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金馬經典影展 — 《真假公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raw-image

一年一度的金馬經典影展,是影迷補足影史經典的絕佳時機。今年主題為「巨星的誕生」,不同於往年聚焦幾位名導的作品,而是選映12位好萊塢黃金時代女星的代表作。性感嫵媚、冷若冰霜、嬌俏可人、溫婉優雅、美艷絕倫…帶大家一睹諸位女星的絕代風采。

身為熱愛好萊塢黃金時代的筆者,儘管多數作品都看過,仍然不會錯過大銀幕膜拜女神的機會。由於居住地因素,只能精挑細選時間能配合的幾部片。本篇分享改編自真實歷史,由英格麗.褒曼(Ingrid Bergman)尤.伯連納(Yul Brynner)主演的1956年電影《真假公主》(Anastasia),歡迎往下繼續閱讀。




《真假公主》(Anastasia, 1956)

raw-image

【劇情簡介】

1918年,革命後失勢、被監禁的沙皇尼古拉二世(Nikolai Alexandrovich Romanov)一家,慘遭布爾什維克黨處決,羅曼諾夫王朝就此覆滅。然而,陸續有謠言傳出,年紀最小的公主[1]安娜斯塔西亞(Anastasia Nikolaevna Romanova)幸運逃出生天,留給擁戴皇室的人民一絲希望。

時光飛逝,來到1928年的巴黎,流亡的蒲寧(Sergei Pavlovich Bounine)將軍與其同夥,偶然發現一名神似公主、喪失記憶的女子安娜(Anna)。蒲寧決定收留這名逃離精神病院的謎樣女子,無所不用其極,教導安娜宮廷知識與禮儀談吐,培訓她成為幾可亂真的「公主」,意圖詐取皇室遺產。

只是,壓根不信公主倖存的蒲寧,卻發現安娜這名仿冒品,不時說出許多只有皇室成員才知曉的秘辛。莫非,眼前的女子真是死裡逃生的公主…?

 

【心得】

raw-image

本片改編自1952年同名戲劇[2],以知名的公主仿冒者 — 安娜.安德森(Anna Anderson)[3]的生平為藍本,融合《賣花女》(Pygmalion)[4]式的架構,讓眾說紛紜的傳聞[5],帶有如幻似真的傳奇色彩。

相較近年影視,《真假公主》技術面沒有太多突出之處,許多段落採取早年的「溶接」(Dissolve)[6]式轉場也非像導演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那般有鮮明的個人風格劇情編排看得出舞台劇的痕跡,更無俐落的剪輯,而是平鋪直敘地說完整個故事。

不過,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作品,自然是越陳越香。《真假公主》靠著紮實的劇本、演技精湛的主演,就能征服現代觀眾的心(筆者觀看的那一場,觀眾迴響熱烈,散場後也聽到鄰座給予好評)。尤其字字珠璣的對白,更是令人拍手叫好。例如安娜斯塔西亞的祖母 — 瑪麗亞.費奧多羅芙娜(Maria Feodorovna)[7]對於太多人自稱是從槍口下脫逃的皇室成員,感到無可奈何,忍不住嘲諷道:


「行刑隊的槍法如此之差,革命居然還能成功,真是神奇!」
The firing squads were such poor shots it's amazing the Revolution succeeded.
尤.伯連納與英格麗.褒曼

尤.伯連納與英格麗.褒曼

三位主演是撐起電影的關鍵。英格麗.褒曼憑此片二度奪得奧斯卡影后,從顛沛流離、身分成謎的庶民,到尊貴不凡的皇室公主,褒曼在截然不同的狀態間切換得宜。時而徬徨脆弱,時而堅毅不屈,情緒轉變細膩且游刃有餘。海倫.希絲(Helen Hayes)演活歷盡滄桑的末代皇族,在看破世事的哀傷下,藏有對親情的渴求。尤.伯連納就如台詞所描述,是純正、口感強勁的伏特加,處處展現軍人的剛硬敏捷。但是,鐵血好漢若墜入情網,百鍊鋼也能化為繞指柔,無論戲裡戲外都迷倒眾多女子的芳心。

