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雜談──臺灣人穿「臺灣服」?臺灣史上的服裝運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日本人有和服,韓國人有韓服,那麼臺灣人有「臺灣服」嗎?或許跟和服、韓服的意義有點不同,但歷史上真的「臺灣服」喔!
穿著洋服與大襟衫的少年男女。(圖/紫色大稻埕)
  1895年之後,臺灣進入日本統治時期,那時來到臺灣的日本人,為了區別臺灣人穿的不同於和服,就稱呼臺灣人穿的清制服裝為「臺灣服」。
  但當時臺灣人卻不會叫自己慣穿的衣服為「臺灣服」,而是直接叫它們原來的名字,比如:「長衫」、「馬褂」、「大祹衫」(大襟衫)等。
  而隨著日本西化政策的推行,穿著西裝或洋裝的人也越來越多,然而伴隨而來的,是臺灣人對自身認同的迷惘。因為無論是新式教育、現代化設施,都是日本人帶來的,進而讓人有「現代化」=「日本化」的感覺,更強烈一點則會認為:「文明日本,落後臺灣」。
  因此在一段時間內,許多受過新式教育的台灣人,會刻意換上洋服或和服,塑造自己文明開化的形象,排斥原先穿著的清制服裝。
林獻堂與知識分子在臺灣民報前的合照,可見穿著傳統臺灣服與西服的人。
  直到進入1920年代,開始有些像是林獻堂、蔣渭水、蔡培火等知識份子,以合法、非武力的方式向日本爭取權益,才逐漸喚起臺灣人的意識。
  大家才逐漸發覺,日本人雖然帶來了美好也帶來了壓迫,不需要因自己的文化而自卑,從時「臺灣服」(或臺灣衫)開始成為一個臺灣人意識的象徵,許多人便換回了過去穿著的服裝。
  「用平常的衣服,現了台灣人本來的面目。」(黃旺成,1925)
  像是這句出自黃旺成先生日記的話,是他在看完〈臺灣民報〉後,不滿日本政府打壓臺灣文化協會的行為,因此他那天便以臺灣服代表自己的立場,換掉了本來慣穿的洋服。
1924年2月18日治警事件出獄(蔣渭水文化基金會)
  而像是蔣渭水,幾乎自1925年(治警事件 後)後的照片就不再穿著西裝或和服;臺灣議會之父林獻堂則比許多人都早,從1910年代左右就常以臺灣服出席各式社交場合。
  1920年代是屬於臺灣的新文化運動時期,各式思想與社會運動都在萌芽,服裝雖然不是特別顯眼的部分,卻也參與了這一段歷史。
  而當時的臺灣服裝也因此融合了臺、西、日混搭的樣貌。女生會以臺灣衫(通常是大襟衫),搭配方便的西式裙或日式袴;男生穿著臺灣服(長袍馬褂)表達自己立場時,仍會加上皮鞋或洋帽。
將大襟衫與日式袴、洋裙混搭的日治少女(圖/台灣服飾誌)
漢式長袍馬褂與西帽、洋服與斗笠混穿的日治青年(圖/台灣服飾誌)
詳細介紹:
  像是附圖與連結,都是屬於台灣特有的服裝風貌。
  一直以來都有許多人來詢問我們,能代表臺灣的服裝要怎麼穿?
  在讀到這段歷史之後我們會說,「多元」,就是最代表臺灣的部分。不管你是客家人的藍衫、閩南人的大祹衫,或任何族群的傳統服裝,只要加上如今你穿的習慣的、舒服的搭配。那我們覺得,這就是可以代表臺灣的服裝了。
參考資料:吳奇浩〈洋服、和服、臺灣服-日治時期台灣多元的服裝文化〉;吳奇浩〈喜新戀舊:從日記材料看日治前期臺灣仕紳之服裝文化〉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64會員
77內容數
台灣歷代服飾誌與繪師合作,重現各年代的官員、名人、士農工商服飾,搭配細部分解與介紹。   我們會在初期每個年代各發布四到八張,結束後再逐漸依年代資料不同增加補充,期望能讓大家在找尋資料時更為方便喔!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台灣服飾誌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祝大家新年快樂!今年除夕打算怎麼過呢? 今年服飾誌也整理了三百年前臺灣人的歲時祭儀,希望在這新的一年裡,分享給大家一些不同的過節風貌。一起來看看臺灣這些神奇的過節方式吧!
『我身騎白馬過三關/改換素衣回中原……我一心只想王寶釧……』 這段琅琅上口的歌詞,改編自歌仔戲〈王寶釧〉的「平貴回窯」。那麼「王寶釧」的歌仔戲服,又是什麼呢?  
  說起鄭成功的樣貌,許多人第一個浮現的是這幅「鄭成功畫像」。但是這幾年隨著古物鑑定的發達,也開始出現了許多不同的疑雲。究竟畫像裡,藏著什麼秘密呢?  
