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觀察題】操場到底操什麽?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從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柏林的防疫措施幾乎沒有放寬過,雖然可以出門,但健身房、游泳池、體育館這類人潮容易聚集又不便戴口罩的地方都不開放了,突然就很想念以前在台灣傍晚去小學操場跑步的日子,德國的中小學除了球場之外,頂多有幾道百米跑道,橢圓形操場都要大型體育館才會有,得花錢的呢!
説來奇怪,爲甚麽台灣幾乎每個學校都有操場呢?而且明明本質就是運動場,“操場”這個名詞又是哪來的呢?
其實“操場”本來指的是“用以進行步操、閱兵、集會的場地”[1] 只是一般在學校裏就用運動場、田徑場來當作操場,所以雖然小時候學英文都會說學校的操場叫 playground,但其實 playground 更多指的是那種有沙坑、滑梯鞦韆的游樂場,真正用來步操(foot drill)的操場英文應該叫 drill ground 才對。
操場的“引進”跟台灣日據時期軍人總督的統治脫不了關係。從“皇民化運動”開始推動以後,教育作爲“戰時體制”的一環,免不了要改造一下,好給台灣人民進行意識形態的清洗。從此操場成爲學校的日常景色,當然還包括了司令台(長官發號施令的講臺)、升旗儀式,跟學生們“聞之色變”的朝會。[2]
那時學生每早到校後,要先向日本天皇的肖像行禮,朝會裏要升日本國旗、唱日本國歌,還要朝著皇大神宮的方向遙拜,每個月還會固定幾天全校一起參拜神社,讓孩童從小就把天皇神格化、權威化,並時時提醒人們必須對日本天授皇權效忠,當然,最好的表現形式就是為戰爭犧牲奉獻。[2]
1945年台灣回歸中國,1949年國民政府撤退來台,一直到1980年代這段期間,《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加諸戒嚴,看似文官體制的台灣,實則被形塑為另一個軍國,學生朝會的概念從日本傳到中國,再跟著國民黨以“黨化教育”的形式繼續扎根在台灣——或者換句話説,極權教育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都是爲了把人訓練得刻苦耐勞又服從權威。
記得小學時每回朝會、體育課都要列隊、聽幹部的口令(向左~~~轉!齊步~~~走!)以前只覺得煩,從沒想過這些形式的意義。高中時,學校本身以樂儀旗隊著名,每每升旗都有樂隊繞著操場奏樂,三個侍旗手並排撐著國旗、市旗、校旗走隊形,最讓我匪夷所思的是儀隊隊長甩刀和大隊值星喊口令的環節,説真的過了三年我還是不懂爲什麽要甩刀,也聽不懂那口令在喊什麽,只是每次都佩服那刀有夠軟Q,還有值星竟然可以不靠麥克風就喊出全校人都聽得到的音量。
説起來,日本軍國教育還留下了一個制度,就是學生間的階級制度。説簡單點就是學長(姐)學弟(妹)制,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許曹德就曾在回憶錄裏提到,日據時期學校裏低年級必須服從高年級,見到學長姐必須敬禮,否則就可能挨打。[3] 聽起來很荒唐,但在我讀高中時,班級的直屬制還有社團裏的學長(姐)學弟(妹)制其實也雷同,都讓我覺得很不可理喻。
那時短暫參加過舞社,有時社課在台北車站或中正紀念堂,都會被社團學長姐告誡,只要碰到穿制服在練舞的學生,就算是不認識的、別的學校的,也要停下來打招呼,不得不説,那時走在中正紀念堂,都有種武林宗派齊聚在這的錯覺,不然這種師徒、師兄弟的氛圍,真的不曉得怎麽飄出來的。每次回想起來,都覺得現在我這麽不服管教、厭惡傳統,根本就是那時被壓抑的結果(笑)
這幾年偶爾會有政客或公衆人物呼籲要廢除朝會、司令台改名,有人覺得非除掉這種遺毒不可,也有人覺得傳統必須存在才能維持紀律,我倒覺得沒有標準答案,這世界沒有絕對的中立,也沒有絕對的純粹,但不可否認的是,現在教育的目的已經不再是清朝時期爲了考科舉、日據時期爲了備戰這種原因了,讓孩子們去想“要”或“不要”,恐怕不如去想“這爲什麽存在”、“選擇背後的意義是什麽”來得重要吧!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1會員
36內容數
日常充實自己的筆記,包括外語學習(英語、德語。。。)、外文參考書概念翻譯、留學生活知識等等。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Ragu拉古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最近台灣疫情升溫,爆發群衆感染的獅子會引起了大家的關注。記得小時候時不時會看到扶輪社、獅子會贈送東西給學校或設立獎學金,但從來沒瞭解過他們到底是什麽機構,還一度以爲扶輪社應該只是跟肢體障礙有關的公益團體、獅子會是跟動保相關的教育機構呢!(笑)長大後在一些重要的新聞中看到這些機構的名稱,才發現裏面好像
記得前幾年,曾看過中國網友嗆台灣網友說台灣很落後,不像中國出門做什麽事都只需要帶手機,不需要帶現金出門。我那時第一個反應是,手機支付就代表先進嗎? 以前住在台灣的時候我還是學生,只有一個郵局帳戶,平時領現金、ATM轉帳都很方便,網購的時候大可以選用貨到現金付款,生活單純又沒有固定收入,一個帳戶一張卡
最近台灣疫情升溫,爆發群衆感染的獅子會引起了大家的關注。記得小時候時不時會看到扶輪社、獅子會贈送東西給學校或設立獎學金,但從來沒瞭解過他們到底是什麽機構,還一度以爲扶輪社應該只是跟肢體障礙有關的公益團體、獅子會是跟動保相關的教育機構呢!(笑)長大後在一些重要的新聞中看到這些機構的名稱,才發現裏面好像
記得前幾年,曾看過中國網友嗆台灣網友說台灣很落後,不像中國出門做什麽事都只需要帶手機,不需要帶現金出門。我那時第一個反應是,手機支付就代表先進嗎? 以前住在台灣的時候我還是學生,只有一個郵局帳戶,平時領現金、ATM轉帳都很方便,網購的時候大可以選用貨到現金付款,生活單純又沒有固定收入,一個帳戶一張卡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除了我還在上班之外,家人基本上都是宅在家(我家自行開伙),因為三級管制,我認為民生飲食消費的需求會開始降低。 照道理,大家宅在家,如果三餐在家DIY,對於果菜的需求應該增加,價格應該上揚才對,不是嗎?但事實上我認為不盡然是如此......