有意思的是,演員的私人生活,恰好與角色處境對應。虛與實的邊界模糊,讓劇情的真假公主之謎,添上更多值得玩味之處。銀幕形象聖潔清純的英格麗.褒曼,在聲勢如日中天之際,與義大利導演羅伯托.羅塞里尼(Roberto Rossellini)大談婚外戀,引發輿論強烈唾棄。隨後褒曼毅然拋下好萊塢的事業,遠赴歐洲發展。《真假公主》是褒曼與羅塞里尼分手[8]後,回歸美國影壇的首部作品。不就與片中跌入凡塵、受盡冷眼的「公主」安娜,處境相仿嗎?安娜如願戴上皇冠、尋得自我價值;褒曼則抱得大獎,再次贏回美國觀眾的掌聲,重返榮耀。至於海倫.希絲同樣遭逢過喪女之痛[9],瑪麗亞皇太后失去至親的心境,想必她能深刻體會。

令人動容的祖孫相認

令人動容的祖孫相認

回到電影本身,女主角安娜的原型,即為曾假冒安娜斯塔西亞,引發軒然大波的安娜.安德森,劇情甚至將女主角的其中一個假姓氏,取為安德森,顯然是向原型人物致敬。角色的諸多設定也有向安娜.安德森的生平取材,例如經歷過爆炸[10]、到過柏林、出入精神病院、曾經跳河自盡(但被救起),皆是安德森的真實經歷。

《真假公主》並非安娜.安德森的傳記電影,如同上述,故事為《賣花女》的變體,底層孤女經由教導,蛻變為優雅名媛。安娜真是羅曼諾夫王朝的公主嗎?劇情並未點破,留給觀眾遐想空間。本片的主旨,還是在於舉目無親的安娜,透過「假冒」公主,漸漸尋得自我的身分定位。安娜並非皮革馬利翁的雕像,儘管身不由己,終究不是任人操控的牽線木偶。像個溺水的孩子,抓緊任何一根可能的浮木,藉由「演戲」填補記憶缺失的角落。她不是演出,而是將身心奉獻給角色,徹底變身為飾演的對象。

是真是假,或許不是那麼重要,關鍵在於你要相信什麼,並付出一切代價去爭取。試想,安娜在精神敏感、喪失記憶的狀態下,卻在極短時間內,即能對繁雜的宮廷知識瞭若指掌,擁有無可挑剔的儀態,面對同夥威脅也不願示弱,這難道不是十足的貴族風範嗎?瑪麗亞即便知曉有太多居心叵測之人,想要假冒皇族謀取利益,但安娜是喪親的同類,於是孤寂的老嫗,選擇將身世不明的女子,庇護在皇室羽翼下。也許,成為家人的條件,不是血緣,而是情感和歸屬。

離別前的最後告白

離別前的最後告白

「時代在進步,我們必須隨之前進,否則只會跟隨過去一同腐朽。」
The world moves on, and we must move on with it or be left to moulder with the past.

尾聲,瑪麗亞選擇放「孫女」自由,鼓勵安娜追求所愛。瑪麗亞雖年邁,智慧仍舊不減,即使眷戀往昔,她深切明瞭逝去的無法重現。舊時代的輝煌,不一定適用於新世代。成為公主,錦衣玉食卻凡事受拘束,會比較幸福嗎?反而,看似冷漠勢利的蒲寧將軍,縱使安娜拋開公主光環,對她的情意依然不變。能與情投意合的愛侶過得自由自在,比起和皇室締結體面的姻緣,前者應是更理想的選擇吧!