說起藝妓,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京都的花見小路上,踏著優雅步伐,穿著和服,妝容精緻的藝者、舞妓或花魁。 臺灣雖然沒有「藝妓」,但曾有過非常蓬勃的「藝妲」文化。那麼臺灣的「藝妲」,又是個怎麼樣的存在呢?
今年1/29日時,龍貓的電影將首次在臺灣大螢幕上映。而前幾個月Netflix播出了宮崎駿系列特輯,我們也回顧了幾部小時候看過的宮崎駿電影,其中許多服裝即使在奇幻的世界觀裡,卻仍有背後的歷史意涵。 我們今天就來介紹宮崎駿裡的服裝史元素吧!
鄒族女子的頭巾,上面有什麼花紋與意義呢?
祝大家新年快樂!今年除夕打算怎麼過呢? 今年服飾誌也整理了三百年前臺灣人的歲時祭儀,希望在這新的一年裡,分享給大家一些不同的過節風貌。一起來看看臺灣這些神奇的過節方式吧!
『我身騎白馬過三關/改換素衣回中原……我一心只想王寶釧……』 這段琅琅上口的歌詞,改編自歌仔戲〈王寶釧〉的「平貴回窯」。那麼「王寶釧」的歌仔戲服,又是什麼呢?  
  說起鄭成功的樣貌,許多人第一個浮現的是這幅「鄭成功畫像」。但是這幾年隨著古物鑑定的發達,也開始出現了許多不同的疑雲。究竟畫像裡,藏著什麼秘密呢?  
說起藝妓,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京都的花見小路上,踏著優雅步伐,穿著和服,妝容精緻的藝者、舞妓或花魁。 臺灣雖然沒有「藝妓」,但曾有過非常蓬勃的「藝妲」文化。那麼臺灣的「藝妲」,又是個怎麼樣的存在呢?
今年1/29日時,龍貓的電影將首次在臺灣大螢幕上映。而前幾個月Netflix播出了宮崎駿系列特輯,我們也回顧了幾部小時候看過的宮崎駿電影,其中許多服裝即使在奇幻的世界觀裡,卻仍有背後的歷史意涵。 我們今天就來介紹宮崎駿裡的服裝史元素吧!
鄒族女子的頭巾,上面有什麼花紋與意義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發生於20世紀上半葉的臺灣日治時期,是由新民會發起,向日本帝國議會爭取在臺灣設置自治議會的政治運動;該運動是臺灣對日本統治從武力反抗轉為近代式政治運動的轉捩點,也是日治時期歷時最久、規模最大的政治運動。其起源可追溯至1918年的《六三法》撤廢運動,但林呈祿
文官總督時期 隨著民族自決的風潮與日本進入「大正民主」時代,1919年後,台灣總督可由文官擔任,軍權另設台灣軍司令官掌管,治理台灣的策略也改為同化政策。臺灣在許多方面與日本逐漸接軌。1922年,《臺灣教育令》通過,臺灣實行與日本相同的學制。1921年,日本國會通過《法三號》,修正部分六三法的內容,
臺灣國語與臺語之間的差異,包括國語運動對臺灣本土語言的影響,以及臺灣國語的發音特色。
臺灣保甲制度 臺灣在清治時期便有隨其他省份實施保甲制度。 台灣在日本統治時期台灣總督府警察機構用來控制臺灣社會的制度也稱作保甲制度。起源於1899年5月8日拂曉,以陳秋菊為首的700名抗日人士,襲擊台北城、大稻埕。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召商人辜顯榮來商量鎮壓抗日與匪徒勢力之策。辜顯榮貢獻的「治匪」策,
臺灣民主國 甲午戰爭後,大清國欽差大臣李鴻章代表清廷割讓臺灣給大日本帝國。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在許多臺灣住民中引起不滿,時稱「紳民奔走相告,聚哭於市」,希望清政府改變態度。1895年5月25日,臺灣人民宣佈脫離大清國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原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
Thumbnail
日前讀陳柔縉《臺灣囍事》,對於臺灣日治時代的生活史,增進不少了解。 不少如今習以為常者,當年卻是「突破」性的大事,像現在的婚紗,幾乎都是純白,實則以前祖母輩的人卻覺得白紗禮服很不吉利,認為非得「大紅色」不可。 由於日本明治維新起追求西化,結婚時,新人開始學西方人穿白紗禮服,因為西方人認為,穿白紗
Thumbnail
如果回到二十世紀初,想幫文青規劃一日小旅行 可能是這樣: 第一日:喫茶店的咖啡早餐、到知名書店逛逛買書、到酒樓吃台灣料理、到大稻埕逛街買藥、晚上再到戲館看戲、北投泡溫泉、新旅館呼呼大睡。 根據多位學者觀察,台灣史研究近年來有明顯的文化轉向,新文化史關注的議題,包含帝國與展示、空間與大眾文化、城
Thumbnail
  2024年初頭、ある湾生(台湾で生まれた日本人)のルーツ探しを手伝うため、日本統治時代の基隆について調べ始めた。 その過程で、岸田呉服店にも注目し、岸田文雄現首相とかなり関係があることを知った。 残念なことに、呉服店の歴史を最初に明らかにした人物が正しい
