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兵法08-治軍(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兵法兵了那麼多篇都是君王之政,總算來到意義上比較接近我們認知的兵法相關:治軍篇。

是不是真的相關我也不知道,一起來看吧。

「治軍之政,謂治邊境之事,匡教大亂之道,以威武為政,誅暴討逆,所以存國家安社稷之計。」

按周朝的說法,置軍兵的目的是「執法」,看起來像是對內使用,不過這就是「統一騙術」。

事實上各地諸侯都是自己的「國」,他們需要的是天子國的技術、知識,還有銀行功能。才一步步走向需要「規矩」,需要武力。

所以「治軍」,除了邊境之事,更要負責導正教育混亂,以武力威嚇來管理,擊敗濫用政權與反對政權的人,達到國家社會的安定。

「是以有文事必有武備,故含血之蠹,必有爪牙之用,喜則共戲,怒則相害,人無爪牙,故設兵革之器,以自輔衞。」

你所有的管理安定,都建築在充足的戰備之上。

即使小如蛀蟲,也會有爪牙讓牠來獲得鮮血。大家開開心心就玩在一起,生氣了就互相傷害。

這個不知道為什麼好有畫面:就像是你的房間裡面一直有蚊子,但牠不咬你或咬了你你也不癢,分點血給牠算什麼。

會癢就翻臉了來分生死啊。

對應回前面講到諸侯國,那是一樣的道理。

大家當然可以開開心心共榮共存,但最根本你我需要的東西是一樣的。

和平不可能永遠存在,當生存無可避免的進入競爭,人沒有爪牙,要怎麼辦呢?

所以我們需要兵器。

戰鬥的人,戰鬥的工具。

「故國以軍為輔,君以臣為佑,輔強則國安,輔弱則國危,在於所任之將也。非民之將,非國之輔,非軍之主。」

於是我們知道,國家一定要有軍隊來協助管理,就像君王一定要有臣子來幫助。

輔助強,國家就安穩:反之就容易有危險。

強大的臣子之前已經說了,那麼強大的軍隊從何而來?就看你所任用的將領。這個將領如果不是你的人民,那就不會是你國家的幫手,也不會是合適的軍隊主人。

「故治國以文為政,治軍以武為計;治國不可以不從外,治軍不可以不從內。內謂諸夏,外謂戎狄。戎狄之人,難以理化,易以威服,禮有所任,威有所施。」

治國重在文,治軍重於武。

治國的賢能,要從天下廣召;治軍的主將,則必須是最能信任的自己人。自己人稱為諸夏,天下則是把戎狄蠻夷也算進來的。戎狄蠻夷要跟他們說道理,感化他們,很難。但以武力加以威嚇,他們就會服從。

這是禮法如何教派,兵威對誰施展的道理。

「是以黃帝戰於涿鹿之野,唐堯戰於丹浦之水,舜伐有苗,禹討有扈,自五帝三王至聖之主,德化如斯,尚加之以威武,故兵者兇器,不得已而用之。」

黃帝在涿鹿跟蚩尤打仗,這個有名大家都知道。

丹水之戰,一說是唐堯跟楚伯的戰爭,此外《竹書紀年》有寫到,堯的兒子朱被放逐到丹水,所以被稱為丹朱。

有人說,舜即位後三苗跟丹朱一起反他,大家也是在丹水打架。丹朱站在哪一邊?問就是反舜。

實際上鬼才知道。

但為什麼要講這個八卦?因為有扈戰爭是一樣的。

大禹先平定了有扈,大禹死後他兒子啟接棒,有扈氏又不服,再打一次。自然也有人會說,有扈氏不服的是啟並非禪讓君主。

不過老實說啦,被武力鎮壓的部族趁政權交替時期反叛,也沒甚麼特別奇怪的。

這邊舉了四個聖人,尚且需要用武力來平定天下,所以我們知道,軍備是有其必須性的。

「夫用兵之道,先定其謀,然後乃施其事。」

用兵,欸我之前沒注意到,這裡又是「道」了。

道,則合「兵無常勢」,後面則是謀定而後動,都是《孫子兵法》就有的概念。

《孫子兵法》作為兵法至尊,其中的哲學早已被奉為圭臬。

機會難得,何妨思考一下:為什麼「謀定後動」是兵法提出的?明明適用範圍很廣啊?

