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7 音樂五四三:專訪侯季然導演談民歌紀錄片《四十年》

2016/09/2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週二21:00-23:00首播、 週六22:00-00:00重播(CST)。
FM98.1 News98電台。www.news98.com.tw 點選「線上收聽」鏈結即可。
亦可利用 hiChannel 收聽。(小秘密:週六22:00重播有bonus track喔。)
颱風夜,就聽聽侯季然和我聊這部紀錄片吧。《四十年》將在10/14正式院線上映,預售票詳這個鏈結

《四十年》剛剛獲選參加東京影展「亞洲未來」競賽單元,策展人石坂健治對台灣民歌一無所知,看了片子卻非常感動。他說:這部電影讓他想到1960-1970年代日本青年人也曾有過類似的音樂風潮,對於這部電影,他的形容是「素直」。

說《四十年》是一部記錄「民歌四十」的片子,也對也不對──若是沒有音樂人交流協會在「民歌四十」的一系列企劃,這部電影大抵是不會存在的。然而起初只是想「為2015的諸多活動做紀錄和回顧」,到了侯季然手上,漸漸演變成一齣非常不一樣的作品。

若要朝拜或溫習「民歌四十」小巨蛋演唱會實況,DVD/BluRay都已經出版了,那是最佳的紀念品。侯季然沒有做重複的事:電影裡小巨蛋演唱會的故事場景幾乎都在舞台地板底下,往往歌者剛升上舞台,畫面就切換到別的故事去了。不只這樣,侯季然深深凝視的幾個「主角」:陶曉清、楊弦、胡德夫、吳楚楚、侯德健、李建復、邰肇玫、李宗盛、張炳輝......,在片中我們看到的,也多半是他們走下舞台的日常模樣。這部紀錄片的眼神始終對準「後台」:演唱會的後台、人生的後台。

侯季然前此好幾年陸續做過許多和台灣流行樂史有關的計畫,規模最大的是系列影片《聽時代在唱歌》,此外他也深度參與了好幾屆的文化部「資深音樂人口述歷史」專案,算是始終浸在近百年來台灣流行樂的人物故事之中,冥冥中也彷彿替執導《四十年》做足了準備。

不過,他一開始並不願意接導這部電影,只因為「民歌」已經有太多人寫過說過做過太多紀錄、太多論述,人人心中對所謂「民歌」都有定見,連他自己也在《聽時代在唱歌》做過這個題目,何必自我重複?直到他想出了「不一樣的說故事方法」,才放心接下這個案子。

侯季然跟拍了整整一年,再花了大半年時間從大量素材整理出幾條對照的人物和故事,必須割愛的當然太多,然而最後聚焦的部分,那溫情卻不濫情的凝視,避開了多年來關於「民歌」早已標籤化、符號化的慣有敘事,另闢蹊徑,描出了動人的歷史:你得先看到人,才能引出故事。有了故事,才能理解所謂的歷史和大時代,才能有深度和厚度。

這期節目歌單是侯季然排的,由我稍事補充。這些歌幾乎都在片中出現,播出次序也大致照著電影的情節。就讓導演自己告訴你這部片子是怎麼回事吧。
播出曲目:
王希文 / 微風往事(演奏曲)
胡德夫 / 美麗的稻穗(無後製版)
胡德夫 / 大武山美麗的媽媽
楊弦 / 鄉愁四韻
李雙澤 / 我知道
吳楚楚 / 你的歌
楊祖珺 / 美麗島(1994年版)
李建復 / 龍的傳人
侯德健 / 歸去來兮
木吉他合唱團 / 散場電影
木吉他合唱團 / 生命的陽光
邰肇玫、施碧梧 / 如果
包美聖 / 小茉莉
鄭怡 / 月琴
鄭怡 / 鷺鷥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1K會員
1.7K內容數
馬世芳2017年迄今的部落格,2021年遷至方格子。包括音樂文字、廣播節目側寫、隨筆、食譜等。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