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當疫情成為常態,歡迎光臨《三無世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三無世代》由日本企業顧問遠藤功撰寫,從日本企業角度觀察新冠肺炎肆虐的企業未來發展。
簡單地說,商業社會蓬勃發展為全球化,起因於人類在各國間進出發現新事物而帶起龐大的需求(比如旅遊、原料交易、文化交流等等),然而因為疫情影響,出現了以下狀況:
  • 人類不能隨意移動了-無移動
  • 需求大幅銳減甚至消失-無需求
  • 企業原有收入縮水,因此進行瘦身排除冗員,將人事成本等固定花費,轉為變動成本的專案外包-無雇用
不過這本書不是我這次想分享的重點,而是它帶給我的啟發與想像。
在看企業與人才未來該何去何從之前,我們可以先思考整件事的「本質」為何。
在商業為主的世界求生存,中間包含三個不可捨棄的元素:
人、商業行為、商業社會
我們再個別往裡面找形成元素的源頭,找到「本質」、才能發現自己有無偏離商業世界的需求,那我們開始囉!

▌人類的本質

遠古智人因「情報交換」形成的「共同認知」、以求合作繁衍的特性,使得智人和其他遠古人類不同,得以延續至今,可以說沒有「情報交換」就沒有現在的人類,不管世界如何變動,「情報交換」都會是人類不會改變的行為。

▌商業行為的本質

因「情報交換」讓人們發現,A部落缺乏的東西B部落有,B部落需要的東西C部落有,因此為了生活更加完善便利,「物資交換」也就出現了。
不論是以物易物、以錢易物,還是到現在可以虛擬貨幣購買虛擬服務,都是一種「價值的交換」,並且需複數人才能完成的行為,因此我們可以先得出:商業行為的本質為「複數人的價值交換」。

▌商業社會的本質

我們基於天性,用「共同認知」達到「合作繁衍(擴張)」的目的,製造貨幣、逐步將「價值」定價、制定交換時的規矩,逐步形成我們現在的商業社會,因此商業社會的本質在於「複數人的價值交換」+「有共同認知的合作」
也許你會問,知道本質能幹嘛?我認為當我們了解並掌握本質,面對未來的策略才不容易跑錯方向,尤其在現在疫情肆虐的時候更顯重要。
對企業來說,也可以用第一性原理想想什麼是絕對不能被刪減的,刪除後剩下的就是企業的本質,當然刪到最後,一定就是商業行為的本質:「複數人的價值交換」
除此之外的辦公室大小、公司文化、遠距還是到公司上班等等,都可以被任意調整的,普遍企業不會想變動調整,只是因為沒有立即性的必要,然而肺炎發生,大家不得不開始檢視企業的本質。
在《三無世代》書中,作者以顧問角度給企業以下建議:
檢視現有人力
企業在成長過程中,總是會有年資高但產值低的員工,在面臨目前的疫情困境,找出冗員並排除已成為首要目標。
而屬於週期性、非常態工作直接外包專業人才,只保留處理核心常態業務人員,就無需長期養過多人員,降低人事成本。
檢視業務型態
疫情關係,線上會議或遠距逐漸形成常態,即可檢視出差、實體會議以及到公司上班的必要性。
檢視固定成本
當專案外包、公司員工遠距的狀況下,華麗氣派的辦公室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性,是企業主可思考並改變的一個方向,固定成本將可大幅降低,維持企業的存續。
作者表示,不少企業主經過這段時間的遠距與外包之後,表示即便疫情過後,也將沿用這種模式。
身為員工,看完這些也許開始驚慌,心想:「我會被裁嗎?固定人員越來越少,以後更難找工作,去當專業工作者嗎?好茫然怎麼辦?」
先別著急,這時了解商業社會的本質就可派上用場,其本質在於「複數人的價值交換」+「有共同認知的合作」,既然我們要在商業社會求生存,我們可以先拋開「如何求職」的茫然,改問自己關於本質上更重要的問題
「我有什麼能夠讓大家認可,並且願意付費交換的價值?」
  1. 我有什麼能被交換的價值?找到自己的「價值」
  2. 為什麼這是個價值?確認這「價值」是否有市場性
  3. 如何讓複數人知道我有這個價值?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行銷宣傳,才不會等客人等到天荒地老
  4. 我有什麼方法讓對方和我有「共同認知」、以便順利合作?
最後一點是關乎溝通與交易談判,畢竟我們認為的價值(以及延伸出來的定價),在對方心中肯定不同,以及雙方對專案的理解不一致,過程中勢必不愉快,也影響未來口碑與發展。
當我們把這四點的答案都找到...
既然眼前未來的「有共同認知的合作」將側重於線上溝通,就代表打破距離與地區的限制,「語言互通」的重要性將會比疫情前還要提高,為什麼呢?
先前Clubhouse爆紅,許多人可以直接線上跨國際交流,不問身分只要舉手就可能上台讓更多人認識自己,能夠一舉跨越地區的同溫層,是一個增進「共同認知」的良好媒介,也是讓複數人快速得知我們有什麼價值的最佳管道,這時候發現自己語言不通或表達力不夠,就只能眼睜睜看著別人宣傳得到注目。
但其實「語言互通」不僅是跨國語言能力,而是指讓對方理解你在說什麼,這也是為何到現在表達溝通、或商業簡報課仍是顯學,我們目前比較辛苦的是,原本的溝通能力還沒練好,新的溝通模式又不斷產生,必須要努力追上這些變化,加上因應科技打破國界,跨國合作只會越見常態,人類擁有共通語言的重要性只會越來越高。
這就是我們為何要學英文的原因,但為何我到現在還學不好啊!?哭!
(科幻一下,隨著腦機介面的發展,期待有生之年可以看到只需意會、無須言傳的世界。)

