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要求...請讓我證明這些作品是真的」看紀錄片《瞞天過海》紐約史上最大贗品案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raw-image
「我只要求...請讓我證明這些作品是真的」

紐約著名百年藝廊M.Knoedler & Co的前台柱藝術販子Ann Freedman在鏡頭前所表現的沈穩、緩慢、無辜甚至是對藝術市場的天真熱情,讓我幾乎相信了,這一路上她都是被來自墨西哥的神秘女人Glafira Rosales給騙了。這個女人不止毀掉了她經營幾十年的職業生涯與客戶、友人之間的信任,也毀掉了她信任藝術信望愛真善美的熱情。

Ann在Knoedler畫廊工作三十載,擅長銷售藝術品與經營收藏家之間的關係,認識的朋友不是藝術史教授、出版商,就是朋友介紹的蘇富比主席。有天默默無聞的Glafira Rosales帶著畫來到藝廊說要賣,那批好貨正巧是Knoedler在百年經營裡錯過的五十年代抽象表現主義Jackson Pollock、Mark Rothko等人的作品,這是什麼天上掉下來的禮物?VANITY FAIR《浮華世界》的編輯Michael Shnayerson在紀錄片中用諷刺形容這起詐欺事件。因為這間著名的藝廊百年來緊跟潮流,即使是在兩次戰後都屹立不搖,但偏偏這五十年代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的作品是他們錯過掌握市場的時期,也是這間百年老店後來到頭栽的原因。

raw-image

這些未曾出現在藝術家目錄的作品讓Ann興奮不已,像是發現新大陸般,著手問起畫作來源、藏家是誰,並邀請藝術史學者、專家來鑑定畫作真偽,這些學者、專家其中包括紐約市立大學的藝術史教授Jack Flam。Jack Flam教授寫過多本書籍,同時也曾任藝術家Robert Motherwell(現改名為Dedalus Foundation)基金會的總監。紀錄片中Jack Flam教授一臉冤望,不曉得自己為什麼會在Rothko畫作鑑定真偽的背書名單上,因為他跟Rothko的作品一點也不熟啊。與Ann為多年好友的他,直到出現了Robert Motherwell的另一幅假畫,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並告上FBI。但其實,片中Flam教授也自白曾誤認過另一幅Glafira Rosales賣出的Robert Motherwell的偽畫為真。

raw-image

這場詐欺案到最後成滾成了一場價值八千多萬美元的藝術騙局,從銀行家到蘇富比主席,前後十個起訴案,直到Glafira Rosales認罪,天真的Ann才相信自己也是被騙的一環。

但這些偽畫到底是誰畫的呢?紀錄片說這些偽畫來自一位中國移居美國後,在藝術圈發展不得志的數學教授兼畫家。這位畫家當然在藝術詐欺案爆發後的第一時間跑回中國,而此紀錄片團隊也循線找到上海,但最終還是沒能看到神秘畫家錢培琛本人,也有人戲稱,那些買到假畫的人真的是錢賠深。

故事演變至此,紀錄片成了那些專家、學者、賣畫人、藏家的推諉,個個委屈自己的信任不值錢和惱羞成怒。賣畫人請來專家鑑定,編寫藝術家型錄,然後知名藝術書商出版相關畫冊.甚至在國家級的博物館公開展示。而專家的背書除了讓買者安心,也同時讓買家覺得自己撿到寶。譬如紀錄片中Rothko的偽作藝廊用75萬美金買來,5.5百萬美金賣出,儘管就此翻手好幾倍,但這金額實際比市場上預估同藝術家的作品價格低上許多,相當然爾是個賺錢的好生意。

紀錄片交叉表現了上流社會與藝術市場的機制如何倚賴社會資本、象徵資本、文化資本與科學的物質檢驗交換運作,以及,那些存在於評論裡高高在上的原真,在各自推託中全都被壓縮為畫作本身作為物質對象上可為零,也可為幾百萬美金的數字。同時,也反問觀眾,你曾經質疑過在各大博物館看過的畫作是贗品嗎?

片中著墨不少的是畫作真偽辨識的階段與過程,而其來源是關鍵:首先需要知道的,當然是這幅畫從哪裡來。辨識畫作最初步的方法是它的來源,來源的簡單定義就是畫作所有權的變化史。理想上你可以從現有的藏家向上追溯到畫家的畫室。或者,賣畫人至少得有一些文件秀出這幅作品什麼時候產生的、被誰收藏過。而在這宗詐欺案的一開始,Glafira Rosales就無法清楚交代畫作的來源,甚至兩度改編故事。不過其實即使她交代了,這些資料也還是能輕易偽造。

除了知道畫作來源與原本藏家之外,另外一個重要的支持文件就是紀錄了,譬如藝術家在工作室作畫的照片,像Pollock就是一位被詳細紀錄的畫家,所以比較容易從這些支持文件中找到作品存在的紀錄,或是這些紀錄得以用來比較同期作品以辨真偽。譬如紀錄片中藏家把買來的Pollock畫作拿去檢驗,除了發現有新的顏料在舊的畫布上,畫布纖維折舊的程度也和同期畫作不一樣。

