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華夏文化形成的脈絡看來,所謂的「華夏大地」指的是農耕民族賴以維生的農耕區域,但對活躍在馬背上的民族而言,「歐亞草原」才是遊牧民族可以自由奔馳的樂園。事實上,由於馬兒奔跑的速度極快,想圈養或駕馭馬兒也不是一般人能夠勝任的活動,所以馬匹也自然成為歐亞遊牧民族與與華夏民族之間「互通有無」時的重要項目。
華夏大地的疆域是秦始皇奠下的基礎,也是使用漢字的農耕民族活躍的地區,是熟悉漢文化者較為熟悉的地理空間,與之相較,歐亞草原則是多數漢人較為陌生的區域。不過,從世界史的角度觀之,這片東起滿州平原,西至匈牙利平原,包含黃河流域北方,涵蓋距離達7500公里的廣大草原,在文化上,一直與「馬」密切相關,可以說,在此地的大歷史舞台上,「人」與「馬」應該算是戲份最吃重的兩大主角。
另一方面,如果說地理是歷史的答案,生態系的變化就是推動歷史的驅力,要了解歐亞草原的大歷史,就無法忽略西元前三世紀興起的兩大帝國——「羅馬」和「大漢」。這兩個帝國,雖然不算是世界上最早的帝國,卻都創造出相當有效的治理方上和影響深遠的政治理念,如果將其視為代表「穩定與發展」的政治結構,在歐亞草原上奔馳的馬背民族扮演的就是代表「破壞與創新」的政治能量,彼此較勁,激發出一波又一波的歷史事件。
從世界生態地理史的高度再回到華夏大地的歷史舞台,就可以發現此地農民面對的歷史風潮可以是「東西向」(所以說『不是西風壓倒東風,就是東風壓到西風』,也可以是「南北向」(所以說『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外面是故鄉』。),離不開土地的農民就像植物一樣必須學習與天謀和,如果「天地不仁」,就會引發農民暴動,若是再加上遊牧民加入戰局,就可能導致「農業帝國」的崩潰。
漢帝國的崩潰,似乎也印證了這項規律。
在華夏歷史上,自東漢末年開始,由於地方豪族勢力抬頭,加上統治階級的腐敗與階級差距的擴大,終於引爆了農民反抗的「黃巾之亂」,中央統治機能陷入癱瘓。接著「三國人物」各領一時風騷後,雖有「晉朝」短暫的統一,但華夏北方大地很快就因為北方遊牧民族的加入戰局進入新的階段——先是「五胡十六國」時期的諸國林立,然後「北朝」時期逐步邁向統合。
由於騎馬戰鬥技術的普及以及與中亞民族的密切交流,從「五胡」到「北朝」,中華的北方文化經歷了一波新的變化,著名的雲岡石窟即是這一階段「東西交流」的見證。
北朝留給中華世界的珍貴文化遺產當然不僅於此,純樸剛健的文風也對漢族詩歌留下深遠的影響,其中的「敕勒歌」更是傳頌不絕的民歌,在許多無緣親賭塞外風光的漢人腦海中刻畫下美麗的草原景象。
歷史的實驗結果告訴我們,入關後的北方民族最後決定定居下來,發展新的帝國,只是,戰士們在戰場上的生死拼搏不免在許多活下來的人心中造成的傷痕,如何從痛苦的經驗中解套,創造新的治理方式,成為想要平定天下者必須面臨的課題。
就在五胡進入中原北方後跌跌撞撞的打殺歷史中,「鮮卑族」似乎率先找到了很不一般的手段解決「定下來」的問題。在進入中原後,鮮卑族的皇族不免要面對「選帝」的問題,而在參考漢人歷史之後,他們竟然大膽地採取了「母死子貴」制度。這很顯然是想要避免漢室外戚與太后干政的問題,所以後宮子女如果生下皇子,且生母若在該皇子被立為皇太子時還健在,就必須同時被賜死。可以想見,在這種制度下,即使是出自漢族,女子進了北魏後宮後,也不會那麼熱中生兒子,或在皇帝面前爭寵,想讓自己的兒子當太子了。
除了積極與漢族女子通婚外,北魏的初期統治者也積極邀請留在北方的世家大族在北魏朝廷為官,希望與漢族和平相處,不過,這樣一來也就造成了一些鮮卑貴族的不滿。(下圖為方便騎射的鮮卑服飾,圖片來自網路。)
這些鮮卑貴族由於靠軍功起家,自認土地由自己打下,所以難以忍受漢人世族分享權力,對於漢人士族大家建立的門閥制度和繁瑣的禮樂規定更是怎麼也看不慣,最後爆發「崔浩事件」(注1) 。由於崔浩被殺,北方漢人士族大受打擊,不敢再妄談理想或理論,北魏學風也從此以實用為導向。
另一方面,北魏皇族決心面南而王的決心並未因此而受影響,漢人重土輕遷的習性也讓許多漢人繼續留在北方發展,北方總人口中漢族的比例越來越高,必須因應這種情勢的北魏政府,很幸運地因為一名女子的登場,而順利地解開歷史丟出的政治難題。
馮太后(442-490)本名馮淑儀,祖父是北燕皇帝,父親是北魏降臣,年幼入宮,歷盡世情,雖然無子卻因北魏的「母死子貴」制度而成為拓拔弘(北魏獻文帝)的保太后,從此涉入政治,最後取得大權,自行攝政。從大歷史的眼光看來,這位主導北魏政局25年的奇女子在攝政期間,推行「三長法」、「均田法」、「班祿法」等制度,抑制貴族圈地,是北魏能順利從「遊牧帝國」轉型為「農業帝國」的關鍵人物。(下圖為吳倩蓮飾演的「北魏馮太后」。)
馮太后主導的這些土地改革政策影響深遠,連西元1953年在台灣推行的「耕者有其田」活動,都是源自於她推動的土地改革政策。
只是,歷史發展總是環環相扣,若是從世界環境史的角度審視北魏這段轉型歷史,漢化後的北魏從此不免要和華夏民族共同面對「過度開發土地」的指控了。
(注1): 崔浩是北魏統一北方的重要功臣,幫助北魏解除了來自北方和西北方的威脅,使北魏打開了通往西域的商道。崔浩後來因修北魏「國史」,不避忌諱,被指蓄意「暴揚國惡」,導致全族被滅,禍及九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