對於一個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的諸葛亮來說,謀定後動又是甚麼樣的意思?

其實我們兵法篇這樣讀下來,不要算諸葛亮講太多政治(笑)……軍隊要行動,所需要的花費巨大,以至於有很多細節要照顧。

就好像你今天要做一張桌子,可能你很厲害憑經驗直覺鋸個木頭拿來釘一釘,不平再拿砂紙磨一磨。浪費的木料?少到可以忽略不計就完成了。

但要蓋一座宮殿?一座都江堰?沒有施工圖是辦得到的嗎?不先規劃,出錯損失的人力物力,又會是多麼龐大。

施工圖不是「我決定要蓋」這種程度的「謀」。而是這裡有多寬,要留多少空間,需要多少木材。

不是喊喊「攻心為上」,而是趙雲出斜谷需要多少兵力,要拖延敵軍幾天,帶多少糧草這樣的事情。

我們就來看看諸葛亮「謀之何如」。

「審天地之道,察眾人之心,習兵革之器,明賞罰之理,觀敵眾之謀,視道路之險,則安危之處,佔主客之情,知進退之宜,順機會之時,設守禦之備,強徵伐之勢,揚士卒之能,圖成敗之計,處生死之事,然後乃可出軍任將,張禽敵之勢,此為軍之大略也。」

這我斷不了句子,下面慢慢說。

一開頭就「審天地之道」,可以,這很孔明。

天地之道的層面很多,物理上來說就是天候跟地利。古時候沒有衛星觀測,但是節氣曆法的計算,可以大致推估一些。你想十五日一節,戰爭動輒幾個月,平均兩週一次的估計其實是很有用的。

精神層面的天地之道,也不可忽視。

師出有名,這個名份也是天地之道。逆天行事的戰爭,要打贏的難度是更高的。

同樣是影響士氣,天地之道也有「君臣意向」在內。君王對於這次戰爭的看法,其他臣民的看法……沒有足夠的支持,後續的力量就不會源源不絕。

所以第二點便是「察眾人之心」。

耶不是已經包含在天地之道了嗎?講簡單一點,眾人之心有我有敵。

我有天地,敵有上下內外。

敵我之間,更有看戲吃瓜的群眾,你總要知道,人家會不會瓜一扔袖子一捲,就上來給你家關羽一刀呢。

到這邊,我們可以說是「謀勢」,先判斷大的局勢。

我們一般看看故事,也就到這裡了。人家諸葛亮兵法後面還一長串呢。

習兵革之器,當過兵的應該都知道學什麼,如果你只學過掃地跟刺槍術那是滿悲的。兵器跟學武功不一樣,不是刀怎麼揮怎麼砍,而是如何使用保養這些兵器,在命令底下執行。

諸葛亮這裡在說的是「將謀」。

什麼兵種用什麼兵器適合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發揮戰力,才是將軍應該熟習的部分。這個可以參照晁錯的《邊防論》。