而能做到這步,倚賴的就是科學檢驗物質。國際藝術研究基金會(IFAR)作為一個檢驗藝術品歸屬與真實性的機構,就在紀錄片中被賦予重任。一路從學術性研究,包括釐清畫作來源到召集專家一起看作品,讓專家鑑定畫作風格是否一致,最後走到分析材料屬性的研究。一幅仿舊的畫除了技法、畫布、顏料的使用都得回到該畫家所屬年代的材料以外,也得將畫作折舊的結果計算進去。紀錄片中就說明了那位中國畫家錢培深如何模仿技法,而他的老闆就負責提供對應的畫布、畫框與畫具。

這樣一部牽涉「藝術法」、「藝術鑑定」的紀錄片,充滿各專業人士的交鋒,買不起畫看看那些人的交鋒也是過癮。看完該片之後突然覺得這樣一宗藝術犯罪,把那些講到欣賞藝術品時因抽象而讓人退步的美與崇高,變成了看得見的健忘推諉與斤斤計較,好像和藹可親了一點。

你相信Ann真的從頭到尾都不知情嗎?我是不相信啦。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阿焦的沙龍
3會員
1內容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人們之所以對安娜的故事感到猝不及防,在於沒人相信她是一場犯罪。無論是當時身受其害的紐約上流社會、深深著迷的報導記者、抑或是觀看影集的觀眾,都對安娜身上的多重形象衝突裡無以自適。我在觀賞時也反覆出現認知上的不協調感。花了時間梳理後,接下來就讓我們以四個安娜刻意善用的標籤,來看看我們如何哄騙自己的眼睛。
Thumbnail
人們之所以對安娜的故事感到猝不及防,在於沒人相信她是一場犯罪。無論是當時身受其害的紐約上流社會、深深著迷的報導記者、抑或是觀看影集的觀眾,都對安娜身上的多重形象衝突裡無以自適。我在觀賞時也反覆出現認知上的不協調感。花了時間梳理後,接下來就讓我們以四個安娜刻意善用的標籤,來看看我們如何哄騙自己的眼睛。
Thumbnail
一個關於金錢、權力、友誼和背叛的真實故事,你相信你的朋友是個詐欺犯嗎?
Thumbnail
一個關於金錢、權力、友誼和背叛的真實故事,你相信你的朋友是個詐欺犯嗎?
Thumbnail
香港劇集《十八年後的終極告白2.0》(Brutally Young 2.0, 2022)正在熱播中,劇集以畫廊、畫家,以及商業藝術畫作為背景;自然格外令筆者想起已故日本作家松本清張的《天才女畫家》的社會派推理犯罪小說。 那麼寫了以上那麼多,筆者又想說明什麼?那就是,筆者原來什麼也不懂!
Thumbnail
香港劇集《十八年後的終極告白2.0》(Brutally Young 2.0, 2022)正在熱播中,劇集以畫廊、畫家,以及商業藝術畫作為背景;自然格外令筆者想起已故日本作家松本清張的《天才女畫家》的社會派推理犯罪小說。 那麼寫了以上那麼多,筆者又想說明什麼?那就是,筆者原來什麼也不懂!
Thumbnail
在紐約這世界頂端擁有一席之地是多麼虛幻的事,更何況你沒有任何資源、你甚至犯過錯。可如果現實的蹎躓,真能讓我們放下夢想就好了。但沒有,我們仍在灰撲撲的日子裡,掛念著那些金色的東西。
Thumbnail
在紐約這世界頂端擁有一席之地是多麼虛幻的事,更何況你沒有任何資源、你甚至犯過錯。可如果現實的蹎躓,真能讓我們放下夢想就好了。但沒有,我們仍在灰撲撲的日子裡,掛念著那些金色的東西。
Thumbnail
Frida Kahlo被譽為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畫家之一。身負多重身份:共產主義者、雙性戀者、歷劫重生者⋯⋯,得年僅四十七歲,卻把人生活到極致。
Thumbnail
Frida Kahlo被譽為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畫家之一。身負多重身份:共產主義者、雙性戀者、歷劫重生者⋯⋯,得年僅四十七歲,卻把人生活到極致。
Thumbnail
電影《女畫家與偷畫賊》是一部紀錄片,導演在偶然的情況下開始拍攝一位在畫廊展覽中有兩幅巨型圖畫被偷走的女畫家芭芭拉,因為有密錄攝影機的關係很快就抓到偷化的竊賊,芭芭拉出席了審判她問竊賊為何偷走她的畫?偷畫賊說:「因為我覺得它太美了。」這段對話勾起女畫家與偷畫賊之間的連繫。
Thumbnail
電影《女畫家與偷畫賊》是一部紀錄片,導演在偶然的情況下開始拍攝一位在畫廊展覽中有兩幅巨型圖畫被偷走的女畫家芭芭拉,因為有密錄攝影機的關係很快就抓到偷化的竊賊,芭芭拉出席了審判她問竊賊為何偷走她的畫?偷畫賊說:「因為我覺得它太美了。」這段對話勾起女畫家與偷畫賊之間的連繫。
Thumbnail
總是被歌頌為自由象徵的美國,在多百年後是否還不搖於人們心中? 作為現居在紐約的半個「移民」,我看著自由女神像含著一絲苦笑。
Thumbnail
總是被歌頌為自由象徵的美國,在多百年後是否還不搖於人們心中? 作為現居在紐約的半個「移民」,我看著自由女神像含著一絲苦笑。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