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失智症的另一種詮釋(接納與付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picture via Alvernia University Online
如果說失智症也是失去連結的一種現象,那麼憂鬱症在這一塊便與失智症有所重疊。再仔細比較下,其實可以發現在心理層面上,失智症與憂鬱症能夠有所互補。
  • 互補的行為
在《照亮憂鬱黑洞的一束光》一書中收錄了作者約翰海利走訪全球訪問憂鬱症患者,大致上能夠發現憂鬱症患者的表現多為,消極、內向、對生活沒有熱情、對過往的興趣提不起勁、刻意躲避人群或社交......在我憂鬱症初期,有許多朋友、教授會跟我說要多多接觸人群,這樣我才能盡快「康復」;然而接觸人群對我來說卻是無比的艱難。

反觀失智症,我阿嬤的行為表現恰恰與我相反。她反而會繼續接觸人群(雖然有時阿嬤會記錯)只不過她與其他人的互動方式變成簡單、重複、單調的一問一答
  • 「今天星期幾?」
  • 「現在幾點了?」
  • 「你在哪裡念大學?」
  • 「你吃飽了嗎?」
  • 「甚麼時候報氣象?」
  • 「甚麼時候要吃晚餐?」
    ......
這些是我在家陪阿嬤的時候她會問我的問題,基本上前三個問題一天當中會重複不下10次;這些無關緊要的問題似乎再度驗證失智症就是「老番顛」的(台語:指無理取鬧的老人家們)象徵,但不知為何,透過這樣的互動我聽到了內心冰山下阿嬤的真實心聲

我很在乎你,而我也想要你陪我;但是我不知道該怎麼開口,所以我只好問你這些單調的問題來跟你開啟對話。
picture via politico EU
正是因為我改變了固有對於失智症的觀念,改善了我與阿嬤的互動模式。在照顧她的同時,我滿足了她想要與我連結的需求;同時,籠罩在憂鬱黑洞的我,在阿嬤一直殷勤地問候下,她也滿足了我探索遺失已久的連結。當我在家時,阿嬤總是會問我吃飽沒;而當我回學校時,阿嬤也會一直問我甚麼時候才回家。
如果我們讓生物因素、醫學解讀成為唯一的解答,那麼這也等於我們隱諱地在告訴失智症、憂鬱症的人

「你的痛苦根本不算甚麼,那只不過就是腦中迴路出了點問題,就像電腦程式有時也會出錯一樣。」

我們將無法看到其他可能的解答,就像我一開始看待阿嬤也是受這觀念所牽制。
當我真的回歸到心理需求層面來看待失智症,我才開始發現也許有其他互動、回應的可能。在這樣平日的一問一答中,我與阿嬤補足了彼此所缺失的連結;然而,像這樣平凡純粹的互動,不正是我們每個人都嚮往的嗎?

約翰海利在他的演講This could be why you’re depressed or anxious用了一句很溫暖的話紓解了當時在憂鬱症當中掙扎的我,我想要把這句話稍微修改一下來送給失智症患者(以及我阿嬤)

