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這本書著實帶給我一些新的想法,例如對於存錢的態度;接下來會挑幾個比較有感的章節寫寫,也希望可以得到一些不同的看法。
第一個想法很簡單,卻很容易被忽視,那就是,累積財富與你的收入或投資報酬無關,但與你的儲蓄率息息相關。
儲蓄是我們累積子彈的唯一方法,這樣我們才能去做投資或是投機,所以第一步就是提升儲蓄率,但是提高儲蓄率只能以線性的方式慢慢增加資本總和,但身為小資族的大部分人(包括我),可能都會覺得這樣太慢了,所以我們才會想去提高投資的效率(愈短的時間提升愈高的資本),但是在本章節說到,「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我們在這充滿不確定的世界裡,投資投機這項策略的結果是不確定,也許它可以讓你資產暴增,或是減少;所以我們倒不如「無目的的存錢」。
更重要的是,財富的價值與你的需求相關。
記得之前有個話題好像是「月收入25萬VS 3萬」,引起滿多討論的,我想說重點是,學會用比較少的錢得到快樂,會在你「已擁有」和「想要的財富之間創造差距;」就像在「得到的薪資」與「增加的薪資」之間創造差距一樣,但前者容易得多,也更容易操之在己;但到底如何用比較少的錢獲得比較多的快樂呢?作者在書中倒是沒有明確表示一個特定的做法。
個人目前的做法是當作投資一樣,當你花這筆錢時,它除了滿足基本生理需求外,是否還能帶給你其他益處,或是它會讓你損失,甚至損失更多;像是之前我想買PS5,但是想想後,如果我買PS5,我除了花費金錢外,我還會花上其他時間去玩這遊戲,然後會再引發更多需求,花更多金錢與時間,那這樣會與我想成為的人愈來愈遠。
當收入超過一定水準時,你需要的東西只是隱藏在自我背後的事物。
簡單來說,當我們滿足基本需求之後,其實不太需要花錢,但因為我們看到別人更好的生活,潛意識裡的,我們會說服自己我們需要那些那些;但也不是不好,有時候除了娛樂性,還有啟發性的需求,這方面也會讓我們愈來愈好。
因此,人們掌控儲蓄的能力遠超乎自己所想像。
存錢可以說很簡單或是很難,都是我們的心理問題罷了。
除非你的可支配餘額真的非常吃緊,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而且,你根本不需要什麼特定的理由才能存錢。
沒事多存錢,多存錢沒事。有人會反對嗎?
子彈愈多,安全邊際愈大,無目的的存錢可以在未來你出現某個特定重大目的或是危機時,給你最大的幫助。
彈性調整與掌控自己的時間,都是看不見的財富回報。
在此作者提到如何衡量存在銀行裡的現金報酬。他說無法衡量!
為什麼呢?他寫的也不是說很清楚。而我想到的例子是:
目前低利率的環境中,或許這筆錢不能有效率的增值,卻能買到時間;看看疫情發生後,多少人被裁員,當你有這筆錢的保護後,你可以有撐更久,你能「活下去」(這也是本書的重點之一,之後會再寫一篇),增加我們的彈性,在大QE時代中,將這筆錢投進去創造更大的財富。
個人小結:
在這個章節裡,我想引用『反脆弱』裡面提到的「選擇權概念」,為了在這不確定的世界裡生存,面對不確定性或是黑天鵝事件,我們必須擁有後盾,除了擁有專專業的技能外,「存錢」,也是一個大眾認為本來就該做的,但是實際上卻並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事。
無目的存錢或許在這個低利率的時代並不是那麼「聰明」的做法,但卻可以在面對像是武漢肺炎這種黑天鵝事件裡,獲得彈性、選擇權。
選擇權某種程度上,算是你與趨勢對賭,所以在現在做了選擇(例如存錢),於是要是在未來你終於看對了(武漢肺炎或是極端事件)那麼你的選擇權(存錢)將會有更多資源讓你投入或是避免虧損。
存錢:向自己收租金,避免未來發生經濟危機。(看空未來)
風險:未來一切良好,你錯失讓資產增加的機會,以及資產縮水(通貨膨脹)
投資:讓錢流向有機會一直增值的地方。(看多未來)
風險:投資(投機)失利,可能歸零或是負債(使用槓桿)。
過往的我一直覺得要有效率的利用金錢,所以會盡量把握投資投機的機會,寧願賭一次大賺cover之前的小賠,但其實也是個盲點,因為我無法保證我是否可以達到我想要的績效,我應該要設定更大安全邊際,來保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