喜歡這本書的話,可以點選這個連結買書: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或是按愛心讓我知道哦。^_^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5會員
57內容數
用手繪漫畫型態分享知識心得,每次只講一本書的其中一章節,挑起你對書籍的興趣,一三五更新,和我一起踏入書中世界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沛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知識工作者藉由內容輸出吸引認同的人、累積影響力,進而知識變現,相信一定希望將產出內容盡可能的傳播出去,最好要能成為經典、流傳越久越好。​ 這該如何做到呢?也許因伊隆.馬斯克而紅的「第一性原理」能夠給我們一些提示,也能解釋為何會有這麼多關於輸出、出書、教學的建議。​
自從我讀了這本書後,一直奉為神書,這不僅僅是一本有問題就可以找它的工具書,更是一本調整思維方式的書,劉奕酉老師整本書透著一種冷靜感,簡潔明快地將大家的誤區與誤解一一解決,也讓大家知道為何我們要高效、為何產出、如何達到高效產出的本事!
你曾想過什麼是人脈​、人又為什麼需要人脈嗎? 在這問題之前可以先想想​,我們所謂「人生」的組合成分有什麼?​不外乎是「人」與「生活」​,這裡指的不僅僅關乎自己​,而是指所有與我們直接或間接接觸​,對我們曾產生或大或小影響的人​,這些人們與我們的交會形成了「生活」​,累積的生活歷史就成了「人生」​。
《一流的人如何保持巔峰》由布萊德.史托伯格與史蒂夫.麥格尼斯共同著作​,如同諺語:「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一般​,他們認為:「壓力+休息=成長」​,並在書中提出各式案例與理論佐證​。 但原來如何發揮「超越自我極限」也有方法可循​,簡單來說,當人為了他人著想、而去做某件事時​,所發揮的能力是....
社會認同簡單的說​,就是因周遭的不確定而導致下意識仿效他人行為​ 也許有些人會說腦波弱的才會這樣​,但其實每個人都脫離不了這個行為模式​,那是人類內建在DNA裡的自動導航模式​,該如何避免,是我們的課題之一,所幸《影響力》一書幫我們破解各種手法...
這是一本希望在我出生以前,我爸就看過的一本書,原來一個人的心態​,會受到外界影響而大幅度改變​...
知識工作者藉由內容輸出吸引認同的人、累積影響力,進而知識變現,相信一定希望將產出內容盡可能的傳播出去,最好要能成為經典、流傳越久越好。​ 這該如何做到呢?也許因伊隆.馬斯克而紅的「第一性原理」能夠給我們一些提示,也能解釋為何會有這麼多關於輸出、出書、教學的建議。​
自從我讀了這本書後,一直奉為神書,這不僅僅是一本有問題就可以找它的工具書,更是一本調整思維方式的書,劉奕酉老師整本書透著一種冷靜感,簡潔明快地將大家的誤區與誤解一一解決,也讓大家知道為何我們要高效、為何產出、如何達到高效產出的本事!
你曾想過什麼是人脈​、人又為什麼需要人脈嗎? 在這問題之前可以先想想​,我們所謂「人生」的組合成分有什麼?​不外乎是「人」與「生活」​,這裡指的不僅僅關乎自己​,而是指所有與我們直接或間接接觸​,對我們曾產生或大或小影響的人​,這些人們與我們的交會形成了「生活」​,累積的生活歷史就成了「人生」​。
《一流的人如何保持巔峰》由布萊德.史托伯格與史蒂夫.麥格尼斯共同著作​,如同諺語:「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一般​,他們認為:「壓力+休息=成長」​,並在書中提出各式案例與理論佐證​。 但原來如何發揮「超越自我極限」也有方法可循​,簡單來說,當人為了他人著想、而去做某件事時​,所發揮的能力是....