再來明賞罰,李靖的《李衛公兵法》也說過很多。

從對方的陣勢跟情報,來判斷敵方的謀略。觀察行軍路線的險阻,挑選可以紮營或是應該快速通過,還是適合交戰的地點。

哪裡對敵人有優勢,哪裡對我方有優勢,是「主客之情」。

越推進越危險,就要後退……經常像是廢話但並不是,比方蜀漢出斜谷就是一例。

在斜谷口內交戰,曹魏是優勢方。但推進到五丈原,就變成蜀漢優勢。但上到渭水,為了渡河,優勢又要交還敵方。

事實上根據司馬懿、郭淮跟諸葛亮的行動來看,一旦蜀漢佔據渭北,優勢又會變蜀漢的了。

戰爭的機會,不停在流動變化,要順勢而戰。

機會到來前,堅固的守禦;出擊更要迅雷不及掩耳,發揮士卒100%的力量。以成敗來考量生死之事……不要在戰場上搞什麼道德人權,為了勝利,必要的犧牲你要能夠承擔。

然後,你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將軍。

一個合格的將軍,才能根據上述種種,規劃出打敗敵人的戰略。

大概是這個樣子。

「夫將者,人之司命,國之利器,先定其計,然後乃行,其令若漂水暴流,其獲若鷹隼之擊物,靜若弓弩之張,動若機關之發,所向者破,而敵自滅。」

將軍,是人命的管理者,國家的利器。

先決定好完善的計策,實施時就像平靜的河面突然山洪暴發,像老鷹迅速確實的捕抓獵物。

靜止時就像拉滿的弓箭,是為了蓄積萬全的力量。動的時候只是輕輕一推,像是扣下弩機……你所面對的敵人,自然就會破滅。

沒有「風林火山」那麼帥,諸葛亮在說的是「水到渠成」。

戰場上要如何做到?其實這一串就是「上兵伐謀」。

勝負不在刀光劍影之中,而是開戰前就已經決定了。

「將無思慮,士無氣勢,不齊其心,而專其謀,雖有百萬之眾,而敵不懼矣。非讎不怨,非敵不戰。」

相反的,如果將軍沒有先把士氣提上來,團結士卒的心,只是在那邊想自己的謀略,就算手下有百萬之兵,敵人也不會怕的。

突然來了一個不是幼幼班的說明。

這邊就要整個往回套:所謂的謀略,是政治,外交,士兵,百姓的總和。而這句棒打一肚子謀略卻不懂自己的士兵,說真的很有打在馬謖頭上的感覺。

不要說將軍,很多當老闆當主管的也都這樣,自己覺得完美設計,卻忽略了執行者的心情。

執行者不一定要理解計謀的全貌,但他們一定要知道「為何而戰?為誰而戰」。

至少,對面的,必須是「仇敵」。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302會員
954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阿前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7/14
2023/07/14
2023/07/09
將苑,有不同版本留存於世。 諸葛亮的《兵法二十四篇》,由《便宜十六策》的後十四篇,加上六篇將苑合成。 對,總共只有二十篇。 而被稱為《便宜十六策》的部分,其實十六篇都是齊備的。 將苑,也有一個單獨版,共五十篇。前六篇也是跟《兵法二十四篇》的末六篇相同。我這邊就是基於《兵法二十四篇》的版本來做。
Thumbnail
2023/07/09
將苑,有不同版本留存於世。 諸葛亮的《兵法二十四篇》,由《便宜十六策》的後十四篇,加上六篇將苑合成。 對,總共只有二十篇。 而被稱為《便宜十六策》的部分,其實十六篇都是齊備的。 將苑,也有一個單獨版,共五十篇。前六篇也是跟《兵法二十四篇》的末六篇相同。我這邊就是基於《兵法二十四篇》的版本來做。
Thumbnail
2023/07/03
「陰察之政,譬喻物類,以覺悟其意也。」 什麼是「陰察」? 我們來到《便宜十六策》的最後一篇,而諸葛亮的開場白是:這個沒有辦法說明。 過去種種,諸葛亮都會先簡單的解說名詞,然後進行內容的深掘。這裡他卻說,「陰察」只能用譬喻的方式,讓你從事物中了解它的道理。
Thumbnail
2023/07/03
「陰察之政,譬喻物類,以覺悟其意也。」 什麼是「陰察」? 我們來到《便宜十六策》的最後一篇,而諸葛亮的開場白是:這個沒有辦法說明。 過去種種,諸葛亮都會先簡單的解說名詞,然後進行內容的深掘。這裡他卻說,「陰察」只能用譬喻的方式,讓你從事物中了解它的道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始計第一 原文:【始計第一】 1.孫子曰: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計,而索其情。 3、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於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高下,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