Thumbnail
位在基隆義重町的岸田吳服店 2024年初,為了幫一位灣生日本人尋根,我開始去認識日治時期的基隆,研究過程中,也注意到岸田吳服店,並得知它與現今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頗有淵源,可惜的是,最早揭露吳服店歷史的人,並未傳達正確資訊,錯誤的訊息在網路上流傳開來,不僅誤導台灣民眾,連日本人也不假思索的引用,這是令
Thumbnail
臺灣人,是指在臺灣由多個移民族群與原住民族群所構成的族群,首先是最先居住在臺灣的原住民、接著於17世紀左右遷徙的漢族的閩南與客家移民、最後於1945年以後遷徙的外省移民,另外還有在往後不同年代的新住民。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發生於20世紀上半葉的臺灣日治時期,是由新民會發起,向日本帝國議會爭取在臺灣設置自治議會的政治運動;該運動是臺灣對日本統治從武力反抗轉為近代式政治運動的轉捩點,也是日治時期歷時最久、規模最大的政治運動。其起源可追溯至1918年的《六三法》撤廢運動,但林呈祿
文官總督時期 隨著民族自決的風潮與日本進入「大正民主」時代,1919年後,台灣總督可由文官擔任,軍權另設台灣軍司令官掌管,治理台灣的策略也改為同化政策。臺灣在許多方面與日本逐漸接軌。1922年,《臺灣教育令》通過,臺灣實行與日本相同的學制。1921年,日本國會通過《法三號》,修正部分六三法的內容,
臺灣國語與臺語之間的差異,包括國語運動對臺灣本土語言的影響,以及臺灣國語的發音特色。
臺灣保甲制度 臺灣在清治時期便有隨其他省份實施保甲制度。 台灣在日本統治時期台灣總督府警察機構用來控制臺灣社會的制度也稱作保甲制度。起源於1899年5月8日拂曉,以陳秋菊為首的700名抗日人士,襲擊台北城、大稻埕。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召商人辜顯榮來商量鎮壓抗日與匪徒勢力之策。辜顯榮貢獻的「治匪」策,
臺灣民主國 甲午戰爭後,大清國欽差大臣李鴻章代表清廷割讓臺灣給大日本帝國。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在許多臺灣住民中引起不滿,時稱「紳民奔走相告,聚哭於市」,希望清政府改變態度。1895年5月25日,臺灣人民宣佈脫離大清國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原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
Thumbnail
日前讀陳柔縉《臺灣囍事》,對於臺灣日治時代的生活史,增進不少了解。 不少如今習以為常者,當年卻是「突破」性的大事,像現在的婚紗,幾乎都是純白,實則以前祖母輩的人卻覺得白紗禮服很不吉利,認為非得「大紅色」不可。 由於日本明治維新起追求西化,結婚時,新人開始學西方人穿白紗禮服,因為西方人認為,穿白紗
Thumbnail
如果回到二十世紀初,想幫文青規劃一日小旅行 可能是這樣: 第一日:喫茶店的咖啡早餐、到知名書店逛逛買書、到酒樓吃台灣料理、到大稻埕逛街買藥、晚上再到戲館看戲、北投泡溫泉、新旅館呼呼大睡。 根據多位學者觀察,台灣史研究近年來有明顯的文化轉向,新文化史關注的議題,包含帝國與展示、空間與大眾文化、城
Thumbnail
  2024年初頭、ある湾生(台湾で生まれた日本人)のルーツ探しを手伝うため、日本統治時代の基隆について調べ始めた。 その過程で、岸田呉服店にも注目し、岸田文雄現首相とかなり関係があることを知った。 残念なことに、呉服店の歴史を最初に明らかにした人物が正しい
Thumbnail
位在基隆義重町的岸田吳服店 2024年初,為了幫一位灣生日本人尋根,我開始去認識日治時期的基隆,研究過程中,也注意到岸田吳服店,並得知它與現今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頗有淵源,可惜的是,最早揭露吳服店歷史的人,並未傳達正確資訊,錯誤的訊息在網路上流傳開來,不僅誤導台灣民眾,連日本人也不假思索的引用,這是令
Thumbnail
臺灣人,是指在臺灣由多個移民族群與原住民族群所構成的族群,首先是最先居住在臺灣的原住民、接著於17世紀左右遷徙的漢族的閩南與客家移民、最後於1945年以後遷徙的外省移民,另外還有在往後不同年代的新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