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能錯了》-- 出家十七年學到的超能力與神奇「咒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瑞典年輕人對人生意義感到懷疑後選擇在泰國出家,十七年後還俗。這段期間的精神修練讓他學到一種「超能力」:

我對自己的每個念頭,再也不相信了。這是我的超能力。

超能力不是要像超人般飛行、奇異博士般轉換時空、X教授般能讀取並控制他人心智嗎?花這麼久時間所獲得的「超能力」會不會太平凡?如果想得到真正的快樂與自由,或許,這才是最珍貴的超能力,而且,是我們每個人都能擁有。

出家

比約恩‧那提科‧林德布勞在二十六歲時就已經是個「成功人士」,再過兩個月將成為瑞典燃氣公司旗下子公司有史以來最年輕財務長。但他感覺不到快樂,覺得一切沒有意義,便遞上辭呈去追尋,想要「成為可以與自己更自在相處的人、一個更欣然做自己的人、一個不會總是被自己念頭支配的人。有一天,甚至可以成為自己的好朋友。」

三十歲,他到泰國上座部佛教阿姜查森林修行派出家,那提科是他的法名,意思是在智慧中成長的人。出家生活不是隱居獨處,反而是種二十四小時的團體生活,沒有選擇室友的權力,每個月還會交換一次房間或小屋。那提科的爸爸第一次到寺院參觀、待了三天後,他問爸爸對他們生活方式的想法,他爸爸抽了口菸後這麼回答:「嗯,這就有點像童軍團,只不過它的道德性更強烈罷了。」

團體生活會遇到的問題,出家修行一樣會有,而且無法逃避。一樣會碰到討厭的人、或討厭自己的人。寺院鼓勵他們把自己想成是被沖上岸的小石頭,起初都是粗糙、有稜有角,在人生浪潮一次次打來、與岸上其他石頭摩擦碰撞後,會逐漸變得圓潤光滑,甚至還會反光、閃閃發亮。那提科有個讓一個人好相處、行為舉止也不會讓自己太反彈的小秘訣,那就是——學會喜歡他們本來的樣子。

因為別人沒有我們的期待中的言行,就折磨我們自己;或因為在意別人的看法而想討所有人喜歡,都太可笑且無意義。我們能做的,就是展現善意並盡力而為。

咒語

有一次,當時道場的住持、來自英國的阿姜‧賈亞薩羅在禪堂要傳授大家一句咒語,所有人大吃一驚。因為泰國森林修行派的原則是屏除任何與魔法、神祕主義有關的事,認為這類事務不重要。阿姜‧賈亞薩羅平靜地說,下次當感到衝突醞釀,和他人關係快破裂時,只要重複這咒語三次,擔憂就會雲消霧散,如「夏日清晨草地上的露珠」。那咒語就是——

我可能錯了。我可能錯了。我可能錯了。

也就是本書的書名。

後來,那提科到英國寺院有一次和別人為了某事吵架,英國寺院的住持阿姜‧蘇西托看著他說:

正確從來就不是重點。

我們往往認為自己很了解眼前事,也認定生活應該按照自己的期待進行,這樣的態度卻也是衝突、痛苦的來源。當我們「確定」事情一定是如何,就陷入單一觀點,失去開放的心。勇敢而謙虛的面對不確定性,我們更能覺察當下。我是個極度理性的人,面對社會上的許多「鬼扯」、「詭辯」往往會義憤填膺,這「咒語」對我很有用。我想引用魯米的話來提醒自己,也與你分享——

在是非對錯的想法之外,還有一片原野。我會在那裏與你相遇。

放下的困難

那提科分享的一個故事也深具啟發性——

一名登山客在爬山時踩到一顆因下雨過後濕滑的圓石,滑跤後摔到懸崖邊差點跌下去,還好在千鈞一髮之際抓到一顆從岩壁長出的小樹,人就這麼掛著,隨時間流逝,逐漸失去力氣,他朝天空試探地問上帝能否幫他。沒想到天空真有聲音傳來,表明他就是上帝且可以幫助他,但登山客必須完全按照指示動作。登山客當然答應。

上帝於是說道:「鬆手。」

登山客想了想,然後說:「呃……上面還有其他人可以和我談談嗎?」

當我們陷入某種頑固信念時,正是這種感覺。會不想放下這念頭,因為我們是「對的」。放下的道理我們都懂,搞不好還很會說,但最難放掉的就是那個「千真萬確」的念頭!而且這最難放下的念頭,往往也傷害我們最深。不管是對別人的怪罪、認為事情應該如何進行、自己應該有所不同……

關於放下,森林修行派的創始人阿姜查是這麼說的:

身為森林僧人,就是要努力放下,然後九十%的時間又無法做到。

放下,真的很難,尤其是放下我們的念頭。但如果你願意努力練習,慢慢的,你將會得到這個超能力,不再相信自己的念頭。下次,當你感到內在或外在的衝突在醞釀,不妨問問自己,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事,然後默念「咒語」:

