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對「沒什麼事,我就先死了」的反思
付費限定方格精選

對「沒什麼事,我就先死了」的反思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有位七十二歲的羅奶奶,單獨一個人住在湖北的老家。她唯一的兒子在廣州工作,也在那裡買了房,但因離家太遠,一年也就回來一兩次。兒子上次回來是在農曆的十二月廿九日,過完年,正月初二就離開了,在家裡待的日子還不到三天。

 在兒子離開後的一個月裡,羅奶奶生病了。她一個人撐著,過沒多久,就死了。母親去世的消息,兒子在三天後才接到通知。

 兒子請假回老家料理羅奶奶的後事。在整理母親遺物時,他發現母親的一本日記本。在退休前,羅奶奶是位老師,一直有寫日記的習慣。但退休後,孤孤單單的一個人,可以寫的東西越來越少,翻開過去一年的日記本,寫得最多的只有四個字:「今日無事。」

 在最後一天,她以艱難的筆劃,在日記本裡寫了幾個字:「沒什麼事,我就先死了。」

 這是我在微信一篇談大陸孤單老人死亡問題的文章時,讀到的一個案例。雖然過於簡略,還是讓我興起太多感觸。

 「人生自古誰無死」?但要如何面對、處理自己的死亡,卻也是每個人都無法逃避的人生最後的功課。羅奶奶的「沒什麼事,我就先死了。」乍聽之下,似乎是塵事已了,無所眷戀,死得安祥自在、沒有遺憾;但在知道那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今日無事」後的結局,那就會讓人對她長年的孤單寂寞發出無聲的喟嘆。

 文章只說「在兒子離開後的一個月裡,羅奶奶生病了。」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101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紅塵阡陌:王溢嘉的人生筆記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王溢嘉的沙龍
935會員
478內容數
分享個人生命中有趣、有意義的各種閱歷及所思所感,讓讀者在心靈的饗宴中,開闊自己的人生視野、豐富自己的精神樣貌,做個感性與理性齊備,兼顧理想與現實的現代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王溢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又來到了校園內的新生大樓和學生活動中心,當年我在這兩個地方所醞釀出來或所懷抱的心情才是我最珍惜、也最想繼續擁有或重新喚回的。當我真的照這樣做後,又想起了一些被遺忘在這裡的往事。想起來的越多,感覺就越多,一顆心也開始像年輕時候般跳動起來。
「每件贗品裡都藏有真實的一面」,這是一個資深的藝術品拍賣師的人生感悟。但當他愛上一個也說愛他甚深的女子時,他要如何辨別那女子對他的愛是真跡還是贗品?是虛假裡含有一點真實或是很多真實?電影《寂寞拍賣師》為觀眾提出了這樣一個揪心的問題,值得大家深思。
嚴格說來,我這位朋友的兒子並不是要「拯救靈魂」或「做自己」,而是想「逃避自己」。人生有很多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都各有其目標,也各有「做自己」的方式。「拯救靈魂」雖然重要,但顯然不是大一新生最重要的目標,而很可能只是他逃避「考試和工作」的藉口。
我們在鄰近的桌邊坐下來,點了炸魚、薯條和DNA啤酒,邊吃邊談論劍橋的物價還有克利克。我向女兒提起克利克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得到諾貝爾獎多年後,有一次接受採訪提到的「研究生症候群」:一個人在剛踏進科學研究的殿堂時,就會被人洗腦,科學發現是如何困難等等;所以,研究生幾乎不敢相信自己能有什麼科學發現。
詐騙者在說謊,被詐騙者也在說謊;壞人在說謊,好人也在說謊;存心為惡者在說謊,勸人為善者也在說謊。我們就置身於這樣一個自我欺騙與相互欺騙的世界裡,也許世界因此而顯得較美好、也較為理想;但它們最後的結果是:讓大家對「真」與「假」不再有「是非」之心,也不再認為它們有什麼價值或重要性。
尼布爾的「寧靜之道」是積極的、活潑的,不僅跟中國傳統觀點有互通之處,也是諸葛亮所說「寧靜以致遠」所需要的「寧靜」。當生命之船在朝遠方的目標航行時,我們需要的是心中能有一支定海神針、一個壓艙物,讓我們在驚濤駭浪中不受干擾地朝目標安穩前進。
我又來到了校園內的新生大樓和學生活動中心,當年我在這兩個地方所醞釀出來或所懷抱的心情才是我最珍惜、也最想繼續擁有或重新喚回的。當我真的照這樣做後,又想起了一些被遺忘在這裡的往事。想起來的越多,感覺就越多,一顆心也開始像年輕時候般跳動起來。
「每件贗品裡都藏有真實的一面」,這是一個資深的藝術品拍賣師的人生感悟。但當他愛上一個也說愛他甚深的女子時,他要如何辨別那女子對他的愛是真跡還是贗品?是虛假裡含有一點真實或是很多真實?電影《寂寞拍賣師》為觀眾提出了這樣一個揪心的問題,值得大家深思。
嚴格說來,我這位朋友的兒子並不是要「拯救靈魂」或「做自己」,而是想「逃避自己」。人生有很多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都各有其目標,也各有「做自己」的方式。「拯救靈魂」雖然重要,但顯然不是大一新生最重要的目標,而很可能只是他逃避「考試和工作」的藉口。
我們在鄰近的桌邊坐下來,點了炸魚、薯條和DNA啤酒,邊吃邊談論劍橋的物價還有克利克。我向女兒提起克利克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得到諾貝爾獎多年後,有一次接受採訪提到的「研究生症候群」:一個人在剛踏進科學研究的殿堂時,就會被人洗腦,科學發現是如何困難等等;所以,研究生幾乎不敢相信自己能有什麼科學發現。
詐騙者在說謊,被詐騙者也在說謊;壞人在說謊,好人也在說謊;存心為惡者在說謊,勸人為善者也在說謊。我們就置身於這樣一個自我欺騙與相互欺騙的世界裡,也許世界因此而顯得較美好、也較為理想;但它們最後的結果是:讓大家對「真」與「假」不再有「是非」之心,也不再認為它們有什麼價值或重要性。
尼布爾的「寧靜之道」是積極的、活潑的,不僅跟中國傳統觀點有互通之處,也是諸葛亮所說「寧靜以致遠」所需要的「寧靜」。當生命之船在朝遠方的目標航行時,我們需要的是心中能有一支定海神針、一個壓艙物,讓我們在驚濤駭浪中不受干擾地朝目標安穩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