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京都了

想京都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想念京都了。

2002年第一次造訪,深深喜愛,卻隔了十年、在2012年才又再度重遊。此後,每年一定會去一到兩次,八年間跑了十幾趟。直到去年,這個持續被病毒打斷。有人不解,小小京都去不膩啊?如果只為體驗新奇,可能早已失去前往的動機。許多地方去一次新鮮,要我花費時間金錢再去一次,實在沒有動力。但京都是真愛,底蘊又深厚,很難厭倦,反而越深入越有味。其實,我即便人在台灣,依然不時閱讀各類京都書籍,可以說,我不是去到京都,就是在準備下一次的京都行程。

想到京都你想到什麼?莫說櫻花與楓葉了,西本願寺的銀杏、三室戶寺的紫陽花、平等院的紫藤、北野天滿宮的梅花、廬山寺的桔梗、青蓮院的大楠樹們……哪個不是震攝人心的絕景?別提清水、金閣、銀閣寺這些名所,相對之下較無名氣的法然院、寶泉院、高桐院、大仙院、青蓮院等數不清寺院的畫面經常浮現在我腦海,帶來祥和與喜悅。而且,就算同一個景,春夏秋冬迥然不同,真要細細探索,其實千變萬化。而那深厚底蘊,不是譁眾取寵的矯情呈現,是千二百年的積累。我曾條列去京都的理由:

為春天滿開的櫻花。
為秋天的楓紅。
為充滿禪意、總讓我不捨離去的枯山水庭園。
為陽光灑在其上,色澤飽滿多變的苔原。
為上百年的傳統店家。
為上千年的古寺與老樹。
為感受唐詩的意境。
為古意甚濃的石坂路。
為大橋流水與小橋流水旁的散步。
為那不只展現在佛寺中、更實踐於生活中的禪。
為了重新思索「美」的定義。

豈止這些。老店古招牌上的書法、昭和時期咖啡店、森林與古寺裡的市集、明治大正時期的大學校園建築、精采絕倫的佛像……越是深入,連結越多,不斷開枝散葉,無窮無盡。

不斷重複造訪一地,好像已經不只是旅遊,有點像是一種修行與追尋。以京都為所緣,從包含時間在內的各種不同角度切入、探索、學習、省思,自拓展視角開始,一點一點改變我對萬事萬物的看法,甚至回頭看自己生長居住的台灣也有了轉化。到最後,京都可能不再是重點,一切回歸到自己的內心。

此刻,這修行還持續著。


avatar-img
樂思哈學的沙龍
20會員
42內容數
書本是通往過去未來、通往世界宇宙、通往現實虛幻的任意門。 關於書的種種。儘可能每週介紹一本我有感覺、對我有啟發的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樂思哈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身為一個台北人,《我的老台北》書中故事發生地點我都是知道的。有些雖發生在我出生前不到十年,但彷如另一個時空,那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很奇妙。台北的變化在那十幾年間實在太大,比如他兒時所居住的復華眷村在南京東路三段遼寧街一帶,我現在打開google地圖只能從一個「復華公園」找到線索。
第一次接觸禪修是2006年。忘了是怎麼興起動機,當大學同學留智文一推薦,我就興沖沖去參加在台中新社、葛印卡內觀中心的內觀,過了十天禁語與過午不食的修行生活。 不說話對我來說其實自在,不能讀書寫字才是挑戰。
當希臘人7784(Tsitsipas)的反拍直線球越過網子,球落地,再落地,比賽結束。先輸兩盤再追回三盤,不可思議的逆轉此前在2021澳網尚未輸過一盤的納豆(Nadal)。不真實的感覺除了來自這件事的難度,也因沒有觀眾、少了大比賽該有的歡呼、驚嘆與叫囂聲。
初見本書其實不心動,「全世界最感人」未免過於俗爛,有深度的書哪會有這種書名?但讀了第一篇關於蟬的介紹,我不得不承認這是最感人的生物文。 為了讓基因延續,許多生物不管求偶、交配還是保護後代,都展現出讓人類難以想像或感動的行為。我們難以理解為什麼鮭魚要穿越幾萬公里,從大海回到河川出生地……
外婆從公學校(日治時期以台灣人為主的小學)畢業後,第一年就考上很多人都要花好幾年才能考上、當時台灣籍女生能讀的最好學校台北第三高等女子學校(中山女高)。她每天上學得從泰山走路、搭車至台北車站,然後再繼續步行到長安東路的學校,整個過程超過兩小時。放學,又是一次遠征。
引領我進入「台南學」的第一本書,是王浩一的《在廟口說書》,這本書依年代,一一介紹台南廟宇。我曾拿著書中地圖,從明鄭時期就存在的北極殿開始、地毯式探索一個又一個古蹟。
身為一個台北人,《我的老台北》書中故事發生地點我都是知道的。有些雖發生在我出生前不到十年,但彷如另一個時空,那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很奇妙。台北的變化在那十幾年間實在太大,比如他兒時所居住的復華眷村在南京東路三段遼寧街一帶,我現在打開google地圖只能從一個「復華公園」找到線索。
第一次接觸禪修是2006年。忘了是怎麼興起動機,當大學同學留智文一推薦,我就興沖沖去參加在台中新社、葛印卡內觀中心的內觀,過了十天禁語與過午不食的修行生活。 不說話對我來說其實自在,不能讀書寫字才是挑戰。
當希臘人7784(Tsitsipas)的反拍直線球越過網子,球落地,再落地,比賽結束。先輸兩盤再追回三盤,不可思議的逆轉此前在2021澳網尚未輸過一盤的納豆(Nadal)。不真實的感覺除了來自這件事的難度,也因沒有觀眾、少了大比賽該有的歡呼、驚嘆與叫囂聲。
初見本書其實不心動,「全世界最感人」未免過於俗爛,有深度的書哪會有這種書名?但讀了第一篇關於蟬的介紹,我不得不承認這是最感人的生物文。 為了讓基因延續,許多生物不管求偶、交配還是保護後代,都展現出讓人類難以想像或感動的行為。我們難以理解為什麼鮭魚要穿越幾萬公里,從大海回到河川出生地……
外婆從公學校(日治時期以台灣人為主的小學)畢業後,第一年就考上很多人都要花好幾年才能考上、當時台灣籍女生能讀的最好學校台北第三高等女子學校(中山女高)。她每天上學得從泰山走路、搭車至台北車站,然後再繼續步行到長安東路的學校,整個過程超過兩小時。放學,又是一次遠征。
引領我進入「台南學」的第一本書,是王浩一的《在廟口說書》,這本書依年代,一一介紹台南廟宇。我曾拿著書中地圖,從明鄭時期就存在的北極殿開始、地毯式探索一個又一個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