我可能錯了。我可能錯了。我可能錯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樂思哈學的沙龍
22會員
42內容數
書本是通往過去未來、通往世界宇宙、通往現實虛幻的任意門。 關於書的種種。儘可能每週介紹一本我有感覺、對我有啟發的書。
樂思哈學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3/10
不管翻譯成用心學習或正念學習,Mindful Learning指的是不受限於單一觀點、脈絡,不被困在某種固定框架、類別,學習過程中不會變成自動導航般不知不覺的狀態。態度上保持開放、好奇,以「不知道的心」享受過程而非以結果為導向;實踐上則是不斷發現新東西,即使面對熟悉的人、事、物,甚至是痛苦。
Thumbnail
2023/03/10
不管翻譯成用心學習或正念學習,Mindful Learning指的是不受限於單一觀點、脈絡,不被困在某種固定框架、類別,學習過程中不會變成自動導航般不知不覺的狀態。態度上保持開放、好奇,以「不知道的心」享受過程而非以結果為導向;實踐上則是不斷發現新東西,即使面對熟悉的人、事、物,甚至是痛苦。
Thumbnail
2023/02/15
雖然書名中有「learning」,但本書和一般談學習的書並不同,它更加深入本質,探討關於學習的迷思,有些想法甚至違反一般人的直覺。但也正因如此,一旦你想清楚後認同,所獲得的啟發會很巨大。書名中的「Mindful Learning」,若不是怕造成混淆,其實也能翻譯成「正念學習」。
Thumbnail
2023/02/15
雖然書名中有「learning」,但本書和一般談學習的書並不同,它更加深入本質,探討關於學習的迷思,有些想法甚至違反一般人的直覺。但也正因如此,一旦你想清楚後認同,所獲得的啟發會很巨大。書名中的「Mindful Learning」,若不是怕造成混淆,其實也能翻譯成「正念學習」。
Thumbnail
2022/12/06
2020年,北師美術館辦了「不朽的青春—台灣美術再發現」展。那次展覽讓我認識好多過去完全不知道、活躍於日治時期台灣的畫家。2021年底,北師美術館又辦了「光—台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展,以光為名,回應一百年前台灣文化協會的創立,透過藝術,呈現當時的人如何懷抱勇氣,追尋那份覺醒
Thumbnail
2022/12/06
2020年,北師美術館辦了「不朽的青春—台灣美術再發現」展。那次展覽讓我認識好多過去完全不知道、活躍於日治時期台灣的畫家。2021年底,北師美術館又辦了「光—台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展,以光為名,回應一百年前台灣文化協會的創立,透過藝術,呈現當時的人如何懷抱勇氣,追尋那份覺醒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看到這本書是一位在日本朋友的臉書大力推薦!如果也想聽分享,可以聽曾寶儀的人生藏寶圖。 我買了後,看完手邊書,之後在清單中找出這本書。 作者在成為森林僧人之前是一位經濟學家,在企業服務。,但內心一直有個聲音要他不要這樣繼續下去了,成為了僧人後17年,這個聲音又出現了,但這次是要他還俗! 也許
Thumbnail
看到這本書是一位在日本朋友的臉書大力推薦!如果也想聽分享,可以聽曾寶儀的人生藏寶圖。 我買了後,看完手邊書,之後在清單中找出這本書。 作者在成為森林僧人之前是一位經濟學家,在企業服務。,但內心一直有個聲音要他不要這樣繼續下去了,成為了僧人後17年,這個聲音又出現了,但這次是要他還俗! 也許
Thumbnail
我必須承認,若不是看到很多人給這本書的好評(諸如「療癒好書」、「人生必看」、人生聖經」…等等),光看到書名,我想我應該完全不會想翻開。 在這個要「大家都必需相信自己」的正能量流行世代裡,「我可能錯了」這句話,是多麼地違和、逆耳?(至少我最初有些許這種感受) 而當閱讀此書後,我才明白,這本書重點不
Thumbnail
我必須承認,若不是看到很多人給這本書的好評(諸如「療癒好書」、「人生必看」、人生聖經」…等等),光看到書名,我想我應該完全不會想翻開。 在這個要「大家都必需相信自己」的正能量流行世代裡,「我可能錯了」這句話,是多麼地違和、逆耳?(至少我最初有些許這種感受) 而當閱讀此書後,我才明白,這本書重點不
Thumbnail
書名一開始就將作者在泰國森林寺院學到的神奇咒語告訴讀者了。非常神奇而有力量的簡短咒語。 我們生活中有多少的紛爭,是來自於人們對於自己念頭的執著,認爲自己才是對的?這讓彼此相爭不休,積累不滿的情緒,甚且變成宿怨世仇。 如有一方或雙方能有餘裕往後退一步,去質疑自己的想法:「我可能錯了。」也許僵局就能
Thumbnail
書名一開始就將作者在泰國森林寺院學到的神奇咒語告訴讀者了。非常神奇而有力量的簡短咒語。 我們生活中有多少的紛爭,是來自於人們對於自己念頭的執著,認爲自己才是對的?這讓彼此相爭不休,積累不滿的情緒,甚且變成宿怨世仇。 如有一方或雙方能有餘裕往後退一步,去質疑自己的想法:「我可能錯了。」也許僵局就能