Thumbnail
Netflix上有部《智能社會:進退兩難》的記錄片,內容講述近年社交平台為社會帶來的影響,你看過了嗎? 當看到許多人以震驚來形容,建議大家都應該去看這部影片時,我也忍不住好奇找來看了,不知道是否基於已經有預期的因素,我並沒有同樣深感震撼,只覺得原來科技與我認知的稍微不同罷了。
Thumbnail
去年對岸一部現象級網劇《陳情令》,改編自網路BL小說 《魔道祖師》,選角太神(帥哥太多),雖然已經被改編成社會主義兄弟情,好多同事都不可自拔。 我也看了原版小說之後徹底中毒,也因為這部小說,讓我觀察到對岸創作市場不可思議的一面
Thumbnail
漫步在新竹舊城區,往往可以見到許多傳統的老店舖,除了各有特色的建築物本身,也常可見許多令人驚喜的招牌設計。早期看板招牌全賴師傅一個字、一個字手工繪製,相當考驗繪圖功力。後來發展出來的壓克力立體字,以及突起的立體字格設計也別具特色;而路邊相當常見的卡點西德招牌則是80 年代隨著電腦切割技術發展出來的。
Thumbnail
「2019年剛過去了,如果對2019年的你下一個關鍵字,那個字會是什麼?」不知為何,腦袋突然浮現了這個問題,也持續思索著問題中的答案。如我要我定義2019的自己,我想那個字對我來說就是「轉」吧! 去年,自己在人生中做了許多的調整與轉變,2019年上半年,我是一位仍在職場疲於奔命的上班族,因為工作上
Thumbnail
前陣子,意外在書店發現這本研究女性內褲的書,若只是如此,我可能不會多有興趣。但這本書作者卻是女性,並且以女性的角度撰寫,那就很有意思,所以當下就買一本來讀了。 本書嘗試從歷史、文化、心理等各個角度分析--女性內褲。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除了我還在上班之外,家人基本上都是宅在家(我家自行開伙),因為三級管制,我認為民生飲食消費的需求會開始降低。 照道理,大家宅在家,如果三餐在家DIY,對於果菜的需求應該增加,價格應該上揚才對,不是嗎?但事實上我認為不盡然是如此......
Thumbnail
Netflix上有部《智能社會:進退兩難》的記錄片,內容講述近年社交平台為社會帶來的影響,你看過了嗎? 當看到許多人以震驚來形容,建議大家都應該去看這部影片時,我也忍不住好奇找來看了,不知道是否基於已經有預期的因素,我並沒有同樣深感震撼,只覺得原來科技與我認知的稍微不同罷了。
Thumbnail
去年對岸一部現象級網劇《陳情令》,改編自網路BL小說 《魔道祖師》,選角太神(帥哥太多),雖然已經被改編成社會主義兄弟情,好多同事都不可自拔。 我也看了原版小說之後徹底中毒,也因為這部小說,讓我觀察到對岸創作市場不可思議的一面
Thumbnail
漫步在新竹舊城區,往往可以見到許多傳統的老店舖,除了各有特色的建築物本身,也常可見許多令人驚喜的招牌設計。早期看板招牌全賴師傅一個字、一個字手工繪製,相當考驗繪圖功力。後來發展出來的壓克力立體字,以及突起的立體字格設計也別具特色;而路邊相當常見的卡點西德招牌則是80 年代隨著電腦切割技術發展出來的。
Thumbnail
「2019年剛過去了,如果對2019年的你下一個關鍵字,那個字會是什麼?」不知為何,腦袋突然浮現了這個問題,也持續思索著問題中的答案。如我要我定義2019的自己,我想那個字對我來說就是「轉」吧! 去年,自己在人生中做了許多的調整與轉變,2019年上半年,我是一位仍在職場疲於奔命的上班族,因為工作上
Thumbnail
前陣子,意外在書店發現這本研究女性內褲的書,若只是如此,我可能不會多有興趣。但這本書作者卻是女性,並且以女性的角度撰寫,那就很有意思,所以當下就買一本來讀了。 本書嘗試從歷史、文化、心理等各個角度分析--女性內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