社會認同簡單的說​,就是因周遭的不確定而導致下意識仿效他人行為​ 也許有些人會說腦波弱的才會這樣​,但其實每個人都脫離不了這個行為模式​,那是人類內建在DNA裡的自動導航模式​,該如何避免,是我們的課題之一,所幸《影響力》一書幫我們破解各種手法...
這是一本希望在我出生以前,我爸就看過的一本書,原來一個人的心態​,會受到外界影響而大幅度改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價值交換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不斷參與各種形式的活動。有的人開公司,有的人上班,而不可避免的,是我們在生活中總要進行購買和出售。你付出的是錢,得到的也是商品或服務,這便是一種「價值交換」。這種交換的本質,可以追溯到人類早期的「以物易物」,當時人們用自己的東西去換取別人所需的物品。然而,這樣的交換方式
Thumbnail
有關社會環境受很多因素促動影響下, 一定會: (1)越來越多元多樣化 (2)變化,會每天都在多元複級數下默默改變 (3)正反兩面極端化越來越明顯 但是,不管社會環境如何變化,人的"本質"是不會變的. 那甚麼是"人的本質"呢? 諸如: 吃飯、睡覺、 息、怒、哀、樂、生、老、病、死....
第一個能力是「製造知識」的能力。 做研究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很不同。 社群文章是傳播知識,寫的人不用做實驗, 只要收集資料,運用筆墨藝術,就能可寫出文章。 學術文章則不一樣。 學術文章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 要與相關的工作比較,呈現自己的貢獻等等。
Thumbnail
這個系列想要解釋一下,為何有產業實務經驗的智庫研究員,對當前的全球化越來越抱持疑慮。不是政治經濟理論,更不是軍事文化交鋒,比較是基於對全球產業鏈的理解。
Thumbnail
人生於世,都要從事一「業」。士農工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乞討亦是一「業」,也是需要『學問』的(此絕非玩笑之語)。有「業」,才有『收獲』、才能『生存』。 即使在現代(已是西元2024年),金錢都不是唯一能支持生存的身外之物。文明圈之外,有少部份人,是不需要金錢度日的——只要有能替代金錢的『收穫
Thumbnail
工作的底層信念,承載著我們對於生活的理解和期許, 它如同一條細線,將我們與世界連結在一起。 從遠古的以物易物,到現代的金錢媒介,工作背後的信念一直在不斷演變,塑造著我們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 唯一不變的是,之所以能享受到各式各樣的食衣住行,都來自大家的幫助(工作)。 你能想像現在世界,還能用以物易.
Thumbnail
愈來愈多以「人」建構的組織營銷模式,無論是微商、電商或是其他新型態,都可以把它們歸納為「類直銷」產業。 共同點都是在追求「量」的無限增長,量是指代理商、經銷商或是會員。事業剛開始不斷拉人衝量,可以創造業績,但是一段時間後,業績就不再因人增加而成長,甚至下降。 問題出在哪裡?答案很簡單,因為「質」
Thumbnail
我們現在所生存的這個世界有很大一部份已經脫離不了全球化商業的供應和需求,全球化和台灣住民的「常態經濟」牢牢結合在一起是進入二十世紀後由十九世紀的帝國主義產業鏈基礎擴張而成,這種經濟現象在一百年前是很難想像的。
Thumbnail
