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哥-avatar-img

鋼哥

89 位追蹤者
從物理到電機工程再轉到資訊傳播,最後落腳在社會學。衣櫃拿來當書櫃擺的人。我常在媒介生態學、傳播理論、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游移;期盼有天無產階級可以推倒資本主義的高牆的兼職家教。
avatar-img
社會人的哲學沉思
116會員
254內容數
從物理到電機工程再轉到資訊傳播,最後落腳在社會學。衣櫃拿來當書櫃擺的人。我常在媒介生態學、傳播理論、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游移;期盼有天無產階級可以推倒資本主義的高牆的兼職家教。
全部內容
由新到舊
出人意料的是,AI 的未來確實已經到來,而且分佈驚人地均勻。這種強大 AI 能力的民主化代表了真正的權力向普通人的轉移,創造了一場打破歷史採用模式的技術革命。
Thumbnail
人類並非為抽象時間而生。雖然低頭看看手錶,我們就能獲得確切的時間;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需要節奏、需要日夜、需要變化來定位自我。
Thumbnail
Open AI 首席執行官 Sam Altman 在 2025 年 4 月指出,由於人們對 ChatGPT 說「請」和「謝謝」,公司需要額外支出「數千萬美元」的電力成本。
Thumbnail
Maya-avatar-img
2025/05/16
🤔如果太多人沒用禮貌的方式和AI(ex.chatgpt)互動,那麼,AI是否因此學會了不用禮貌的互動產出模式;反之亦然嗎?人的禮貌方式養出禮貌的AI? 如果沒差,為了地球資源,就不用和機器客套了。如果有達到顯著的差別,我還是把機器當人對待。我的選擇。
鋼哥-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5/17
Maya 很有趣的切入點,以目前的狀況「保持禮貌」不能說完全沒影響,只是還沒辦法到顯著的差異。每一個模型的輸出,其實都可以經過團隊的調整,甚至大改;因此,這可能得要看創辦人的風格了,像是 Elon Musk 推出的 Grok 就是不禮貌 AI 的代表🤣🤣
Bourdieu 基於資本、習性和社會空間的概念引入了更為動態的模型。幫助解釋人們為何擁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偏好,甚至政治觀點;不僅僅是因為金錢,更是因為深植的社會結構。
Thumbnail
5/5區判:品味判斷的社會批判
AGI 這個概念從未有過明確的定義,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AGI 的定義不僅沒有變得更清晰,反而變得更加模糊且具有爭議。
Thumbnail
台灣教育體系中長期存在的「慕強心態」和「資源迷思」,特別是對基隆等「非台北」地區學生的偏見與誤解:因為台北的資源多、同學優、老師強,基隆的學生就該去台北念書?
Thumbnail
根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數位新聞研究中心的報告,目前市面上的 AI Overview(AI 摘要)的聊天機器人經常給出自信但錯誤的資訊;甚至付費的軟體比免費的錯誤率更高。
Thumbnail
大型語言模型以自然的節奏說話,表達好奇心,甚至聲稱能體驗情感。但這精心打造的表象掩蓋了一個基本的事實: 這些 AI 系統根本不具備這些人類特質。
Thumbnail
彼得潘-avatar-img
2025/04/25
前幾天的機器人馬拉松很掉漆 簡直就是遙控大型玩具失敗秀 說好的居家照護智能機器人恐是吹噓的成份多 這些參賽的機器人都還要兩三人操控 扶持 提拉才能歪七扭八的“走完”賽程 有的甚至啟動不了。 有科技人說:要落地自主的時間還要十年 也許會更快但不是現在。 馬斯克還想為單身漢製造女機器人 除了能對話還能履行“性”活動進而配備懷孕機制(人造子宮試管受孕 機器人代孕 無論如何都很詭異)我猜他想取代上帝的權勢 這比川普稱帝可雄心勃發呢!
鋼哥-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4/26
彼得潘 那次的馬拉松比賽真的很掉漆,不過這種造神的野心真的很可怕,說不定大洪水就快要來了
「懶惰原住民」(the Lazy Native)的迷思並非自然形成,而是殖民當局帶著明確的意識形態意圖精心打造的。
Thumbnail
Joker-avatar-img
2025/04/22
唉呀~讀完這篇文章讓我反省了一下 因為我過去也常常不自覺地用「效率」、「生產力」這樣的標準 來評判或批評他人的工作方式 彷彿只要不符合現代社會對「高效能」的期待 就是「不夠努力」或「懶惰」... 文章提到的殖民者觀點~ 意外地與現代職場文化有很多很像的地方 我會想說~我們是否也像殖民者一樣,用單一的價值標準來否定其他人的生活節奏與工作方式? 有點醒我 所謂的「效率」和「生產力」 都是特定文化和時代下的產物 不該成為評判他人的唯一標準。 每個人或群體都有其獨特的生活步調和價值觀~ 這些差異應該被理解和尊重~ 而不該只是被標籤化~ Thank you for your share~
鋼哥-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4/23
Joker 感謝你的共鳴~ 生產力跟效率幾乎是現在「進步」社會的運作邏輯 但這種追求績效的觀念其實也不過是近兩百年才有的 綜觀整個人類歷史 大部分時間的社會運作都是隨自然時節而走 過得頗逍遙、自在,也不會有(被)追趕的壓力
KK 指出,AI 的長期影響將超過電力與火的發明,但這個變革需要數百年來逐步展現。
Thumbnail
彼得潘-avatar-img
2025/04/18
許多人認為智能機器應該替代人類從事高危險 重勞力工作而不是無人駕駛的計程司機搶人類飯碗。 前幾日有報導揭露事實 說是現今機器人背後還要遙控器指揮動作 並不是真正的‘’自主‘’智能機器人 所以跳跳舞翻翻筋斗也就算了 至於成為居家照護機器人還要預計十年的光景才能實現。 如今的Ai功能自然強大 文字圖形甚至編輯都很出色 幸虧它只是助理人類而非決策者 要不然人類這麼脆弱怎堪一擊?
鋼哥-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4/18
彼得潘 沒錯~KK 的想法很實際,也主張不應該研究「有意識的AI」那將無助於人類社會的共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