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臉貓慢慢讀2]《單一文化的陷阱》之各種情況下的經濟故事如何宰制我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上一篇提及了《單一文化的陷阱》中,什麼是單一文化,而什麼是經濟故事,也摘了幾句書中作者引用前人的智慧,今天就來細讀,在不同的領域中,經濟故事是如何宰制我們的生活。
書封
書名:單一文化的陷阱——經濟效益掛帥的時代,我們失去了怎樣的生活方式和多元價值。原文書名:Monoculture: How One Story Is Changing Everything?
作者:麥蔻絲(F.S. Michaels)譯者:黃煜文
再告訴大家經濟故事是什麼之後,作者最先談到的部分是「工作環境」(勞動市場的那一塊,第三章),接著是「親情」、「自然世界」(這兩部份同放在第四章)、「公部門」(第五章)、「醫療產業」、「宗教」(這兩部份同放在第六章)、「教育」(第七章)及「創意」(第八章)。那麼接下來就來看看,在每個部分我們如何受到經濟故事宰制吧!
目錄:
1. 工作環境越來越不穩定
2. 親情&自然環境都成了投資標的
3. 當公部門也開始追求經濟效益時
4. 醫療「產業」&宗教「商標」
5. 教育向錢看
6. 藝術家更要是企業家

1. 工作環境越來越不穩定

在這章裡,作者的邏輯是這樣的:在1950年代,「員工與公司的關係牽涉到承諾與互惠」(p.48) 也就是員工努力工作,而公司給予保障。公司的付費包含了員工的忠誠,並形成了一種共榮的狀態。然而,經濟故事擴張到全球後,由於「公司都必須在全球市場下競爭。」且「由於投資人總是尋找下一個投資標的,資金也不斷在國際間流動,在這種壓力下,公司必須進行有效率的競爭,以吸引投資人」(p.49)
結果就是:透過「擁有彈性較高的勞動力」來保持競爭力 (p.49. 當然這只是其中一種方法。)
因此,原本公司與員工間「承諾」的部分變得薄弱了,而且因此彼此都在為己方考慮,公司隨時保持彈性,但也相對福利和對員工的教育訓練減少,而員工隨時準備好跳槽,且由於擔心自己的能力與技術發展,所以員工會想回學校進修,可是就得付出額外時間和金錢。 (以上這段整理自 p.50)
在這樣的經濟故事下,公司保持彈性,以約聘的方式僱傭員工,可以增加效率。
同時,在經濟故事下也指出,約聘對員工並不會不好呀,因為「勞動力的彈性增加,表示員工的機會隨之增多」且可以透過保持彈性,而「擁有多元客戶」而不是「只為一個老闆工作」,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賺更多錢」,並且,透過這種模式,可以發現自我,了解自我,甚至是完成自我。(整理自pp.50-51, 有上下引號的部分是引自書中原文。)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作者指出,其實「自由工作者最終賺的錢比他們當初擔任全職工作時來得少,獲得的福利也較少,例如健保與退休金。」而作者也引用了社會學家Anthony Winson 和 Belinda Leach *1 的話指出:「(這是)社會崩解的前兆,這些人與社會的關係越來越淡薄。

*1 : Anthony Winson & Belinda Leach “Contingent Work, Disrupted Lives”
此外,經濟故事除了影響員工與公司的關係外,其實也影響著人的原則與對價值的感受。在這裡作者引用了彼得・普魯贊的一個工作坊所舉辦的活動,所得出一結果:當管理層級的人不考量企業時,他們所認定的價值為:健康、誠信、美、愛和心靈平靜;然而,當這些人因為工作,身在組織中為組織考量時,這些價值轉變為:成功、權力、競爭力、效率和生產力。[註:參與這個活動的人,是以科層控管與強調股東利益聞名的公司。在現實生活中應該有許多不同的公司型態,做這個活動得出的結果會許就會有所不同。] (pp.55-57)
這種分裂的價值認同取向,作者提到,或許這些領導者「可能在無意識中罹患了現代形式的『精神分裂症』」而且不論對個人,還是公司其實都是有害的。
然而,比分裂症還可怕的,是猝死
作者提到,「日本有一個詞形容『超時工作造成的猝死』:karoshi.」(p.58) 「然而,經濟故事認為,長時間工作與無法兼顧工作以外的義務是你個人的問題——不是公司的問題,也不是社會的問題。」(p.61)
> 這段總地來說,在經濟故事下,首先是員工不再有保障,其次是個人價值與組織價值有所隔閡,最後則是:所有事都要自己負責,因為是自己的選擇,而且經濟故事已提供了自由和機會,自己要懂得把握。可是,身處於相對弱勢的受雇者,真的如經濟故事所說的,有那麼多機會嗎?