故事時間線是1928年,歷史上的瑪麗亞皇太后,於同年10月13日與世長辭。《真假公主》將悲劇柔化,讓晚年鬱鬱寡歡的瑪麗亞重拾親情,化解史實的遺憾。並藉著安娜的「重生」與「出走」,既延續對舊王朝的寄托,同時也對新時代展開願景。虛實交錯的趣味,是《真假公主》引人入勝的關鍵。

raw-image

電影開場,在俄羅斯東正教復活節,蒲寧將軍於巴黎街上邂逅安娜,立即選定這名女子作為假冒公主的人選。也暗指本應身亡的安娜斯塔西亞,將如耶穌復活那般,藉由安娜的身分「重生」。事實上,「安娜斯塔西亞」這個源於希臘的名字(Αναστασία),即有「復活」之意。遽聞尼古拉二世根據著名的殉道者「聖安納塔西亞」(Saint Anastasia),為小女兒命名。此名的特殊含義,為後來的倖存傳聞加油添醋不少。

安娜斯塔西亞究竟存活與否,熟悉歷史的觀眾,想必已知道答案。不過,《真假公主》以及後來的衍生作[11],依舊廣受喜愛。藉著後人的想像與巧筆,手無寸鐵的年輕公主,能逃過成為政治犧牲品的命運,在虛構故事中,一次又一次地重生。

歷史已蓋棺定論,美好的精神卻永存。只要後人記得安娜斯塔西亞的倩影,她便永垂不朽。


【本片趣事】

尤.伯連納於奧斯卡典禮獲獎

尤.伯連納於奧斯卡典禮獲獎

☆ 英格麗.褒曼憑《真假公主》,拿下第29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有趣的是,該屆的最佳男主角,是本片與她合演的尤.伯連納,當年以《國王與我》(The King and I)獲獎。(但褒曼並未親自上台領獎,而是由好友卡萊·葛倫代領)

☆《真假公主》少數演員確實與俄羅斯有淵源,包括男主角尤.伯連納。尤.伯連納於1920年生於遠東共和國[12]的海參崴,關於他的身世及血統眾說紛紜。根據資訊,尤.伯連納可能有瑞士、俄羅斯、蒙古[13]血統,另外尤.伯連納生前不斷堅稱母親家族有羅姆人血統。

☆劇情時間線設定為1928年,倘若安娜斯塔西亞存活,應為27歲,瑪麗亞皇太后該年為80歲。然而本片上映時,英格麗.褒曼41歲,海倫.希絲為56歲,兩位皆是「超齡」演出。

☆本片由艾佛瑞.紐曼(Alfred Newman)配樂,他的子女日後也都繼承父職,成為作曲家。1997年,同為福斯出品的動畫《真假公主 — 安娜塔西亞》(Anastasia),負責配樂的大衛.紐曼(David Newman),即為艾佛瑞.紐曼之子。

《Anastasia- Die letzte Zarentochter》劇照

《Anastasia- Die letzte Zarentochter》劇照

☆同年(1956)年,另一部同樣講述安娜.安德森的西德電影《Anastasia- Die letzte Zarentochter》(直譯為「安娜斯塔西亞,末代沙皇的女兒」)上映,比起《真假公主》更接近安娜.安德森的真實事蹟,但知名度不如後者。由於安娜·安德森1984年才逝世,所以《Anastasia- Die letzte Zarentochter》的許多情節,仍與安娜.安德森的生平有出入。

在《真假公主》飾演保羅王子的伊凡.德斯尼(Ivan Desny),同樣也有演出《Anastasia- Die letzte Zarentochter》,飾演御醫[14]之子格萊布.波特金(Gleb Yevgenyevich Botkin)[15]。電影為了避免爭議,將角色名改為Chleb Botkin。

 


[1]歷史上,安娜斯塔西亞的頭銜為великая княжна,英文譯為Grand Duchess,中文常見譯法為「女大公」(金馬的版本譯為「女大公爵」)。《真假公主》對白中,提及安娜斯塔西亞的頭銜時,同樣使用Grand Duchess。

