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鹿樵
南京,曾是中國六朝古都。中國近代史上,南京,這個名詞是讓人永遠無法抹滅及忘記的,因為著名的大屠殺,就在這裡發生過。
今天我們不說文,也不談史。南京,這個地名對我而言,只發生在課本裡及考試時的題卷上,僅此而已。然而,2008及2009年我有三次機會踏上這個只在課本上熟悉的地方。這兩次我都是從祿口機場進入南京,一進南京城,聳立的高樓及現代化的建設,把這個與六朝古都所呈現出的古樸、雅緻的關聯性,徹底摧毀。不過,當有一天我要往中山陵,途中踏進了種滿梧桐樹的路上時,才讓我感受到時光似乎走進了民國時期,這次是活生生的把在台灣曾看過的南京紀錄片裡的影像氛圍,完完全全展現在眼前,因此南京就從課本裡走了出來。
不知道老南京人對南京的感受如何,以我這個路人甲而言,我經歷過南京的夏、秋及冬天,而我覺得南京最美的是秋天。秋天的南京,不但充滿詩情,也佈滿了畫意。這就是我從小課本裡的記憶,原來記憶中的南京還存在,只是它用另外一種方式來呈現。
影片上這首歌是翻自「成都」這首曲子,成都我沒去過,故無法體會箇中滋味。但是這首「南京」所描寫的場所有些是我這三次去過的。夫子廟前的秦淮河,是中國歷代文人墨客搔首弄姿的地方,第一眼看到秦淮河,感受不到它的詩興與文雅,反而是讓我有種「夜泊秦淮近酒家」的熱鬧與浮華。初看秦淮河實在有夠小,和在文學作品上的想像,有很大的落差。不過從現在市集的角度來看,如今夫子廟前的規劃,確是有其一番風味,也看出主政當局的用心,把這裡營造出另一種雅緻的景點,讓古典與現代的融合,儘量無違和感。
總之,南京正處於現代與古典、新潮與舊念的交錯融合時期,但願在現代建築林立時,仍然可以呈現出中國古代典雅與文學的味道,影片中的南京拍得很美、很雅,但願有朝一日我可以從新踏上這課本中的南京,我將要好好的品味一番,這歷史中的南京、文學中的南京與民國的南京。
記得念書時讀過李白的一首古詩,「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爲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或許有一天可以好好的品味一下這六朝古都的風雅,坐在秦淮河畔學習古人的無病呻吟,也靜靜的聆聽梧桐樹所發出的低鳴,神遊鳳凰台上的鳳凰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