Thumbnail
來自瑞典的前經濟學家-比約恩.林德布勞,在工作最最輝煌的時期深受著來自內心的召喚,那無形的強大力量,讓他當下就折服,而開始了他的17年林僧人生活。而本書旨在以平靜輕鬆的方式講述他附有哲理的人生經歷。 在是非對錯的想法之外,有一片原野。我會在那裡和你相遇 我們很常陷入某種頑固的信念,而且總是認為自
Thumbnail
來自瑞典的前經濟學家-比約恩.林德布勞,在工作最最輝煌的時期深受著來自內心的召喚,那無形的強大力量,讓他當下就折服,而開始了他的17年林僧人生活。而本書旨在以平靜輕鬆的方式講述他附有哲理的人生經歷。 在是非對錯的想法之外,有一片原野。我會在那裡和你相遇 我們很常陷入某種頑固的信念,而且總是認為自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 這句話送給你,同時希望你記得,認錯不代表你沒有價值、更不代表你不值得被愛,不,就算是犯錯的你我,都值得被愛,永遠都是有價值的。 也許在人性中,我們太過在乎對和錯,但我們都是從未知走向已知,我們終其一生,其實都無法永遠知道所有事情,但沒事啦,行動吧,很多事情早就沒有對錯了。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 這句話送給你,同時希望你記得,認錯不代表你沒有價值、更不代表你不值得被愛,不,就算是犯錯的你我,都值得被愛,永遠都是有價值的。 也許在人性中,我們太過在乎對和錯,但我們都是從未知走向已知,我們終其一生,其實都無法永遠知道所有事情,但沒事啦,行動吧,很多事情早就沒有對錯了。
Thumbnail
最近我看了《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這本書,這本書的作者比約恩.納提科原本是一位瑞典的經濟學家,在他事業巔峰之際,選擇出家修行,並且跑到泰國的寺廟擔任森林僧人。書籍的背景十分有戲劇性,確實他本人的故事也非常戲劇化啦!但重點不是擺在他的人生跌宕起伏,吸引我的反而是他在修行之中悟出的道理。
Thumbnail
最近我看了《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這本書,這本書的作者比約恩.納提科原本是一位瑞典的經濟學家,在他事業巔峰之際,選擇出家修行,並且跑到泰國的寺廟擔任森林僧人。書籍的背景十分有戲劇性,確實他本人的故事也非常戲劇化啦!但重點不是擺在他的人生跌宕起伏,吸引我的反而是他在修行之中悟出的道理。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Jag kan ha fel och andra visdomar från mitt liv som buddhistmunk》 📖書籍簡介: 26歲事業有成的比約恩,在即將成為跨國大企業最年輕的財務長時,選擇拋下一切到泰國森林展開17年的出家生活。在森林寺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Jag kan ha fel och andra visdomar från mitt liv som buddhistmunk》 📖書籍簡介: 26歲事業有成的比約恩,在即將成為跨國大企業最年輕的財務長時,選擇拋下一切到泰國森林展開17年的出家生活。在森林寺
Thumbnail
「在這十七年整日的精神修煉中,我最珍視的一點就是:我對自己的每個念頭,再也不相信了。這就是我的超能力。」 「我願意和你合作。你不必很完美、聰明伶俐,我甚至不需要喜歡你。但是我已經準備好跟你合作了。」
Thumbnail
「在這十七年整日的精神修煉中,我最珍視的一點就是:我對自己的每個念頭,再也不相信了。這就是我的超能力。」 「我願意和你合作。你不必很完美、聰明伶俐,我甚至不需要喜歡你。但是我已經準備好跟你合作了。」
Thumbnail
還沒有閱讀這本書時,以為是一本身心靈的書藉,在看完後才了解,這是一位森林僧人的自傳。 比約恩是出生於瑞典,於瑞典著名的大學畢業,在還沒有畢業時已經受聘於國際企業,畢業後成為一名經濟學家,高薪厚職,過著令人欣羨的生活。
Thumbnail
還沒有閱讀這本書時,以為是一本身心靈的書藉,在看完後才了解,這是一位森林僧人的自傳。 比約恩是出生於瑞典,於瑞典著名的大學畢業,在還沒有畢業時已經受聘於國際企業,畢業後成為一名經濟學家,高薪厚職,過著令人欣羨的生活。
Thumbnail
瑞典年輕人對人生意義感到懷疑後選擇在泰國出家,十七年後還俗。這段期間的精神修練讓他學到一種「超能力」: 我對自己的每個念頭,再也不相信了。這是我的超能力。
Thumbnail
瑞典年輕人對人生意義感到懷疑後選擇在泰國出家,十七年後還俗。這段期間的精神修練讓他學到一種「超能力」: 我對自己的每個念頭,再也不相信了。這是我的超能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