在1888年亞歷山大三世修改繼承法前,「女大公」適用於所有隸屬羅曼諾夫皇室的女性。若要強調是沙皇之女,則會使用已停用的頭銜「沙皇公主」(царевна / tsarevna)稱呼。然而繼承法修改,轉變為沙皇的直系血親才能擁有「大公」(Великий Князь/Grand Duke)「女大公」的頭銜。安娜斯塔西亞為沙皇尼古拉二世之女,自然夠格擁有「女大公」的稱號。

儘管帝俄頭銜比起同時期歐洲皇室更複雜,英語的Princess,對應俄語的княжна,指的是公爵或親王家的小姐,而不是沙皇的女兒。但在中文語境中,將「沙皇公主」、「女大公」簡稱為「公主」,勉強不能算有歧義。因應片名《真假公主》,也為了方便讀者理解,全文統一使用「公主」取代「女大公」。


[2]舞台劇原始版本,為法國劇作家Marcelle Maurette於1950年代初期撰寫,後於歐洲各國巡迴。1952年,劇作家Guy Bolton將原版翻譯、改寫為英語版。1956年的《真假公主》電影版,即是根據1952年英語版舞台劇改編。

安娜.安德森(攝於1922年)

安娜.安德森(攝於1922年)


[3]事後調查,安娜.安德森(1896〜1984)的真實身分,為來自波蘭、名叫弗蘭齊斯卡.尚茨科斯卡(Franziska Schanzkowska)的女子。安娜.安德森為弗蘭齊斯卡眾多化名之一,也是後世最熟知的名字。


[4]這裡指的是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於1913年發表的戲劇,原文劇名為「皮革馬利翁」。皮革馬利翁的故事出自希臘神話,皮革馬利翁將心中理想的女性形象刻成雕像,沒想到竟愛上自己的創作。於是皮革馬利翁請求阿芙蘿黛蒂(Aphrodite)成全,將雕像化為活生生的女子。

蕭伯納以該神話的架構,創作語言學家調教賣花女的故事。此劇大受歡迎,並多次搬上銀幕(包括知名的1938年電影版)。1956年改編為音樂劇《窈窕淑女》(My Fair Lady),《窈窕淑女》於1964年又有了電影版

儘管《窈窕淑女》更廣為人知,但由於《真假公主》於1956年上映,音樂劇《窈窕淑女》同為該年的創作。為了避免內文有時間脈絡上的歧異,因此這邊決定沿用蕭伯納的原劇名。

尼古拉二世全家福(攝於1913年)

尼古拉二世全家福(攝於1913年)

[5]尼古拉二世一家的遺骸,首先被考古學家於1979年發現,但消息被蘇聯政府隱匿。後於1991年、2007年陸續被挖掘出土,經過DNA檢測,證實遺骸身分為沙皇一家與其隨從。而安娜.安德森的DNA經由檢測,確認她的身分為弗蘭齊斯卡.尚茨科斯卡,與羅曼諾夫家族沒有任何關係。

《真假公主》上映時間為1956年,當時關於安娜斯塔西亞是否生還的輿論,仍處於未知數,這邊稍微註明。


[6]指一個場景淡出時,另一個場景淡入。淡出與淡入的場景,短暫同時出現在銀幕上的轉場形式,即是「溶接」


[7]瑪麗亞.費奧多羅芙娜原名為「瑪麗.索菲.弗雷德里克.達格瑪」(Marie Sophie Frederikke Dagmar),婚前通稱為「丹麥的達格瑪公主」(Princess Dagmar of Denmark),家族小名為「明妮」(Minnie)。嫁入俄國皇室的達格瑪皈依東正教,將名字改為「瑪麗亞.費奧多羅芙娜」。本篇統一選用較為人所知的「瑪麗亞」,稱呼這名帝俄末代皇太后。


[8]英格麗.褒曼與羅伯托.羅塞里尼於1956年分居,後於1957年正式離異,結束7年的婚姻關係。值得一提的是,在褒曼被美國輿論打壓時,仍有少數影人給予支持,其中就包括在《真假公主》飾演瑪麗亞皇太后的海倫.希絲。