「如果你罹患失智症,你並沒有發瘋也不是個虛弱的人;你只不過是個心理上有些最純粹的需求未被滿足的人而已。」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07會員
225內容數
從物理到電機工程再轉到資訊傳播,最後落腳在社會學。衣櫃拿來當書櫃擺的人。我常在媒介生態學、傳播理論、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游移;期盼有天無產階級可以推倒資本主義的高牆的兼職家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社會人的哲學沉思 的其他內容
照片裡是我的阿嬤,她在三年前罹患了阿茲海默症(也就是失智症),這給了我們家不小的衝擊,至少在跟阿嬤的互動上是如此。在阿嬤失智症約一年過後,我因為個人因素陷入了憂鬱症;那時期的我雖然狀態不好,但仍然得要每周回家照顧我阿嬤,然而也在這一兩年的照顧中,我發現了失智症的另一種解讀...
不知道你有沒有在生活中常聽到 「這裡怎麼跟照片裡長得不一樣?」 我很喜歡旅行,而我也很常在旅行的途中聽到人們這樣說。這一切始於圖片取得的便利性,再透過網路將其延伸到世界每個角落
「雲端情人」的主軸都貼著親密關係訴說故事,這當中不只導演史派克瓊斯提的問題,這裏面還有很多值得我們慢慢品味的切入點... 人類的情感能不能被模擬? 我們能不能接受科技化的親密關係? 我們可以把一段關係純粹建築在網路上嗎? ......
《在一起,孤獨》(Alone, Together)一書中,Sherry Turkle闡述她的兩個發現:一是從個人與社會的發展中看到「孤獨中新型親密關係」,另一是從網路社會中觀察到「親密關係中的新型孤獨」
╴ 感謝天下獨立評論刊登此文 從社交網路到行為修正帝國,你我被「按讚」制約的人生 ╴ Tim Wu在書中提到一個很特別的商業趨勢:「注意力被低價買進,高價賣出」。從21世紀初期的點擊誘餌興起就有發現這樣的蹤跡,透過泛娛樂的內容來吸引大眾的注意力...
我們幾乎是在手機上過自己的人生(來源:網路) 《注意力商人》的作者Tim Wu (吳修銘)指出,注意力產業由來已久,至今已經歷了四種不同階段。四個階段分別為: 報紙 電視 電腦 手機 然而這四個螢幕(階段)並非是獨立存在,而是不同時期的主要大眾媒介,也是廣告爭相搶奪注意力的來源。
照片裡是我的阿嬤,她在三年前罹患了阿茲海默症(也就是失智症),這給了我們家不小的衝擊,至少在跟阿嬤的互動上是如此。在阿嬤失智症約一年過後,我因為個人因素陷入了憂鬱症;那時期的我雖然狀態不好,但仍然得要每周回家照顧我阿嬤,然而也在這一兩年的照顧中,我發現了失智症的另一種解讀...
不知道你有沒有在生活中常聽到 「這裡怎麼跟照片裡長得不一樣?」 我很喜歡旅行,而我也很常在旅行的途中聽到人們這樣說。這一切始於圖片取得的便利性,再透過網路將其延伸到世界每個角落
「雲端情人」的主軸都貼著親密關係訴說故事,這當中不只導演史派克瓊斯提的問題,這裏面還有很多值得我們慢慢品味的切入點... 人類的情感能不能被模擬? 我們能不能接受科技化的親密關係? 我們可以把一段關係純粹建築在網路上嗎? ......
《在一起,孤獨》(Alone, Together)一書中,Sherry Turkle闡述她的兩個發現:一是從個人與社會的發展中看到「孤獨中新型親密關係」,另一是從網路社會中觀察到「親密關係中的新型孤獨」
╴ 感謝天下獨立評論刊登此文 從社交網路到行為修正帝國,你我被「按讚」制約的人生 ╴ Tim Wu在書中提到一個很特別的商業趨勢:「注意力被低價買進,高價賣出」。從21世紀初期的點擊誘餌興起就有發現這樣的蹤跡,透過泛娛樂的內容來吸引大眾的注意力...
我們幾乎是在手機上過自己的人生(來源:網路) 《注意力商人》的作者Tim Wu (吳修銘)指出,注意力產業由來已久,至今已經歷了四種不同階段。四個階段分別為: 報紙 電視 電腦 手機 然而這四個螢幕(階段)並非是獨立存在,而是不同時期的主要大眾媒介,也是廣告爭相搶奪注意力的來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失智症是一種疾病,而不是正常的老化過程。許多家屬錯誤地認為患者只是變得老糊塗或固執,以為這是年老的自然現象,因此忽略了帶患者就醫的重要性。但事實上,這些症狀表明他們已經患病,應該接受治療。 如何有效照顧患者,並與他們進行良好的溝通,成為許多家庭和照護者面臨的一大挑戰。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帶您認
Thumbnail
一名思覺失調症患者在面臨壓力和挑戰時,重新思考人生,並透過同儕支持和復元課程,找到了改善心情和情緒的方法,並希望社會能多給予更多理解和接受。
失智症患者大腦中用來辨識新資訊的「高度演化」區域是否有受損的情況?
Thumbnail
母親被醫師診斷有失智時,其實我和姐姐都已經有心理準備了,畢竟她已經八十多歲,加上父親走得早,白天都只有一個人難免寂寞。生活上越來越常出現的「遺忘」,並突如其來的狀況,我們在家時還好,但不在時,總會讓家人都擔心,加上一些慢性病得靠藥物控制,我們需要更關切她的生活狀況,想辦法改善母親身心上的負擔。
