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學習的迷思——《The Power of Mindful Learning》 2之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雖然書名中有「learning」,但本書和一般談學習的書並不同,它更加深入本質,探討關於學習的迷思,有些想法甚至違反一般人的直覺。但也正因如此,一旦你想清楚後認同,所獲得的啟發會很巨大。書名中的「Mindful Learning」,若不是怕造成混淆,其實也能翻譯成「正念學習」。所以我們甚至也可說,這是一本探討如何帶著正念來學習的書。本文中我還是先將mindfulness以英文表達,至於mindful learning,就容我先翻譯為用心學習

Mindfulness之母

作者艾倫‧蘭格(Ellen J. Langer)是哈佛大學第一位獲得終身職的女性心理學教授,因她早期在mindfulness方面的研究,也被稱為mindfulness之母。她的幾本著作都和她的研究主題有關,包括《用心法則mindfulness》《逆時針》《學習,就是一種享受》以及《學學藝術家的減法創意》。《用心法則mindfulness》將她的許多研究介紹給一般大眾;《逆時針》則專注在老化、健康與mindfulness的關係;《學學藝術家的減法創意》則是她以個人中年開始作畫的種種為主軸,談創意與mindfulness。至於《學習,就是一種享受》就是今天要介紹的《The Power of Mindful Learning》,談mindfulness與學習。此書提出的一些概念非常具有啟發性,為了確實掌握蘭格所寫的內容,我特地又買了英文版來研究。

Mindfulness的特徵

蘭格的mindfulness研究是從mindlessness(不用心、失念......)開始。她認為mindlessness有幾種特徵:

  1. 陷入舊的框架、類別
  2. 行為趨於自動化以致無法獲得新訊號
  3. 只有單一觀點、脈絡

反過來說,mindfulness則是:

  1. 能持續創造新的類別
  2. 對新資訊保持開放態度
  3. 能覺察到不同觀點、脈絡

在蘭格的演講中,她提到要保持mindfulness,只要能不斷注意到新東西,並且在心態上保持不確定。若能持續實踐、甚至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那當我們面對各種人事物,無論在學習、工作、人際互動,甚至是面對痛苦時,人生會完全不同。

熟不一定能生巧,死記可能會失去脈絡

我們常聽到熟能生巧(Practice makes perfect),學習任何東西要先將基礎鍛鍊到純熟或者在準備考試時要將許多基本資訊熟記,這應該很有道理吧?但蘭格認為這是有問題的。關鍵在於,反覆練習的過程若是不用心,雖然的確會變得熟練,但在過程中,小單元逐漸統整成較大單元,當這個變大的單元變成我們最小單位,我們也將失去在細微處進行調整的能力。而接收資訊時若不用心,草率的就將其視為絕對的真實,之後這部分的資訊會被包裹起來,失去其脈絡。

所以,練習或學習時必須保持mindfulness,而不是過度練習或死背。蘭格提到老師進行教學時應該用條件式的教學取代絕對的教學。生活中所有事其實也一樣,我們往往隨意的接收輸入的訊息,之後就將之視為絕對真實而從不質疑。之後再以這些「信念」為基礎,對其他事進行推論。

分心不見得是壞事

談到分心,蘭格也有不一樣的見解。首先,蘭格對於「注意」這個行為提出疑問,當我們說注意或專注時,指的是保持靜止還是保持變化的狀態?她認為要維持對一個影像或想法「不動」的狀態是不自然的。以玩遊戲為例,我們或許覺得玩遊戲的狀態是最容易專注的,但玩遊戲其實不是靜態的專注於某個東西,而是在過程中不斷發現新的變化。也就是說,要保持專注,是要不斷發現目標的變化。

當我們專注時要保持警覺(vigilance),但過度警覺變成死死地盯著目標,輕柔的警覺(soft vigilance)才能開放地發現新東西,正如沉浸於遊戲時的態度。蘭格認為,許多被認為有ADHD的小孩,或許並沒有真正的專注問題,而是教學者的要求有問題。與其要求他們不管是身體或是心理保持不動,如果允許他們「分心」,發現刺激內容的變化,他們會不會反而能達到有效的「專注」?

從人生的視角觀之,如果我們總是朝著預定的「目標」前進,絲毫不「分心」,會有驚喜與新發現嗎?