Thumbnail
始計第一 原文:【始計第一】 1.孫子曰: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計,而索其情。 3、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於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高下,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
Thumbnail
不是斷開魂結,斷開鎖鍊。 而是次元刀。 「斬斷之政,謂不從教令之法也。其法有七。」 斬斷,就是不服從教令的「法」。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是必須的。 治軍七件事,輕慢盜欺背亂誤。這是必須禁絕的。
Thumbnail
不是斷開魂結,斷開鎖鍊。 而是次元刀。 「斬斷之政,謂不從教令之法也。其法有七。」 斬斷,就是不服從教令的「法」。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是必須的。 治軍七件事,輕慢盜欺背亂誤。這是必須禁絕的。
Thumbnail
「夫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故善攻者不以兵革,善守者不以城郭。是以高城深池,不足以為固,堅甲鋭兵,不足以為強。」 善於進攻的人,敵人不知道他的弱點。 善於防守的人,敵人不會知道他的下一步。 首先要明白,所謂的善攻,不是兵士器械比人強;所謂的善守,也不是因為城比人高,池比人深。
Thumbnail
「夫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故善攻者不以兵革,善守者不以城郭。是以高城深池,不足以為固,堅甲鋭兵,不足以為強。」 善於進攻的人,敵人不知道他的弱點。 善於防守的人,敵人不會知道他的下一步。 首先要明白,所謂的善攻,不是兵士器械比人強;所謂的善守,也不是因為城比人高,池比人深。
Thumbnail
繼續治軍的部分,先說,我沒有讀過《孫子兵法》,所以如果諸葛亮有引用或呼應的地方,我不一定會知道。 這回的開章說,如果不是像魯班那樣的工藝大師,無法看出工藝品真正的精巧。 不是像孫武那樣的謀略大師,無法想明白戰爭計略真正的運作。 我們都是凡人,其實沒有辦法從事物的表象中,看穿真理。
Thumbnail
繼續治軍的部分,先說,我沒有讀過《孫子兵法》,所以如果諸葛亮有引用或呼應的地方,我不一定會知道。 這回的開章說,如果不是像魯班那樣的工藝大師,無法看出工藝品真正的精巧。 不是像孫武那樣的謀略大師,無法想明白戰爭計略真正的運作。 我們都是凡人,其實沒有辦法從事物的表象中,看穿真理。
Thumbnail
兵法兵了那麼多篇都是君王之政,總算來到意義上比較接近我們認知的兵法相關:治軍篇。 是不是真的相關我也不知道,一起來看吧。
Thumbnail
兵法兵了那麼多篇都是君王之政,總算來到意義上比較接近我們認知的兵法相關:治軍篇。 是不是真的相關我也不知道,一起來看吧。
Thumbnail
文帝六年,匈奴大舉入侵邊關。 文帝命宗室劉禮為將軍,屯軍灞上,祝茲侯徐厲駐軍棘門,河內郡守周亞夫駐守細柳。 三軍警備,以防匈奴入侵。 文帝比較厚道,總搞形象工程,親自去勞軍。 到了灞上和棘門,文帝一行直接驅車而入,在軍營中進行最高指示並發表了熱情洋溢的勞軍講話。 官兵們紛紛熱淚盈眶,情緒激動,掌聲經
Thumbnail
文帝六年,匈奴大舉入侵邊關。 文帝命宗室劉禮為將軍,屯軍灞上,祝茲侯徐厲駐軍棘門,河內郡守周亞夫駐守細柳。 三軍警備,以防匈奴入侵。 文帝比較厚道,總搞形象工程,親自去勞軍。 到了灞上和棘門,文帝一行直接驅車而入,在軍營中進行最高指示並發表了熱情洋溢的勞軍講話。 官兵們紛紛熱淚盈眶,情緒激動,掌聲經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