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tagram崛起的內幕與代價:以及它如何改變了文化、商業、科技、媒體,和我們每一個人》本以為大部分篇幅會探討科技如何改變人們這塊,特別是道德層面的探討,因為之前看了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各大科技公司創辦主管的懺悔錄?)。就像張忠謀形容《晶片戰爭》是一段過去的歷史(作者的確是歷史學家沒錯),Instagram在社群地位或許大不如前,不妨把本書看作是一段關於年輕人創業的故事、紮實的商業報導文學,特別在人物方面有很精彩的描寫。
以前某手機廠牌的廣告口號「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這些矽谷天才們自信滿滿可以讓世界變好,但聰明絕頂如他們也無法控制「人性複雜」這項變因,甚至從他們手中創造出來的東西也漸漸失控超出原先預想,技術、創意層面之外的商業、政治因素,也逼得他們不得不尋求改變。
而使用者的我們身在其中,參與了那些顛覆舊有思維的過程,也或自願、或被迫推動這些改變。回過頭來,這些改變對地球、對人類到底是正面還是負面影響多,已不是三言兩語可以判定的了。
本書書腰設計有巧思,拿掉書腰之後反而顯得書封單調,於我而言就是有效的書腰設計。
多年之後,隨著有上百萬人在Instagram累積足夠名氣,並得到品牌贊助張貼內容時,瀏覽著這些Instagram菁英的帳號,會開始覺得彷彿置身平行時空,在那裡所有生活中不好的事,都能靠消費獲得治癒。有些未成氣候的人會假裝自己很容易受影響,這樣一來他們就能販賣他們假裝喜歡的產品,並支撐他們過著一個假裝很真實的生活態度。一連串令人渴望的品牌合作貼文,會讓大眾厭惡起自己平凡的人生。這個效應讓許多早期的Instagram成員十分沮喪,他們原本希望能打造出一個以藝術欣賞與創意為核心的社群,但卻覺得自己建了一座購物中心。
P195
不只有Instagram同好變得更有策略,巴尼見識到全世界的新咖啡廳,也運用會在Instagram上流行的美學。他們會掛上線路裸露的愛迪生燈泡、購買多肉盆栽、讓空間變得更明亮、在牆上掛上綠色植物或鏡子,並以更吸睛的產品作為宣傳,譬如五彩繽紛的果汁或酪梨吐司。巴尼認為,所有追求現代感的咖啡廳到最後都長得一模一樣,就像機場跟辦公室都長得大同小異。對於哪種設計適合拍照上傳到Instagram,大眾也取得的共識。巴尼變得更欣賞。他在2013年拍的照片,現在覺得這些風格照片捕捉了Instagram在成為主流之前——以及引領特定風格之前——的歷史畫面。
P232
這些應用程式都是從「娛樂活動可能發展成生意」這個看似單純的動機出發:臉書是為了連結家人和朋友、YouTube是為了欣賞影片、推特是為了分享現在發生的事情,而Instagram是為了分享影像裡的片刻。但隨著這些應用程式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之後,產品內的獎勵系統,在公司想要衡量成功與否的企圖心的助長之下,其對人類行為方式的影響,以比起任何品牌宣傳與行銷活動還要來得深遠。
P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