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學術旅程誌|第一次申請名校就上手(UofT2018Fall)

2020/09/07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本篇讓我們來談談如何第一次申請名校就上手。
所謂名校,根據最新出爐的2021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多倫多大學排名第18,而我很慶幸自己申請前不知道多倫多大學是一間名校,長期以來我以為這只是一所離家比較近的城市大學而已。現在想來無知是福:要早知道多大的世界排名,我恐怕連申請都不會申請,畢竟前半生在台灣,充其量只是個中上學校裡的中上學生。
好,不多說自己的事情,以下。
加拿大身份 vs. 國際生
申請加拿大的研究所前首先要理解:不同於以收學費為主的大學部廣收外國學生,研究所的錄取是異常保護本國學生的,假如沒有加拿大身份(公民、永居、難民),以多大政治系2018年碩士班為例,招收28個學生裡只有8個國際生,已經算是極限。
即使你超前部署,提早到多大讀大學部,拿個GPA4.0,實情是一旦申請研究所,國際生還是會落入名額限制,沒有任何原部門的優勢,故作為國際學生,申請加拿大的研究所通常只被當成美國研究所外的附加選擇,而非主目標。
反之,作為加拿大的新移民如我,在申請研究所時的確受惠於這個保護機制。
怎麼增加錄取加拿大名校的機會?
如果你非多大(或其他特定學校)不可,依照我私下不精確訪談和統計:無論是社會、政治、歷史、人類還是文學等科班出身,除了原科系,申請時也可搭配報名另一個跨學科科系(區域研究如東亞、歐洲、中東研究,或是性別研究,社會正義這類)以增加錄取該校的機會。
此外,報名時勾選申請該校的跨學科學程(例如難民研究、猶太研究、成癮研究)似乎會增加你的錄取機率,因為當你把該學程納入個人陳述,某程度上也顯示了你對學校學習資源和自身研究方向的掌握度。再說當你闡述自己為什麼要申請該學程時,個人陳述也會變得更為具體。
我的經驗則反過來:當初是先注意到多大有一門學程叫Ethnic, Immigration, and Pluralism Studies,若要讀這個學程,需要先註冊一個碩士或博士學位,所以我在它的合作系所裡擇其一申請。由於自己不想再讀第二個歷史所,可是從取得語言成績到最後截止日只有一個月,也沒時間考慮要選哪一個專科(政治社會還是人類學),於是申請了我自認為最有機會率取的歐洲、俄羅斯和中亞研究。關於跨學科系所的優劣以後會提到。
實戰經驗談
加拿大研究所基本都是線上直接申請,各校在10月初左右會打開系統,註冊之後,按表操課的把資料一一上然後送出申請即可。申請人文社會學科研究所時找留學代辦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因為無論是推薦函、個人陳述、還是寫作樣本,都超出代辦的一般業務範圍,與其找代辦不如找專業論文代寫(誤)。回首整個申請過程,和學弟們熱心提供他們自己的申請經驗,我做了一些總結:

無需事先聯絡教授

申請(多數)加拿大人文社會學科碩士班無需事先聯絡教授套交情,什麼教授想要收你就可以拿到offer這回事只是都市傳說,加拿大社會學科的趨勢是越來越多碩士班從研究型(research-intensive)走向授課型(course-based),即使是研究型,有些系所會乾脆給全班統一指派一位 supervisor,因此專注在申請資料本身才是正途。

GPA是王道

至於這些名校有沒有名校迷思(只錄取名校畢業生)?在碩士班這個層級我看不太出來,無論在國內是從哪個大學畢業,只要該大學在申請學校的認可名單上,就人人都有機會,而弱校高GPA比強校低GPA更有機會。GPA一般只看最後兩年的平均,假如你在大學前兩年玩過了,切勿驚慌,後兩年認真讀書就是,那萬一再不濟,只好再去讀個國內碩士班洗一下成績。
GPA和語言成績無法討價還價,沒什麼好多闡述的。
除了成績單,還需要準備推薦函、個人陳述、CV和寫作樣本,謹記前三項要更成一個套組,上策是三者之間能互相說明,下策是至少不要相互拖累。什麼叫做相互拖累?就是推薦函寫的太過浮誇,而你的個人陳述或是寫作樣本卻達不到相應水準。