[9]海倫.希絲的女兒瑪麗.麥克阿瑟(Mary MacArthur)同為演員,但在1949年,瑪麗因呼吸道麻痺離開人世,得年19歲。


[10]在《真假公主》中,安娜乘坐的火車,因誤闖地雷區不慎爆炸,安娜因此腦部受創而喪失記憶,並在手掌上留下疤痕。現實中的安娜.安德森,則是在一戰期間於軍火工廠工作時,因手榴彈意外脫落導致爆炸,安德森的腦部受損,精神逐漸失常,後背也留下傷痕。

《真假公主-安娜塔西亞》劇照

《真假公主-安娜塔西亞》劇照

[11]1997年,福斯根據1956年電影版啟發,製作了動畫《真假公主-安娜塔西亞》。當年票房熱賣,音樂廣受歡迎,並入圍多項電影大獎。2016年,根據動畫改編的同名音樂劇推出。


[12]遠東共和國(Дальневосточн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於1920年成立,名義上是獨立國家,實則為受蘇聯控制的傀儡政權。後於1922年瓦解,正式歸於蘇聯管轄。


[13]尤.伯連納的祖母有布里亞特人(Buryats)血統,布里亞特人為蒙古人的分支。


[14]尤金.波特金(Yevgeny Sergeyevich Botkin,簡稱Eugene Botkin),於1908年起擔任尼古拉二世一家的醫生。1918年7月16日深夜至17日凌晨,波特金同沙皇一家被布爾什維克黨處決,享年53歲。


[15]格萊布.波特金兒時經常與沙皇子女一同玩耍,因此對幾位女大公十分熟悉。1917年俄國革命後,格萊布幸運逃過一劫,先後流亡至日本與美國,過後也成為安娜.安德森最忠實的支持者。



【補充】

raw-image


 註記:

◎內文劇照取自於IMDb、The Movie Database、金馬影展官網以及零星網站。

◎文章提及的電影片名、主演、導演,均採用金馬影展官網譯名。部份則為約定俗成的常見譯名,或是筆者自譯。


◇  參考資料:

