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持續買進》共分成兩大部分,第一大部分在談儲蓄,第二大部分談的是投資。
關於投資理財這件事,看了一些關於投資理財的網站、YouTube、Podcast等,好像大致上分成兩大方向-開源跟節流。有些人會把重點放在儲蓄,有些人則是覺得開源才是累積資產更重要的因素。
強調節流的人主要重點是放在存錢,也就是如何提升儲蓄率存,因此要控管各種開銷,對於消費要區分是「想要」還是「需要」,重點在於「存」下更多的錢。
而對於著重開源的人來說,重點是增加收入,不管是被動收入,還是主動收入,因此增加自己的能力,投資自己是很重要的。
而這本書也是從這兩大面向來談關於如何讓自己的錢變多、資產增加,目前先看了第一大部分「儲蓄」,想先來分享第一部分「儲蓄」。
「窮人的重點應該放在存錢,富人的重點應該放在投資」
作者在第一章就以如此命題展開了關於儲蓄這件事,不得不說第一眼看到「窮人的重點應該放在存錢,富人的重點應該放在投資」,會有一種誤會,畢竟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薪水在中位數以下、沒有資產的人就無法投資。
作者有強調窮人跟富人是相對與絕對的概念,例如現在的你與朋友一起外出吃了一餐上千元的餐廳,在此刻絕對值來說並不窮,但相較於未來的自己來看這個時間就是窮人。
因此,在投資之前也要思考是否有餘裕及能力投資,如果每個月常常透支而無法存錢,當然也沒有足夠的錢投資,所以存錢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
作者覺得剛出社會工作的前10年的財富主要來自於儲蓄,但10年之後的財富變動則是來自於投資,這裡也點出了除了努力存錢,投資是很重要的一環。
我自己是一個如果花太多錢就會很焦慮,並且就會很後悔自己為什麼要花這些錢。這也是我一直努力閱讀財經類的書及觀看財經、理財的相關影音等,學習理財的知識,讓自己學習怎樣理財及累積資產。
針對花錢的焦慮感,本書作者提到兩個方法,一個是2倍法則,另一個是最大化滿足感。
2倍法則是「每當我花大筆錢在某項東西或某件事,我必須也拿相同金額來投資」,我覺得這似乎是我可以嘗試的一個方法,來幫助我減低花錢的焦慮感。
另一個是最大化滿足感,作者提到:
「你的錢應該被用來當成一種創造理想生活的工具,難處不在於花你的錢,而在於想清楚你的人生究竟想要什麼」
因此可以嘗試自問:購買這東西將有益於你的長期滿足感嗎?若「是」就買;「否」就別買。
這讓我想到《跟錢好好相處》這本書也提到「豐足點」這件事,對於消費、花錢這件事還是回歸自己,好好探索自己的什麼會讓自己感到快樂、什麼是生命中最重要的等等,唯有探索後做出的消費就不會感到那麼焦慮,而是你可以滿足的感受。
此外,本書作者提到購買體驗帶來的快樂只適用於部分的人(如個性外向的人),我蠻認同作者提出的必須探索怎樣的花錢方式是最適合你自己的方式。相反的在《別把錢留到死》的書裡則強調的是體驗,我就覺得不是很認同,畢竟個性百百種,適合的花錢方式真的也不一樣。
重點在於,不要變成只有工作存錢而完全不敢花錢,又或者另一種極端無節制的花錢,平衡一點比較好。
在《持續買進》的第一部分主要談的是關於儲蓄,但最重要的增加資產的方法,還是在於「增加你的收入,投資於生財資產」。
此外,在第一部分也談到了如何增加收入的幾個面向、該購屋還是租屋、何時可以退休等問題,我覺得作者能提出較不偏頗的看法,並且會分析這個問題的優點及會遇到的問題,這本書真的很推薦給有理財的煩惱的人。
備註:今天先分享第一部分儲蓄,下篇再分享第二部分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