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 年 5 月 11 號,盧貝松的《碧海藍天》(Le grand bleu),在法國上映,2008 年 11 月,《碧海藍天》又再度將在台灣金馬影展播映,20 年了,那片蔚藍的大海還沒將我們遺忘。《碧海藍天》上映時,我甚至還沒出生,對普羅大眾來說,盧貝松的電影是《終極殺陣》、《終極追殺令》這類的商業動作片,對於《碧海藍天》這部早期作品則鮮少人關注。改編自盧貝松童年生活與自由潛水家 Jacques Mayol 真實生平的《碧海藍天》,充滿了對大海的愛慕與幻想,我訝異於所知道的盧貝松,原來他如此純真,就像電影裡的 Jacques 一般,是個還沒長大的小男孩。
盧貝松童年曾在希臘以及前南斯拉夫海岸生活,因為父母是潛水器材教練,他從小就習慣暢游於這片藍色深海中,電影開頭的黑白畫面猶如回溯自己的記憶一般,一群男孩比賽誰能拿到水底的金幣,不僅道出盧貝松的童年也帶出《碧海藍天》之後的劇情發展。十七歲之前,盧貝松的願望就是當一個研究海豚的海洋生物學家,直到在潛水時出了意外,使他無法再回到大海的懷抱。百般聊賴的他,發現了電影可以結合各種不同的興趣,於是投身電影工作行列,將海洋的熱情投射到他所拍攝的電影裡。十六歲時,因為看了關於自由潛水紀錄保持人 Jacques Mayol 的紀錄影片,Jacques 成了小盧貝松的英雄,在拍攝碧海藍天之前,當兵的空檔,他也曾拍過關於潛水夫遇見美人魚,最後決定跟隨她的短片,也就是片中男主角 Jacques 對 Johana 說的那個故事。
盧貝松與Jacques Mayol
《碧海藍天》是他第三部長片,也是一部自傳性質電影,和他其他商業作品完全不同,赤子之心由內而外散發得淋漓盡致,理想化的情節,富感情的畫面經營,尤其在處理海豚與男主角 Jacques 的關係上,那種曖昧的情感,不禁讓人懷疑,他真正的女朋友是女主角 Johana 還是海豚,雖然這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卻有很多地方和盧貝松本身的生命經歷結合,男主角不是真的 Jacques Mayol,反倒像盧貝松自己。
他創造了屬於他的兒童文學,更加貼近與自然母體的對話、合一,也看得出他自己的迷惘,盧貝松第一個孩子 Juliette 在 1987 年出生,片中 Jacques 對於 Johana 肚子裡的新生命,感到焦慮害怕,更不負責任的逃避,轉而投向大海,盧貝松當時也正處於這種情景,女兒的出生讓他不知所措,電影裡以回歸夢想的原點,作為總結,人性的脆弱與渴求,在深不可測的海底裡拋諸腦後,一種悲傷而毀滅性的結局。畢竟現實中不可能有這樣的結果,但這正是盧貝松心中的遺憾,因為現在的他已經回不去童年夢想,甚至不敢再回到當初的希臘海岸,就怕破壞了那時美好的記憶。
很多人都說《碧海藍天》是不適合拿來分析的,它是一部很純粹的電影,帶來了視聽衝擊,感覺分析起來就破壞了那種清新的美感,就如盧貝松本人從來不為 DVD 做幕後特輯的訪問,他認為這會破壞電影本身在觀眾心中的印象,他拍他想拍的,沒有什麼理由,也只是想帶來一劑不同的感受,並沒有要成就什麽大事,單純如《碧海藍天》作了最好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