個人陳述(statement of intent) 最重要也最難寫

加拿大的研究所申請,個人陳述(江湖人稱SOP)只有一頁,650字上下你就得把前生今世交代清楚。儘管碩士班和博士班的對個人陳述的字數要求相同,但寫法卻截然不同:前者是你為什麼選擇這個所,後者是你計畫成為怎樣的研究者。
申請碩士班時,你當然也可以正經八百地寫一篇迷你research proposal,不過我的建議是不需要(恕我直言在這個階段,你也還不知道怎麼寫)。碩士班的陳述應該是一篇風格散文,連結自身的經驗和系所招生頁面上具體要你回答的問題,寫完之後,拿給盡可能多的師長學長姊親朋好友閱讀,讓他們給你意見,修改完後,過幾天再讀再改(如果已經寄給寫推薦函的教授就不要再大改了,除非他們要你改)。
當然,文法錯誤是不容許的。
在我開始寫之前,先讀了約莫八百篇陳述來得到一個風格印象,接著我上所上官網查看具體要求:1) 選擇本系原因;2) 自我評估為什麼有資格申請;3) 未來計劃;4) 有興趣研究的地區,列出答案後開始編排:用親身經歷的2015歐洲難民危機當hook,簡單敘述過往學術背景、以及在德國和加拿大移民經驗的差異→希望比較兩地的移民政策,藉此進一步申述自己為什麼想要申請這個學校這個所(和學程)←補充這幾年的社會經歷來說明和其他候選人的不同,最後是一段如今看來沒什麼用處的結尾。

四平八穩的寫作範本

個人認為申請碩士班的寫作樣本不需要太過精心雕琢,假如你能直接寫一篇10–15頁的英文小論文當然好,但如果你自認還做不到,拿一份寫過最好的、5–7頁左右的報告翻譯成英文也可以。基本只要做到論點清晰、文章流暢(flow)、符合學術格式,我想就差不多了。很容易嘛?其實不容易,找人修改依舊必要,不過,在讀過一堆多倫多大學母語英文學生們不知所以然的文章後,在這個環節上,大夥兒真的不必太擔心。
我自己是拿之前申請中研院訪問學生的研究計畫當範本,在範本這部分,私以為要是有什麼最重要的部分,還是研究方法那一部分最能體現你的原創想法。無論是個人陳述還是寫作範本,我的秘密武器終究是身為編輯的我老公(毆),不過,儘管母語人士的修改非常重要的,但懂得學術寫作的修改更重要,而這兩種人之間沒有必然關係。
再一次,文法錯誤是不容許的。

推薦函不要迷信大咖或國外教授

無論是PTT或是知乎海外留學版,你都可在申請經驗分享中找到類似的說法是:如果能找到國外(有名的)教授幫你寫是最好,然而,除非你在求學期間去當交換學生,否則只有一面之緣實在很難構成寫推薦函的理由,尤其是加拿大這裡都會具體問推薦人和認識你多久,而一般加拿大教授認為最起碼也要實實在在修過一堂課,認識一年以上,寫的推薦函才有意義。
台灣學生時常會遇到教授要你自己草擬一份推薦函,先不提這點完全違背推薦函之本意,加拿大大學的推薦函系統一般不像你以為的那樣擬一封信,而是每個所都有自己設定的問題,除非教授把每間大學的推薦函連結都開給你看,否則你根本無法事先擬定內容。
我的建議是:找出學校裡曾在美加讀博士的教授,由於他們曾在北美學術圈擔任TA,也會有類似的寫作經驗有點頭銜固然好,年輕教授也無妨(更熱心),去上他們的課,帶著個人陳述去和他們談論自己未來的計畫,讓他們直接幫你寫推薦函就好了。
作為大齡研究生,離開學校有段時間,就需要考慮要不要找工作主管寫推薦函,不過,除非你的主管有博士學位或該所要求三封推薦函(兩封學術+一封專業),否則推薦函還是以學術為主。我自己是找第一個碩士的指導教授(德國留學+政大文學院院長),和一起在中研院共事過的學長(美國留學+東華歷史系系主任)來寫,找碩論指導教授的理由是他熟知我對歐洲歷史的掌握,找學長的理由是他熟悉我第一個碩士畢業後的所有的學術和非學術寫作、以及上街頭(?)經歷。但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已經幫無數學生直接寫過英語推薦函。