2. 親情&自然環境都成了投資標的

在這一章,作者指出「家庭與社區擁有比市場高的道德地位」(p.67) 和「自然也擁有高道德地位」(p.68),因此將兩者擁有比市場高的道德地位,放在一起研究。
對於家庭的部分,作者同樣是從過去的世界開始講起,作者指出,過去的社會「親戚關係是在不確定的世界裡保住你生存的關鍵」(p.66) 而且人「與他人的關係是建立在一連串的價值上,例如尊重、愛與願意優先考慮他人」(p.67)
然而,在經濟故事裡,解離了原本合作的概念,將之轉化為競爭。
如:「你的好壞完全根據你最近一次對團隊的貢獻來判斷。你的表現良好與否決定了你與他人的關聯性。」(p.69) 而這種好壞,是以「你對經濟潛在或實際貢獻的能力,而這種能力表現在花錢或賺錢上面」(p.70)
因為是以經濟潛在或實際貢獻的能力來判別一個人,所以大家拚了命地去工作,而且在某些家庭中甚至產生了工作時間比家庭生活還珍貴的情況。
此外,作者也提到:「在經濟故事中,孩子尤其代表一種真實的經濟風險與成本。選擇組織家庭越來越像是選擇提高經濟脆弱度。」(p.73) 這也是為什麼現在許多人會選擇同居也不結婚,又或結婚了不敢生孩子的原因吧。
除了家庭生活受工作的影響而被壓縮,其實人際關係的部分也是。作者指出:「你的人際關係是交易性的,是達成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p.76) 但正因為所有關係都被放入能產出經濟價值中衡量,其實就又回到「人與人的關係被切斷」的部分。
而具有高道德地位的「自然環境」也在經濟故事下成了可被販售的商品。首先,作者指出,我們「必須珍視自然世界,因為環境價值連城」(p.80) 但是價值連城多有價值呢?於是「要顯示這些生態系統的價值,最好的方式就是標定價格」(p.80-81)
於是,自然成了「資本」。作者提及:「美國自然保育協會、世界自然基金會與史丹佛大學的伍茲環境研究所共同合作的自然資本計畫,『試圖找出可行的方法對看似無法量化的事物進行量化:濕地可以換算成多少美元?你能對雨林以及雨林提供給人類的許多服務定價嗎?』」(p. 81) 此外,專家也指出,這個目標是「證明透過保育的形式對活生的自然資本進行投資,可以為我們帶來非常高的回報。」(p. 82) 也就是說,自然之所以要被保護,或有一天應該要被開發,是因為保護或是開發的價值高過另一方。由此可知,我們是以價值,取決於如何對待自然,而非為了保護自然而保護。

