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學習的迷思——《The Power of Mindful Learning》 2之1

2023/02/15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雖然書名中有「learning」,但本書和一般談學習的書並不同,它更加深入本質,探討關於學習的迷思,有些想法甚至違反一般人的直覺。但也正因如此,一旦你想清楚後認同,所獲得的啟發會很巨大。書名中的「Mindful Learning」,若不是怕造成混淆,其實也能翻譯成「正念學習」。所以我們甚至也可說,這是一本探討如何帶著正念來學習的書。本文中我還是先將mindfulness以英文表達,至於mindful learning,就容我先翻譯為用心學習

Mindfulness之母

作者艾倫‧蘭格(Ellen J. Langer)是哈佛大學第一位獲得終身職的女性心理學教授,因她早期在mindfulness方面的研究,也被稱為mindfulness之母。她的幾本著作都和她的研究主題有關,包括《用心法則mindfulness》《逆時針》《學習,就是一種享受》以及《學學藝術家的減法創意》。《用心法則mindfulness》將她的許多研究介紹給一般大眾;《逆時針》則專注在老化、健康與mindfulness的關係;《學學藝術家的減法創意》則是她以個人中年開始作畫的種種為主軸,談創意與mindfulness。至於《學習,就是一種享受》就是今天要介紹的《The Power of Mindful Learning》,談mindfulness與學習。此書提出的一些概念非常具有啟發性,為了確實掌握蘭格所寫的內容,我特地又買了英文版來研究。

Mindfulness的特徵

蘭格的mindfulness研究是從mindlessness(不用心、失念......)開始。她認為mindlessness有幾種特徵:
  1. 陷入舊的框架、類別
  2. 行為趨於自動化以致無法獲得新訊號
  3. 只有單一觀點、脈絡
反過來說,mindfulness則是:
  1. 能持續創造新的類別
  2. 對新資訊保持開放態度
  3. 能覺察到不同觀點、脈絡
在蘭格的演講中,她提到要保持mindfulness,只要能不斷注意到新東西,並且在心態上保持不確定。若能持續實踐、甚至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那當我們面對各種人事物,無論在學習、工作、人際互動,甚至是面對痛苦時,人生會完全不同。

熟不一定能生巧,死記可能會失去脈絡

我們常聽到熟能生巧(Practice makes perfect),學習任何東西要先將基礎鍛鍊到純熟或者在準備考試時要將許多基本資訊熟記,這應該很有道理吧?但蘭格認為這是有問題的。關鍵在於,反覆練習的過程若是不用心,雖然的確會變得熟練,但在過程中,小單元逐漸統整成較大單元,當這個變大的單元變成我們最小單位,我們也將失去在細微處進行調整的能力。而接收資訊時若不用心,草率的就將其視為絕對的真實,之後這部分的資訊會被包裹起來,失去其脈絡。
所以,練習或學習時必須保持mindfulness,而不是過度練習或死背。蘭格提到老師進行教學時應該用條件式的教學取代絕對的教學。生活中所有事其實也一樣,我們往往隨意的接收輸入的訊息,之後就將之視為絕對真實而從不質疑。之後再以這些「信念」為基礎,對其他事進行推論。

分心不見得是壞事

談到分心,蘭格也有不一樣的見解。首先,蘭格對於「注意」這個行為提出疑問,當我們說注意或專注時,指的是保持靜止還是保持變化的狀態?她認為要維持對一個影像或想法「不動」的狀態是不自然的。以玩遊戲為例,我們或許覺得玩遊戲的狀態是最容易專注的,但玩遊戲其實不是靜態的專注於某個東西,而是在過程中不斷發現新的變化。也就是說,要保持專注,是要不斷發現目標的變化。
當我們專注時要保持警覺(vigilance),但過度警覺變成死死地盯著目標,輕柔的警覺(soft vigilance)才能開放地發現新東西,正如沉浸於遊戲時的態度。蘭格認為,許多被認為有ADHD的小孩,或許並沒有真正的專注問題,而是教學者的要求有問題。與其要求他們不管是身體或是心理保持不動,如果允許他們「分心」,發現刺激內容的變化,他們會不會反而能達到有效的「專注」?
從人生的視角觀之,如果我們總是朝著預定的「目標」前進,絲毫不「分心」,會有驚喜與新發現嗎?

先苦後甘的迷思

我們常常被灌輸「先苦後甘」的觀念。不管是短期的學習還是長遠的人生,只有挨過這段「痛苦」,後面才能生出美好的果實。學校的學習是痛苦的;工作是乏味的,我們之所以努力學習、工作,都是為了之後的報酬。得到好的學歷、獲取更多的收入......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未來——永遠比當下更好的未來。這也是為什麼當事情不如預期,人們總是抱怨著自己「當初」的付出是為了什麼(而且怪罪的對象通常不是自己)。
其實,從當下活動中所獲得的報酬才是確定而踏實的,延遲的滿足往往帶來的是空虛感。想得到事後的獎勵或報酬或只想做「有趣」的事反而強化事件本身的無聊及對先苦後甘的信念。蘭格的建議還是mindfulness——像遊戲般地主動去找出不同處、發現新東西。事情有沒有樂趣往往不是活動本身,而是我們的心態決定的。即使是好玩的遊戲,如果我們陷入被動、不斷重複、時時被評價的狀態,「遊戲」也只會如同「工作」,毫無樂趣。
待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樂思哈學
樂思哈學
女兒樂樂,名字裡有個「思」; 兒子哈哈,名字裡有個「學」。 老爸覺得,沒有思與學,人生沒意思。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