本篇內文關於帝俄頭銜的部分,參考以下由蓮蓮Lipara 撰寫的考據文,非常推薦閱讀。

◎關於沙皇公主(царевна / tsarevna)的用法,與帝俄頭銜的延伸討論。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人海邊的離島
79會員
121內容數
愛我所愛,寫我所感。努力分享自己熱愛的事物。
人海邊的離島的其他內容
2024/12/26
1941年的《狼人》(The Wolf Man)不是影史首部狼人電影,也非環球影業第一部狼人電影。1935年,環球便推出《倫敦狼人》(Werewolf of London) ,可惜票房並不理想。六年後,捲土重來的《狼人》叫好叫座,狼人自此成為環球影業最具代表性的怪物之一。
Thumbnail
2024/12/26
1941年的《狼人》(The Wolf Man)不是影史首部狼人電影,也非環球影業第一部狼人電影。1935年,環球便推出《倫敦狼人》(Werewolf of London) ,可惜票房並不理想。六年後,捲土重來的《狼人》叫好叫座,狼人自此成為環球影業最具代表性的怪物之一。
Thumbnail
2024/11/20
宋存壽執導的《母親三十歲》,以爭議性十足的題材,挑戰傳統的性別框架。時至今日的台灣,銀幕中的母親形象,仍是以所謂的「賢妻良母」居多。而在1973年,距今半世紀前的台灣,《母親三十歲》便大膽描繪母親私密的情慾,與女性在婚姻、親職與維持自主性的兩難,是非常前衛的作品。
Thumbnail
2024/11/20
宋存壽執導的《母親三十歲》,以爭議性十足的題材,挑戰傳統的性別框架。時至今日的台灣,銀幕中的母親形象,仍是以所謂的「賢妻良母」居多。而在1973年,距今半世紀前的台灣,《母親三十歲》便大膽描繪母親私密的情慾,與女性在婚姻、親職與維持自主性的兩難,是非常前衛的作品。
Thumbnail
2024/11/15
1983年的《熱與塵》,由Ruth Prawer Jhabvala的同名小說改編。原作出版於1975年,電影版上映後票房與評價不俗。劇情為古今交錯的雙線敘事,有著共同血緣的兩代英國女子,皆因故來到印度,沒想到兩人都陷入不倫之戀,人生的路途漸漸重迭,形成橫跨時代的巧妙共同體。
Thumbnail
2024/11/15
1983年的《熱與塵》,由Ruth Prawer Jhabvala的同名小說改編。原作出版於1975年,電影版上映後票房與評價不俗。劇情為古今交錯的雙線敘事,有著共同血緣的兩代英國女子,皆因故來到印度,沒想到兩人都陷入不倫之戀,人生的路途漸漸重迭,形成橫跨時代的巧妙共同體。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看完「可憐的東西」之後,對導演尤格藍西斯非常敬仰,於是就想找他的舊成來看,沒想到找到的「真寵」,女主角之一竟然也是被䁥稱石頭姐的艾瑪史東。
Thumbnail
看完「可憐的東西」之後,對導演尤格藍西斯非常敬仰,於是就想找他的舊成來看,沒想到找到的「真寵」,女主角之一竟然也是被䁥稱石頭姐的艾瑪史東。
Thumbnail
回顧5,60年代最經典的浪漫愛情片,跟著黑白螢幕漫遊歐洲。 從電影學習用從容與優雅看待人生。 公主偷溜,記者捕捉,錯遇成為邂逅; 皇室與平民,心動的愛情,卻不可能的距離。
Thumbnail
回顧5,60年代最經典的浪漫愛情片,跟著黑白螢幕漫遊歐洲。 從電影學習用從容與優雅看待人生。 公主偷溜,記者捕捉,錯遇成為邂逅; 皇室與平民,心動的愛情,卻不可能的距離。
Thumbnail
人們之所以對安娜的故事感到猝不及防,在於沒人相信她是一場犯罪。無論是當時身受其害的紐約上流社會、深深著迷的報導記者、抑或是觀看影集的觀眾,都對安娜身上的多重形象衝突裡無以自適。我在觀賞時也反覆出現認知上的不協調感。花了時間梳理後,接下來就讓我們以四個安娜刻意善用的標籤,來看看我們如何哄騙自己的眼睛。
Thumbnail
人們之所以對安娜的故事感到猝不及防,在於沒人相信她是一場犯罪。無論是當時身受其害的紐約上流社會、深深著迷的報導記者、抑或是觀看影集的觀眾,都對安娜身上的多重形象衝突裡無以自適。我在觀賞時也反覆出現認知上的不協調感。花了時間梳理後,接下來就讓我們以四個安娜刻意善用的標籤,來看看我們如何哄騙自己的眼睛。
Thumbnail
一個關於金錢、權力、友誼和背叛的真實故事,你相信你的朋友是個詐欺犯嗎?
Thumbnail
一個關於金錢、權力、友誼和背叛的真實故事,你相信你的朋友是個詐欺犯嗎?
Thumbnail