3. 當公部門也開始追求經濟效益時

作者提到,在過去「公部門追求公共利益,發展並且投資公共財」(p.85) 並且「(政府)的整個體系最終負責的對象是人民(也就是政府要對人民負責)」(p. 86)
然而,當經濟故事來臨時,公部門便有了兩套做法,一種是「公共行政」,另一種是「新公共管理」。其中「新公共管理」這一套認為「公部門與私部門必非截然二分,私部門的工具與技術可以用來管理公部門」(p.86-87)
也就是「經濟故事把效率與有效這類價值,等同於共同利益。『我們該做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成了『只要有效率就對了。』」(p.90) 為了獲得效率,所以公部門開始採用外包,透過「引進競爭與經營外包」的方式,解決高昂成本的問題。(p.93)
作者在此舉了兩個例子:監獄外包公共圖書館管理
首先是監獄外包。
在經濟故事以前,犯人外包成為工人是普遍的事,然而也影響到自由人與企業主的飯碗。然而,當政府開放外包後,企業不僅介入了司法體系,也從犯人的生命、自由和痛苦獲利。尤其是,當犯人增多反而對民營監獄有利時,以企業經營的角度,自然會希望犯人在監獄待久一點,或是產生多一點犯人,這一點對社會而言並沒有好處,且作者也指出「民營監獄證明沒有比公部門經營的監獄來得有效率或安全。(p.95)」(以上整段整理自 pp. 91-95)
其次是公共圖書館管理。
在這裡,作者指出,「公共圖書館不僅能促進公共財;公共圖書館本身就是公共財」,而作為公共財的圖書館,應存在於市場的疆界之外。且圖書館具體顯示了思想自由,「你可以思考自己想思考的東西,相信自己想相信的東西。⋯⋯你可以針對某個爭議找到各種彼此競爭的觀點的地方。」(pp.98-99)
然而,當公共圖書館也被納入經濟故事中,開始以經濟思維考慮時,圖書館也成了具有績效指標的存在,閱覽的民眾成為顧客,而商業的贊助成了投資收益的舉動,那麼,對思想自由的追求便會在顧客的抱怨,以及投資收益的舉動中被壓縮了。此外,過去免費開放給民眾的圖書館,越來越多為了經營,而提倡使用者付費(美加地區),而企業的贊助舉動實質上是獲得減稅,因此,原本為民服務的圖書館,漸漸轉移成使用者付費,而且付費者為付費得起民眾。(pp.99-106)
因此,在這章的結尾,作者指出:「在經濟故事中,公部門與私部門其實是同一個部門:私部門。」(p. 106)

4. 醫療「產業」&宗教「商標」

不只是公部門漸漸與私部門融為一體,其實掌管身體健康的「醫療」和讓人心靈有所慰藉的「宗教」也成了「產業」和「商標」。
作者指出:在過去,「醫療專業文化仍存在著某種理想,在這種理想干預下,醫療買賣獲得一定程度的緩解。」(p. 113)然而到了1970年,「華爾街開始投資營利性的醫療機構」這使得「醫療成本(隨著投資資金湧入)也跟著水漲船高」(p.115) 這種結果,不僅改變了醫療的初衷是救助病人,也產生了「醫療-產業複合體」,即,在美國,醫療漸漸成為最大的盈利產業。此外,因為牽涉利益,這也影響到研究的方向和真實性,作者引用了美國醫學會雜誌的研究報告,報告指出:有大量的論文是代筆的,而且經常接受藥商或醫療器材公司贊助。(pp. 120-121)
這種情況當然也改變了醫病關係,尤其病人病了時,根本沒有辦法貨比三家。在經濟故事中,雖然指出人都有選擇權,可是在醫療這點上,由於醫療成了產業,而病人其實也很怕吃虧但又沒得選,進而衍伸出病人怕吃虧,一直懷疑,而醫生怕法律糾紛,不接燙手山芋或是僅做「預防性治療」結果就是對誰都沒好處。
[註:雖然台灣的健保也有值得探討的地方,可是跟美國比起來還是很感謝台灣偉大的健保體系啊!]
除了醫療,在宗教這種靈性的事物上,也成了「經營獲利」的一塊。信徒成了顧客,而各宗教的活動辦得成不成功成、有沒有很多人參與,成了KPI。
作者指出:「在經濟故事中⋯⋯「道德」或「善良」只是一種消費者偏好。」人們透過「追求某種宗教,藉此滿足消費者需求。」(p.130) 因此,身為供應方的教會,需「專注於效率、效果與組織成長」。
此外,宗教因匯聚群眾,也讓大企業瞄準特定教會合作的現象。作者舉例,在2005年,教會領袖「有機會贏得免費旅遊倫敦的行程以及一千美元的現金,條件是他們比須在傳道時提到迪士尼電影『納尼亞傳奇』」(p. 132) 只能說,有群眾的地方,就有潛在利益,所以也成為企業的目標吧。
不過相較於醫療的部分,宗教的部分比較沒有那麼膽戰心驚。病人求醫往往關乎性命,可是不是以救命,而是以利益為考量,這點很值得省思啊。