先苦後甘的迷思

我們常常被灌輸「先苦後甘」的觀念。不管是短期的學習還是長遠的人生,只有挨過這段「痛苦」,後面才能生出美好的果實。學校的學習是痛苦的;工作是乏味的,我們之所以努力學習、工作,都是為了之後的報酬。得到好的學歷、獲取更多的收入......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未來——永遠比當下更好的未來。這也是為什麼當事情不如預期,人們總是抱怨著自己「當初」的付出是為了什麼(而且怪罪的對象通常不是自己)。

其實,從當下活動中所獲得的報酬才是確定而踏實的,延遲的滿足往往帶來的是空虛感。想得到事後的獎勵或報酬或只想做「有趣」的事反而強化事件本身的無聊及對先苦後甘的信念。蘭格的建議還是mindfulness——像遊戲般地主動去找出不同處、發現新東西。事情有沒有樂趣往往不是活動本身,而是我們的心態決定的。即使是好玩的遊戲,如果我們陷入被動、不斷重複、時時被評價的狀態,「遊戲」也只會如同「工作」,毫無樂趣。

待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樂思哈學的沙龍
22會員
42內容數
書本是通往過去未來、通往世界宇宙、通往現實虛幻的任意門。 關於書的種種。儘可能每週介紹一本我有感覺、對我有啟發的書。
樂思哈學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3/21
瑞典年輕人對人生意義感到懷疑後選擇在泰國出家,十七年後還俗。這段期間的精神修練讓他學到一種「超能力」: 我對自己的每個念頭,再也不相信了。這是我的超能力。
Thumbnail
2023/03/21
瑞典年輕人對人生意義感到懷疑後選擇在泰國出家,十七年後還俗。這段期間的精神修練讓他學到一種「超能力」: 我對自己的每個念頭,再也不相信了。這是我的超能力。
Thumbnail
2023/03/10
不管翻譯成用心學習或正念學習,Mindful Learning指的是不受限於單一觀點、脈絡,不被困在某種固定框架、類別,學習過程中不會變成自動導航般不知不覺的狀態。態度上保持開放、好奇,以「不知道的心」享受過程而非以結果為導向;實踐上則是不斷發現新東西,即使面對熟悉的人、事、物,甚至是痛苦。
Thumbnail
2023/03/10
不管翻譯成用心學習或正念學習,Mindful Learning指的是不受限於單一觀點、脈絡,不被困在某種固定框架、類別,學習過程中不會變成自動導航般不知不覺的狀態。態度上保持開放、好奇,以「不知道的心」享受過程而非以結果為導向;實踐上則是不斷發現新東西,即使面對熟悉的人、事、物,甚至是痛苦。
Thumbnail
2022/12/06
2020年,北師美術館辦了「不朽的青春—台灣美術再發現」展。那次展覽讓我認識好多過去完全不知道、活躍於日治時期台灣的畫家。2021年底,北師美術館又辦了「光—台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展,以光為名,回應一百年前台灣文化協會的創立,透過藝術,呈現當時的人如何懷抱勇氣,追尋那份覺醒
Thumbnail
2022/12/06
2020年,北師美術館辦了「不朽的青春—台灣美術再發現」展。那次展覽讓我認識好多過去完全不知道、活躍於日治時期台灣的畫家。2021年底,北師美術館又辦了「光—台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展,以光為名,回應一百年前台灣文化協會的創立,透過藝術,呈現當時的人如何懷抱勇氣,追尋那份覺醒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在令人分心的花花世界中, 心無旁鶩是一種高超的本領。 本書作者Daniel Goleman曾寫出暢銷巨作《EQ》, 這次他提出專注力是大腦活動與美滿人生的關鍵。 書中展示他博學的一面, 引用了很多科學證據、事件、研究來佐證專注力對我們生活各方面的影響有多重要。 專注力有很多面向, 如高度警覺性、 專
Thumbnail
在令人分心的花花世界中, 心無旁鶩是一種高超的本領。 本書作者Daniel Goleman曾寫出暢銷巨作《EQ》, 這次他提出專注力是大腦活動與美滿人生的關鍵。 書中展示他博學的一面, 引用了很多科學證據、事件、研究來佐證專注力對我們生活各方面的影響有多重要。 專注力有很多面向, 如高度警覺性、 專
Thumbnail
書本百字介紹: 洪蘭是一位腦神經科學專家,她寫的文章通常都是從科學實驗有感而發連接到社會的一些現象,當然文章的內容也會起因於從小接受的一些養成教育;對於想看文有所本的書籍,這會是一本不錯的實驗科學教育書籍。
Thumbnail