你有過創業的念頭嗎?如果沒有,也許是因為相對於創業的高風險,在公司就業相對安全且保險。 但真的是如此嗎? 就業已不再安穩 《就業的終結》指出,因為持續加速的全球化,我們不再只是跟身邊的人,而是跟全世界的人競爭,而且會有越來越多比自己工資更低廉、學歷更好的人出現;另一方面,文憑的商品化,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價值交換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不斷參與各種形式的活動。有的人開公司,有的人上班,而不可避免的,是我們在生活中總要進行購買和出售。你付出的是錢,得到的也是商品或服務,這便是一種「價值交換」。這種交換的本質,可以追溯到人類早期的「以物易物」,當時人們用自己的東西去換取別人所需的物品。然而,這樣的交換方式
Thumbnail
有關社會環境受很多因素促動影響下, 一定會: (1)越來越多元多樣化 (2)變化,會每天都在多元複級數下默默改變 (3)正反兩面極端化越來越明顯 但是,不管社會環境如何變化,人的"本質"是不會變的. 那甚麼是"人的本質"呢? 諸如: 吃飯、睡覺、 息、怒、哀、樂、生、老、病、死....
第一個能力是「製造知識」的能力。 做研究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很不同。 社群文章是傳播知識,寫的人不用做實驗, 只要收集資料,運用筆墨藝術,就能可寫出文章。 學術文章則不一樣。 學術文章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 要與相關的工作比較,呈現自己的貢獻等等。
Thumbnail
這個系列想要解釋一下,為何有產業實務經驗的智庫研究員,對當前的全球化越來越抱持疑慮。不是政治經濟理論,更不是軍事文化交鋒,比較是基於對全球產業鏈的理解。
Thumbnail
人生於世,都要從事一「業」。士農工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乞討亦是一「業」,也是需要『學問』的(此絕非玩笑之語)。有「業」,才有『收獲』、才能『生存』。 即使在現代(已是西元2024年),金錢都不是唯一能支持生存的身外之物。文明圈之外,有少部份人,是不需要金錢度日的——只要有能替代金錢的『收穫
Thumbnail
工作的底層信念,承載著我們對於生活的理解和期許, 它如同一條細線,將我們與世界連結在一起。 從遠古的以物易物,到現代的金錢媒介,工作背後的信念一直在不斷演變,塑造著我們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 唯一不變的是,之所以能享受到各式各樣的食衣住行,都來自大家的幫助(工作)。 你能想像現在世界,還能用以物易.
Thumbnail
愈來愈多以「人」建構的組織營銷模式,無論是微商、電商或是其他新型態,都可以把它們歸納為「類直銷」產業。 共同點都是在追求「量」的無限增長,量是指代理商、經銷商或是會員。事業剛開始不斷拉人衝量,可以創造業績,但是一段時間後,業績就不再因人增加而成長,甚至下降。 問題出在哪裡?答案很簡單,因為「質」
Thumbnail
我們現在所生存的這個世界有很大一部份已經脫離不了全球化商業的供應和需求,全球化和台灣住民的「常態經濟」牢牢結合在一起是進入二十世紀後由十九世紀的帝國主義產業鏈基礎擴張而成,這種經濟現象在一百年前是很難想像的。
Thumbnail
你有過創業的念頭嗎?如果沒有,也許是因為相對於創業的高風險,在公司就業相對安全且保險。 但真的是如此嗎? 就業已不再安穩 《就業的終結》指出,因為持續加速的全球化,我們不再只是跟身邊的人,而是跟全世界的人競爭,而且會有越來越多比自己工資更低廉、學歷更好的人出現;另一方面,文憑的商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