5. 教育向錢看

在這一段裡,作者指出在經濟故事以前,人們追求知識或研究科學,是為了「對善與真的追求」(p.140)
可是,現在的教育成為一種商品。「教育成了一種可以提供高報酬率的財務投資。當你長大後選擇從事的領域時,你必須謹慎思考報酬率的問題。」(p.141)
對「教育」的投資報酬率,這就牽涉到未來可以進入到的產業。這時,殘酷的現實擺在眼前:文學生註定了低薪。作者引用了英國的研究,指出「對文學有熱忱沒辦法幫你付租金⋯⋯教育是個人的風險。」是的,百無一用是文科生,讀文就是一種投資了虧本的概念...
不過,隨著時間發展,作者也指出,因為有些產業注定可以賺大錢,比如法律、醫學或商業,「這些科系可以為你的投資帶來高報酬率,使你未來可以獲得更高的薪水,那麼你應該支付更高的學費來獲得高報酬的好處」(p.142) 這也是為什麽現在在教育這一環,就已經產生了階級。尤其美國的學費高昂,「上漲的學費率會讓你更難獲得教育」不過,解決方法是「借錢」。然而,借得錢還得了嗎?
此外,讀哪所學校,學校的「品牌」也將影響未來發展,而想讀名牌大學,除非非常優秀可以獲得獎學金,不然就得多付錢。(以上兩段來自pp.142-143) [註:有幸台灣很多好大學是公立的。]
而在教育這塊,除了身為顧客的「學生」,提供教育這個產品的「學校」也因為經濟故事而改變。首先,學校並不是為了讓人單單獲得或研究知識而已,而是「提升活家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訓練員工生產力」的地方。而且,學校因為是提供產品者,所以要具有企業經營理念,因此「終身職與可獲得終身職的職位——教授通常可以獲得這類穩定的職位——數量不斷減少。」這種現象成了學校削減成本、追求效益的一種操作,重點是保障經營,而不是保障知識的追求。(pp.143-145)
此外,由於教育是商品,透過教育體系下產出的知識也成了商品,是以「科學研究原本是思想的共有物,現在卻成了思想的私有財」(p. 146) 尤其,「科學家的研究成果與他們的財務利益越來越相關」(p.147)。
在這一段裡,由於教育成了一種商品,面對它時,也得計算投資報酬率。此外,由於提供教育這商品的學校,需要用企業的角度營運,是以調高學費或是減少正職。不僅如此,教育也有「衍伸性產品」乃學術研究成果,既是產品,當然要喊價販售了。