上流社會的圈子應該是連動的。怎麼可能一個人突然出現就能騙人身分!? 安娜是一位俄裔德籍的小鎮女孩,父母雖然屬於藍領但生活狀況並不算差,至少父母支付她讀(過)英國知名的設計學院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但他們距離上流社會還是很遙遠⋯⋯
Thumbnail
上流社會的圈子應該是連動的。怎麼可能一個人突然出現就能騙人身分!? 安娜是一位俄裔德籍的小鎮女孩,父母雖然屬於藍領但生活狀況並不算差,至少父母支付她讀(過)英國知名的設計學院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但他們距離上流社會還是很遙遠⋯⋯
Thumbnail
最近詐騙系列的影集很受歡迎,繼《Tinder大騙徒》後,大家討論度很高的真人真事改編的影集《創造安娜》(英文名稱:Inventing Anna),講述的是20多歲的安娜化身假名媛,宣稱自己是來自德國的超級富二代,並在德國擁有數額極高的信託基金,並以此躋身紐約上流社會…
Thumbnail
最近詐騙系列的影集很受歡迎,繼《Tinder大騙徒》後,大家討論度很高的真人真事改編的影集《創造安娜》(英文名稱:Inventing Anna),講述的是20多歲的安娜化身假名媛,宣稱自己是來自德國的超級富二代,並在德國擁有數額極高的信託基金,並以此躋身紐約上流社會…
Thumbnail
「德國假名媛安娜·德爾維,將紐約最上流的知名人士、銀行、財團騙得團團轉,遭法院羈押待審」本該保持界線的記者和律師,乃至於社群大眾,每個人都以為自己是旁觀者,但其實在關注這件事情、了解她的故事時,所有人都踏入黑洞裡,看不清真實的道路。
Thumbnail
「德國假名媛安娜·德爾維,將紐約最上流的知名人士、銀行、財團騙得團團轉,遭法院羈押待審」本該保持界線的記者和律師,乃至於社群大眾,每個人都以為自己是旁觀者,但其實在關注這件事情、了解她的故事時,所有人都踏入黑洞裡,看不清真實的道路。
Thumbnail
安娜(莎夏露絲 飾)的生長背景,俄羅斯標準的金髮,修長的雙腿,標準的模特兒身形,小醜鴨總有一天也會變天鵝,某天在一個不起眼的小鎮中,賣著俄羅斯娃娃,被模特兒經紀公司經理挖掘,來到法國尋求每個女孩的模特兒夢。在事業上手炙手可熱之際,董事之中有位來自俄羅斯的同鄉老闆,一切都是那麼樣的順利,兩人開始熱戀,
Thumbnail
安娜(莎夏露絲 飾)的生長背景,俄羅斯標準的金髮,修長的雙腿,標準的模特兒身形,小醜鴨總有一天也會變天鵝,某天在一個不起眼的小鎮中,賣著俄羅斯娃娃,被模特兒經紀公司經理挖掘,來到法國尋求每個女孩的模特兒夢。在事業上手炙手可熱之際,董事之中有位來自俄羅斯的同鄉老闆,一切都是那麼樣的順利,兩人開始熱戀,
Thumbnail
《安娜》再度展現了盧貝松描繪女性角色的強大功力,細膩筆觸之中,也不忘加入娛樂感十足的動作元素,讓人感受到動靜分明的節奏感。它讓我想起《霹靂煞》裡的妮姬塔,顛覆了過去好萊塢呈現英雄的心境,反而強調殺手充滿人性和內心糾結的一面,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不同以往的法國電影。
Thumbnail
《安娜》再度展現了盧貝松描繪女性角色的強大功力,細膩筆觸之中,也不忘加入娛樂感十足的動作元素,讓人感受到動靜分明的節奏感。它讓我想起《霹靂煞》裡的妮姬塔,顛覆了過去好萊塢呈現英雄的心境,反而強調殺手充滿人性和內心糾結的一面,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不同以往的法國電影。
Thumbnail
   (本文同步發表於「SJKen的浮光掠影」部落格,喜歡我的文章,請幫忙到「SJKen的浮光掠影 FB粉絲頁」按讚,謝謝。)      「金錢誠可貴,愛情價更高; 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是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俗語,如果主角是一名頂尖的間諜,受制與周旋在多方勢力的角力中,那將掀起怎樣意想不到
Thumbnail
   (本文同步發表於「SJKen的浮光掠影」部落格,喜歡我的文章,請幫忙到「SJKen的浮光掠影 FB粉絲頁」按讚,謝謝。)      「金錢誠可貴,愛情價更高; 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是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俗語,如果主角是一名頂尖的間諜,受制與周旋在多方勢力的角力中,那將掀起怎樣意想不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