實的,但類似葉問電影的打鬥卻看似真實的也只有八成是電影效果而。 事實上,武術是什麼呢?
Thumbnail
武者的氣質 今天上一對一劍術課程時🗡 學生提到當初會練劍術、太極拳☯️有部分原因是因為武者的氣質。這在現實生活不容易看到,但很令人嚮往又充滿想像。 什麼是武者的氣質 迎著劍鋒、迎著刀鋒上🗡勇往直前不怕困難。所謂危機與機會並存!生死之間要搶奪先機。 但這不是只憑著暴虎馮河
Thumbnail
第二十二章 用改造坦克參加坦克競賽 「這次我們怎麼突然就被傳送過來了?找我們幹嘛?」清嵐問,「小宗獲得了金剛不壞身,而且搶走了獅虎神功密集。」校長憂心的說,「挖咧,小宗疊了兩個BUFF啦!而且還這麼強!」雨雯驚訝的說
Thumbnail
武道天水鶴拳。對打。 實戰對打僅三種形態: 一。平行步。多用於練氣内功。雙線。 二。三角馬。多用於消閃。雙線。 三。直線全側身。古武道天水鶴拳打法。 唯有直線全側身方為實戰格鬥。要害全閃閉。 雙線打法。要害全暴露。
Thumbnail
我沒說武道是國術。也未說是傳武。不能妄言綺語。 古武古道不代表傳統。而是龍鶴。無限融合創新演作當下都是好。 好的留下。不好花招花拳繡腿去除。全側身武道零角度。要害全數不見。 傳武是大陸語言。 以武道視角觀之。國術和傳武都是雙線角度。余未練過。 西洋拳擊搏擊也是。余不做評斷。因我未練過。
相傳古代都流傳著所謂的武功,凡是修練成功者,將可以擁有強大力量有如超人,在數百年前至千年前確實有不少的所謂的武林高手,但隨著時光流逝,武功漸漸失傳,接著就讓現代現代武術取代,傳統武功如今雖然還在,但是懂傳統武功的人已經是少之又少,一個年輕人建豪懷抱著習武美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