6. 藝術家更要是企業家

要提到把藝術變成商品的代表人物,就不得不提提安迪・沃荷和他的追隨者傑夫・昆斯。「把藝術視為資本主義文化中一項不可避免的商品;他把藝術過程工業化⋯⋯」作者提到,由於現今發現藝術或是創意思考成了「具有價值、能夠賺取利潤的東西」,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生存,藝術家也成了企業家,而「藝術組織關注的焦點逐漸從藝術家轉移到消費者的需求。文化經驗成了娛樂商品,它們的展出完全取決於是否能夠賺錢。」(整理自pp.165-167)
唸這段時,不禁想起有一部紀錄片“Exit Through the Gift Shop”,這部紀錄片是在講街頭藝術,主角Thierry Guetta(洗腦先生) 擅用大眾對街頭藝術的好奇與當時大神 Banksy帶起的風潮,學習街頭藝術、成功營銷街頭藝術並為自己大賺一筆。在洗腦先生的說法中,指出大眾選擇購買他的藝術品那他的街頭藝術就仍有價值。然而,他雖然透過街頭藝術享受成功,可是他也是追逐熱點者,而不像最初其他街頭藝術者,透過街頭藝術為一些議題或是信念而發生了(對了,在紀錄片一開始有提到街頭藝術家通常傾向匿名,只有圈子內才會知道彼此,因為許多具有反抗意味,他們需要保護自己。如大神 Banksy就是從不露面,就連作畫時也不露面。)
藝術和文化,因為同樣也落入經濟故事中而改變了初衷,甚至在不知覺中,變成符合大眾口味,這也是個令人唏噓的部分吧。
**
很推薦這本書看原著,書中知識含量超高。
雖然寫了這麼多,但真的也只是簡介而已。
然後算是第一次寫公開書摘,不足之處還請多指教[深深一鞠躬]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雖然現實使人臉貓,可是逃進書裡臉不凹。 是以建一個專題,存放與書、與文字共舞的記憶:3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第一次寫公開書評,想了很久終於動筆了。 其實臉貓向來偏好也推薦讀文本本身,畢竟每個人讀書對於書中內容會有不同理解和感悟,尤其自己深深受到書中觀點吸引,更會希望大家能一起閱讀看看。因此,在百般猶豫後,最後我決定將這本書以一種非常緩慢式的分享,這書本分享將會以三個大主題進行:本書討論議題&金句摘錄..
第一次寫公開書評,想了很久終於動筆了。 其實臉貓向來偏好也推薦讀文本本身,畢竟每個人讀書對於書中內容會有不同理解和感悟,尤其自己深深受到書中觀點吸引,更會希望大家能一起閱讀看看。因此,在百般猶豫後,最後我決定將這本書以一種非常緩慢式的分享,這書本分享將會以三個大主題進行:本書討論議題&金句摘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你有使用洗臉刷的習慣嗎?最近在挑選洗臉刷的時候,整個被NAF忍者貓洗卸喵喵刷的3D肉球貓掌造型萌到,立刻就讓我加入購物車結帳去。 NAF的忍者貓洗卸喵喵刷擁有超親膚不刺激的竹碳軟毛設計,還有可按摩的矽膠刷頭,無論是卸妝還是洗臉,都可以幫助產生綿密的泡沫,深層清潔。
Thumbnail
這是我在英文網站Tangled留言抒感所説的話。每當我看電視,兩隻貓都知道我會很專心,就不再像往常那樣,立即凑過來,偎在我身邊;而是各自選個位置,深情款款地望著我。
Thumbnail
鍾承翰印象最深刻的,是我二十歲時很喜歡的《徵婚啟事》(2014),總編輯李海寧(隋棠飾)面臨高富帥熟男和小鮮肉的戀愛兩難,當年身為劇迷的我支持鮮肉派,也就是鍾承翰飾演的單車快遞員何仲文!
Thumbnail
因為最近一堆貓飼料缺貨,擔心主子愛吃的莫比有天也會缺貨,為了以防萬一,趕緊尋覓其他主子也能接受的貓飼料品牌。看了很多網友的推薦,終於讓我找到我家主子願意賞臉的乾乾 —【Pro Plan 冠能】挑嘴成貓鮭魚潤毛貓飼料,文中也會和大家分享為什麼我選這款貓飼料的原因。
Thumbnail
1985年有一部電影,名為‘’狗臉的歲月‘’(La vie de chien),法文的意思是:"狗的一生",意謂經歷過艱困的歲月。這部電影主要情節是叙述12歲男孩英格瑪和常常惡作劇欺負他的哥哥,一同寄居親友家的故事。艱難困頓之中,有不少令人哭笑不得的情境,看後印象十分深刻。
Thumbnail
本文探討每個人看待世界的侷限性,尤其是如何通過編織故事來填補未知的空白。我們的解釋受限於心理模式,常常忽視真實的複雜性,特別是在金融市場中。通過心理學角度分析,本文強調信心過剩和錯誤決策之間的關聯,並試圖揭示人類如何在不確定的世界中尋求安慰。這樣的侷限性無形中促進了金融泡沫的形成。
Thumbnail