Thumbnail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跟我遇過同樣的問題:很難跟別人解釋憂鬱症是什麼,很難跟別人說為什麼自己覺得不開心,有時候自己甚至都不知道為什麼,常聽到別人說「看開點」「還有人過得比你慘,人家都照樣過」「別想這麼多」之類的話。 真要比喻的話,憂鬱症感覺就像心理方面的癌症。當癌細胞開始擴散,你不可能有辦法叫他
自從阿嬤失智後,我很少踏進她房間,一方面觸景傷情,一方面我一直避免自己聽見那個鈴鐺聲。 其實阿嬤在失智症前到確診失智症的中間,經過一段退化過程,那時候阿嬤還沒完全失智,但基本上很多行為都有失智跡象。她最常把錢包放到一個地方然後忘記,就會慌張地要我們幫她找錢包。所有的孫子都會在阿嬤的房間東翻西找
Thumbnail
這本書提供了兩個方面的觀點,一是解決失智症的困擾行為,另一個是利用芳療技術來緩解情緒困擾、減輕焦慮和壓力、改善睡眠等等。此外,也提供方法來幫助照顧者避免自己成為第二個病人以及減少因應周遭人的眼光和不精準的照顧策略帶來的痛苦。
Thumbnail
本文整理自作者於Podcast節目「奎斯說故事」第2季第4集之內容 老年憂鬱症其實是一個有時候並不太容易被辨識出來,老年人的憂鬱這個狀態也會從身體症狀去表現出來,例如吃不下、睡不著、胸悶、身體痛,同時間其實也因為長者常同時患有許多慢性疾病,所以其實有時候家屬常常會誤以為是其他生.....
Thumbnail
除夕夜,是失智症照顧者與家人的挑戰時刻,這篇文章紀錄了作者的內心掙扎、策劃以及家庭計畫的故事。
Thumbnail
本文討論照顧失智症患者時,需要採用不同的思考和溝通方式,以更有效地理解他們的想法。文章建議照顧者應該避免僅僅相信病患的答案,而是著重觀察行為背後的動機和意圖,並從中分析如何處理困擾行為。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失智症是一種疾病,而不是正常的老化過程。許多家屬錯誤地認為患者只是變得老糊塗或固執,以為這是年老的自然現象,因此忽略了帶患者就醫的重要性。但事實上,這些症狀表明他們已經患病,應該接受治療。 如何有效照顧患者,並與他們進行良好的溝通,成為許多家庭和照護者面臨的一大挑戰。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帶您認
Thumbnail
一名思覺失調症患者在面臨壓力和挑戰時,重新思考人生,並透過同儕支持和復元課程,找到了改善心情和情緒的方法,並希望社會能多給予更多理解和接受。
失智症患者大腦中用來辨識新資訊的「高度演化」區域是否有受損的情況?
Thumbnail
母親被醫師診斷有失智時,其實我和姐姐都已經有心理準備了,畢竟她已經八十多歲,加上父親走得早,白天都只有一個人難免寂寞。生活上越來越常出現的「遺忘」,並突如其來的狀況,我們在家時還好,但不在時,總會讓家人都擔心,加上一些慢性病得靠藥物控制,我們需要更關切她的生活狀況,想辦法改善母親身心上的負擔。
Thumbnail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跟我遇過同樣的問題:很難跟別人解釋憂鬱症是什麼,很難跟別人說為什麼自己覺得不開心,有時候自己甚至都不知道為什麼,常聽到別人說「看開點」「還有人過得比你慘,人家都照樣過」「別想這麼多」之類的話。 真要比喻的話,憂鬱症感覺就像心理方面的癌症。當癌細胞開始擴散,你不可能有辦法叫他
自從阿嬤失智後,我很少踏進她房間,一方面觸景傷情,一方面我一直避免自己聽見那個鈴鐺聲。 其實阿嬤在失智症前到確診失智症的中間,經過一段退化過程,那時候阿嬤還沒完全失智,但基本上很多行為都有失智跡象。她最常把錢包放到一個地方然後忘記,就會慌張地要我們幫她找錢包。所有的孫子都會在阿嬤的房間東翻西找
Thumbnail
這本書提供了兩個方面的觀點,一是解決失智症的困擾行為,另一個是利用芳療技術來緩解情緒困擾、減輕焦慮和壓力、改善睡眠等等。此外,也提供方法來幫助照顧者避免自己成為第二個病人以及減少因應周遭人的眼光和不精準的照顧策略帶來的痛苦。
Thumbnail
本文整理自作者於Podcast節目「奎斯說故事」第2季第4集之內容 老年憂鬱症其實是一個有時候並不太容易被辨識出來,老年人的憂鬱這個狀態也會從身體症狀去表現出來,例如吃不下、睡不著、胸悶、身體痛,同時間其實也因為長者常同時患有許多慢性疾病,所以其實有時候家屬常常會誤以為是其他生.....
Thumbnail
除夕夜,是失智症照顧者與家人的挑戰時刻,這篇文章紀錄了作者的內心掙扎、策劃以及家庭計畫的故事。
Thumbnail
本文討論照顧失智症患者時,需要採用不同的思考和溝通方式,以更有效地理解他們的想法。文章建議照顧者應該避免僅僅相信病患的答案,而是著重觀察行為背後的動機和意圖,並從中分析如何處理困擾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