書本百字介紹: 洪蘭是一位腦神經科學專家,她寫的文章通常都是從科學實驗有感而發連接到社會的一些現象,當然文章的內容也會起因於從小接受的一些養成教育;對於想看文有所本的書籍,這會是一本不錯的實驗科學教育書籍。
Thumbnail
人的大腦不是沈浸在過去就是在想像還沒發生的未來,這是正常以及是一種人類自我防衛機制的一部分,享受當下、專注當下才反人類
Thumbnail
人的大腦不是沈浸在過去就是在想像還沒發生的未來,這是正常以及是一種人類自我防衛機制的一部分,享受當下、專注當下才反人類
Thumbnail
喜歡獨處、關愛自己、看見內在的轉變。
Thumbnail
喜歡獨處、關愛自己、看見內在的轉變。
Thumbnail
雖然書名中有「learning」,但本書和一般談學習的書並不同,它更加深入本質,探討關於學習的迷思,有些想法甚至違反一般人的直覺。但也正因如此,一旦你想清楚後認同,所獲得的啟發會很巨大。書名中的「Mindful Learning」,若不是怕造成混淆,其實也能翻譯成「正念學習」。
Thumbnail
雖然書名中有「learning」,但本書和一般談學習的書並不同,它更加深入本質,探討關於學習的迷思,有些想法甚至違反一般人的直覺。但也正因如此,一旦你想清楚後認同,所獲得的啟發會很巨大。書名中的「Mindful Learning」,若不是怕造成混淆,其實也能翻譯成「正念學習」。
Thumbnail
歲末年終之際,除了感謝陪伴自己一路走來的人,我想在每個人的生命之中總有幾本亦師亦友的書籍伴我們走在人生這條路上。《已讀不悔:樊登精選,影響一生的書單與閱讀思考》在我看來像是一本由愛書人精選分享的珍貴書單。
Thumbnail
歲末年終之際,除了感謝陪伴自己一路走來的人,我想在每個人的生命之中總有幾本亦師亦友的書籍伴我們走在人生這條路上。《已讀不悔:樊登精選,影響一生的書單與閱讀思考》在我看來像是一本由愛書人精選分享的珍貴書單。
Thumbnail
Altered Traits: Science Reveals How Meditation Changes Your Mind, Brain and Body 本文部分來自書籍原文 想要鍛鍊專注力、對人更有同理心、降低自我感、不被來來去去的情緒念頭干擾,藉由禪修跟正念訓練,是不是真的有幫助呢? 長
Thumbnail
Altered Traits: Science Reveals How Meditation Changes Your Mind, Brain and Body 本文部分來自書籍原文 想要鍛鍊專注力、對人更有同理心、降低自我感、不被來來去去的情緒念頭干擾,藉由禪修跟正念訓練,是不是真的有幫助呢? 長
Thumbnail
學以致愛今天請了羅志仲老師來分享有關他的靜心之路,雖然我已經在上老師的帶狀課程,也從課程中獲得許多的練習跟學習,但還是很喜歡上他的課,讓我可以再度複習他所教的。  但我想分享的是:只要上過老師帶的 “靜心"的課之後,再經過不斷練習,持續的練習下去,真的內心會有股說不上來的安定感。  七月初開始上老師
Thumbnail
學以致愛今天請了羅志仲老師來分享有關他的靜心之路,雖然我已經在上老師的帶狀課程,也從課程中獲得許多的練習跟學習,但還是很喜歡上他的課,讓我可以再度複習他所教的。  但我想分享的是:只要上過老師帶的 “靜心"的課之後,再經過不斷練習,持續的練習下去,真的內心會有股說不上來的安定感。  七月初開始上老師
Thumbnail
最近突然很想要學習怎麼 "活在當下",如何有意識的感受自己的行為。但好像很難去感覺或察覺到,總是在快要感受時,念頭就跑掉了!  這場讀書會我一開始以為是薩提爾的模式,所以沒有想太多。沒想到羅志仲老師在分享的時候,完全就是我近日要找的答案了!  原來是我們的大腦太複雜了!很多念頭一上來時,我們被大腦的
Thumbnail
最近突然很想要學習怎麼 "活在當下",如何有意識的感受自己的行為。但好像很難去感覺或察覺到,總是在快要感受時,念頭就跑掉了!  這場讀書會我一開始以為是薩提爾的模式,所以沒有想太多。沒想到羅志仲老師在分享的時候,完全就是我近日要找的答案了!  原來是我們的大腦太複雜了!很多念頭一上來時,我們被大腦的
Thumbnail
推薦「大腦喜歡這樣學 A Mind for Numbers」! 有聽過這麼好的事嗎?讀了一本書就能增進學習效率、不拖延,還能提高記憶力? 「認識自己的大腦,找到正確的思考路徑,就能專注、不拖延,提高記憶力,學會如何學習。」
Thumbnail
推薦「大腦喜歡這樣學 A Mind for Numbers」! 有聽過這麼好的事嗎?讀了一本書就能增進學習效率、不拖延,還能提高記憶力? 「認識自己的大腦,找到正確的思考路徑,就能專注、不拖延,提高記憶力,學會如何學習。」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