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活過這次就好,下輩子別再當張醒亞。
經歷八年抗戰,國共內戰,國民黨退守來台,情感所帶來的波折仍為停歇,甚至直接反映在肉體的折磨。身處在時局極度動蕩不安的大時代底下,張醒亞的故事刻劃出情愛間的守諾有多麼難以遵守,可能受外力也可能內在私利左右,一段感情的維持得付出多大代價?《藍與黑》成為張醒亞刻苦銘心之愛的表演舞台。
主角張醒亞自幼喪父喪母,受姑姑一家收養,因表哥與高家小姐訂婚,輾轉認識高家收養的另一名與他同樣無依託的唐琪。故事一路以來,周旋在兩人的分和,乃至張大學期間認識的富家千金鄭美莊,這兩名女人身上。
對於《藍與黑》的想像建立在受到戰事渲染,因而營造出苦戀氛圍的基礎之上,以第一人稱敘述,使我在觀賞整部作品的過程中,特別聚焦在主角的心境轉變。我對張醒亞的印象從最初的不算特別好,到後來漸漸轉為可憐。
年幼的張醒亞頭一次受到遭高家欺侮的唐琪邀約逃離故所時,他因為害怕失去依靠,自認無法承擔任何責任,不過是一介年輕、毫無能力的年輕心靈,不敢妄然接受愛人的私奔。張的婉拒受到唐琪怨懟,良心過意不去的自我苛責,衍伸出的自我辯護試圖舒緩罪惡感導致的自我譴責,這番心境闡述使得張在我心中樹立了懦弱卻近似於我的共鳴感。我敬佩唐琪的果決,忠貞,不過卻又為唐琪無私的愛感到不值,在討論人格分析上,我並不希望唐琪這種人活得太苦,是因為我能夠理解張的愛比起唐琪,更為內斂、膽怯,唐琪坦承面對自我,愛就得用力地愛,如歌德的「我愛你,與你無關」。兩人面對愛情的態度不一致無法,本身就無法就此定論高下優劣。隨著戰事緊湊,身處不同環境藉由時光流逝帶走幼稚徬徨與替補上的成熟,兩人在面對愛人的態度都有了另一個層級的詮釋。
分手後加入的鄭美莊完全展現何謂「嬌蠻」,但這不表示鄭美莊只能淪為不值一談的配角。鄭美莊與唐琪在情感上都是主動方,她們展現愛的方式都不似張醒亞那樣冷漠,而這在某種程度上倒也如實刻劃男女在面對戀愛時的態度有所差別(我無意以「標籤式」闡論本段,而是相信粗略的概念表述有助於讀者理解我想表達的本意)。書中提到一段「對男性來說談感情是人生的一部分,對女性來說卻是一輩子的事」,便立判兩方在愛情市場採取策略迥異。然而,只是這樣的描述並不足夠,甚至不足以再深入討論、拆解,直至張醒亞因飛機失事必須截肢,得面臨身體殘缺的未來,才終於展現他堅強的刻板男性印象底下,滿溢出脆弱不堪,執著於愛人施捨他愛,轉為乞求方的卑微樣貌。這時候的張醒亞跟唐琪早已過去式許久,論及婚嫁的鄭美莊卻因為拋棄投共父親隻身與愛人奔向台灣,在此處生活無法如往期優渥而感到心浮氣躁,兩人嫌隙愈發愈明顯,面臨五體將不滿足的將來,張醒亞已經無法再計較鄭美莊的無理取鬧,只希望鄭可以與他廝守一輩子,寬容之偉大甚至可以對鄭疑似與男人偷情選擇無視。這時張醒亞的愛已經不是用「談」,而是用「求」的了。
書是以愛作為骨幹,仍是以批判政權包裝的愛情小說。不免俗地在角色抉擇中,會被拿來移植大肆評論府方諸多敗壞的道德罪過。作為認識一段歷史,《藍與黑》聚焦在反攻大陸的中國人視角,徹徹底底將台灣形容成一個「好山好水好美麗的寶島」,能從另一個非台人的角度認識歷史,對我而言是很新鮮的,那就很像能夠逐漸同理想要返家卻只能在鐵幕外期盼的心情有多麼著急。
有意思的是,我對《藍與黑》的喜歡程度原比還沒讀之前還要喜歡,它雖然徹頭徹尾被死去活來的愛給貫穿,張醒亞的心態歷程,苦難中散發的人性良善,難以以一句話概括的愛恨情仇,都讓我對《藍與黑》留下深刻嶄新的好印象,也很是慶幸,我不是張醒亞,沒有這個「榮幸」認識我的唐琪,不需要承擔這份無福消受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