到CV這環節我已經詞窮

私以為CV這部分實在沒什麼重要,尤其是對一個22歲大學生直升碩士班,有豐富的課外活動還是出版物當然是好,但難道一個內向只愛看書不愛課外活動的學生不配讀研究所嗎(畢竟不是申請MBA)?不過就排列上,假如有獎學金和出版物,記得擺在最顯眼的地方。
不過要是工作後才回鍋讀研究所,CV就比較像另類成績單。正如我之前所說CV、推薦函、和個人陳述是一個套組,要能相互說明。例如我在個人陳述裡強調了自己的跨國和移民經驗,在CV就可以用包括參與的移民社區活動、在地觀察的出版物、和不同地區的工作經歷等表現出來,然後熟知我經歷的學長也可以在推薦函裡交相證明這些經歷和為什麼這些經歷使我變成一個傑出的候選人。

我在2017年12月底決定申請,2018年1月底送出所有申請,其實當初申請時,內心沒有太過激動或期待,也沒有按語言班老師的建議多申請幾個所買保險 ,儘管自己從小不是個學霸,也沒讀過什麼「第一志願」,可在我決定放棄博士學位前,學術經歷該有的也都有,拿在德國博士讀一半的經歷去跟一群大學生搶碩士班名額,最起碼的自信還是有的。殊不知,收到通知後才發現,原來只有我一個人覺得拿到offer理所當然,旁人都比我還興奮,畢竟是多倫多大學,還是Munk School——多大騙錢的門面之一。
然而我個人的經驗未必能作為留學生的參考,畢竟我有加拿大身份,當然啦,即使是有加拿大身份,多倫多大學的競爭還是很激烈,請勿抱有太高期望值。還有,儘管我們常會把美加連在一起說,但加拿大學術風氣和美國仍有所不同,我和同學們的申請經驗未必能夠套用在美國留學申請上。

(反正已經寫很長,就再多寫一點。)

論在加拿大修讀人文學社會學科碩士學位的必要性:

若是站在「留學」的角度,到加拿大讀人文社會學科的碩士班毫無經濟效益,要知道人文社會學科沒有實驗室,也沒有博士班的獎學金資助,然學費依舊驚人(國際學生一年25000加幣起跳);至於畢業有前景嗎?和商學院碩士相比恐怕一片慘淡,回國後也不會因為在名校讀碩士就能賺更多,例如在台灣當研究助理,哈佛歷史系碩士生和輔大歷史系碩士生是一模一樣的薪水,除非志在攻讀博士,否則我倒沒認識誰特地跑到國外讀人文社會學科的碩士班,比較多是到美國攻讀博士班未果,得一個碩士安慰獎。
不過,人文社會學科的博士班一讀至少五年,現在這時間點回頭看,我會建議有志出國攻讀博士學位的年輕留學生,無論在國內有沒有碩士學位,若財力許可,還是先去讀個一年制碩士班吧!青春就是要揮霍(誒不是)!主要是通過這個碩士班,你可以徹底認清自己到底適不適合走學術路線?再說,在修過台灣、德國和加拿大研究所的課後,不得不說台灣或歐陸的碩士養成教育,無論是強度還是質量,和美加確有十萬八千里的差距,先上過一輪課其實會讓你在博士班更游刃有餘。
另外有個好處(?),假如你在國內就讀人文社會學科,夢想有朝一日移民加拿大卻苦無「技術」,那到加拿大就讀碩士學位不失為一條路 (安省碩士畢業兩年內可以搶快速通道),學費也只能當移民投資,但先說好:就業前景依舊黯淡(毆)。
對已經有加拿大身份的人來說,拿一個加拿大學位,藉此取得所謂Canadian experience 已經是陳腔濫調。我個人認為學位還是要拿,只是要不要把錢砸在人文社會學碩士學位上就見仁見智,感覺社工、英語教學、圖書館管理這類科系的碩士可能會更有效益一點。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讀人文社會學科碩士班也沒什麼不好,起碼英文寫作能力會突飛猛進。
51會員
47內容數
寫奇幻學術旅程上的所見所聞,會盡量不清議時事(我說盡量),並保持理智而幽默的書寫,若鬱期來襲,則文字可能會極度感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