財富的真正涵義 我們或許非常熱愛一份工作,但如果這份工作是別人安排給你的,或者你無法自由決定工作時間,那麼你可能會產生心理學家所稱的「對抗心理」。 人類天生渴望掌控自己的生活,因此,即使是你熱愛的工作,一旦變成了被迫進行的任務,你也會感到抗拒。 財富的價值在於提供選擇的自由。 當你不再希望受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瞭如何追求自由,不讓公司體制毀掉年輕人。書中談到了人生商業模式、無槓桿與有槓桿賣時間、時薪思維、以終為始等議題。作者張輝著重於引導讀者重新連結自己與世界,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最終的自由是什麼以及如何尋找這個自由都是書中探討的重點。
Thumbnail
只靠工作獲得情緒滋養並不是長久之道,當裁員失業、退休離開職場後,還是得面對人與人之間還是需要有一定程度的依附關係的事實。 雖然工作帶來機會,有可能滿足我們的情感需求,但工作關係主要是交易關係,親密關係則遠遠更為深入,更能包容我們的脆弱,不能全部仰賴工作。
異化理論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分析。在當今快速變遷的工作環境下,許多員工感受到與工作之間的疏離感和無力感,引起了異化現象。本文從性討論了馬克思異化理論,以及提出了從異化理論到現代工作的啟示,旨在改善工作環境和提升員工的滿足感。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你有使用洗臉刷的習慣嗎?最近在挑選洗臉刷的時候,整個被NAF忍者貓洗卸喵喵刷的3D肉球貓掌造型萌到,立刻就讓我加入購物車結帳去。 NAF的忍者貓洗卸喵喵刷擁有超親膚不刺激的竹碳軟毛設計,還有可按摩的矽膠刷頭,無論是卸妝還是洗臉,都可以幫助產生綿密的泡沫,深層清潔。
Thumbnail
這是我在英文網站Tangled留言抒感所説的話。每當我看電視,兩隻貓都知道我會很專心,就不再像往常那樣,立即凑過來,偎在我身邊;而是各自選個位置,深情款款地望著我。
Thumbnail
鍾承翰印象最深刻的,是我二十歲時很喜歡的《徵婚啟事》(2014),總編輯李海寧(隋棠飾)面臨高富帥熟男和小鮮肉的戀愛兩難,當年身為劇迷的我支持鮮肉派,也就是鍾承翰飾演的單車快遞員何仲文!
Thumbnail
因為最近一堆貓飼料缺貨,擔心主子愛吃的莫比有天也會缺貨,為了以防萬一,趕緊尋覓其他主子也能接受的貓飼料品牌。看了很多網友的推薦,終於讓我找到我家主子願意賞臉的乾乾 —【Pro Plan 冠能】挑嘴成貓鮭魚潤毛貓飼料,文中也會和大家分享為什麼我選這款貓飼料的原因。
Thumbnail
1985年有一部電影,名為‘’狗臉的歲月‘’(La vie de chien),法文的意思是:"狗的一生",意謂經歷過艱困的歲月。這部電影主要情節是叙述12歲男孩英格瑪和常常惡作劇欺負他的哥哥,一同寄居親友家的故事。艱難困頓之中,有不少令人哭笑不得的情境,看後印象十分深刻。
Thumbnail
本文探討每個人看待世界的侷限性,尤其是如何通過編織故事來填補未知的空白。我們的解釋受限於心理模式,常常忽視真實的複雜性,特別是在金融市場中。通過心理學角度分析,本文強調信心過剩和錯誤決策之間的關聯,並試圖揭示人類如何在不確定的世界中尋求安慰。這樣的侷限性無形中促進了金融泡沫的形成。
Thumbnail
財富的真正涵義 我們或許非常熱愛一份工作,但如果這份工作是別人安排給你的,或者你無法自由決定工作時間,那麼你可能會產生心理學家所稱的「對抗心理」。 人類天生渴望掌控自己的生活,因此,即使是你熱愛的工作,一旦變成了被迫進行的任務,你也會感到抗拒。 財富的價值在於提供選擇的自由。 當你不再希望受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瞭如何追求自由,不讓公司體制毀掉年輕人。書中談到了人生商業模式、無槓桿與有槓桿賣時間、時薪思維、以終為始等議題。作者張輝著重於引導讀者重新連結自己與世界,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最終的自由是什麼以及如何尋找這個自由都是書中探討的重點。
Thumbnail
只靠工作獲得情緒滋養並不是長久之道,當裁員失業、退休離開職場後,還是得面對人與人之間還是需要有一定程度的依附關係的事實。 雖然工作帶來機會,有可能滿足我們的情感需求,但工作關係主要是交易關係,親密關係則遠遠更為深入,更能包容我們的脆弱,不能全部仰賴工作。
異化理論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分析。在當今快速變遷的工作環境下,許多員工感受到與工作之間的疏離感和無力感,引起了異化現象。本文從性討論了馬克思異化理論,以及提出了從異化理論到現代工作的啟示,旨在改善工作環境和提升員工的滿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