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脫系列:歲月靜好,負重前行(臺灣本土疫情爆發)

2021/05/1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歲月得以靜好,是有多少人負重前行。」
查了一下,聽說這句話是來自內地的網絡用語。不過,也不是要細究這段話真正的出處,只是最近突然的感受又突然想起了這段話。
語言文字的有趣之處,是相同的一段話,每個人詮釋在意的點都會有些不同。
-------------------------------------------------------------------------------------
最近的新冠肺炎疫情的進展,和這一年多來相比,失控了不少。
人的感受來自於「比較」,這種負面的暫時結果,相當讓人不安。
儘管有人說COVID-19的病毒致死率不高,但問題就是每個人體質不同,有些人可以感染後恢復,繼續在NBA場上飛來飛去;有些人卻重症、肺功能嚴重受損,走了。
而另一個問題是:就是因為致死率不高,所以病毒才會一直傳播下去,範圍廣又深,還藉由不同感染的過程,讓自己不斷變異和進化:
雖然這樣說很怪,但COVID19真的完全詮釋了「過猶不及」、「中庸之道」。
新冠肺炎疫情,在國外燒了這麼久後,也終於燒進「事發以來一直控制得當的臺灣」:陸續華航群聚案、諾富特案,到蘆洲獅子會前會長案,一路爆炸延燒。
身處在過去一年控制疫情控制得還不錯的台灣,之所以那時候會有還不錯的結果,是大家共同的努力。而在事情越演越烈的當下,要歸責在特定人身上,是人的通病,反而卻是失焦了(對實質解決問題)。
「對人不對事」,因為最簡單方便,焦點最明確(表面上一看即知),所以最為人所使用;「對事不對人」,最難說明(現實中的問題,背後隱藏的因素,往往很多很多),所以倒不如直接將問題推到特定人(族群)身上,再給他冠上一個法律上或政治上的責任,雖總是難以根絕問題,但至少讓人看到有在處理。
好的時候,負重前行了多久;壞的時候,旁人的生存機制卻又忘記了當事人的努力。
雖上頭打說「忘記」二字,但只是文字敘述上一個鮮明的對比,真實情況,其實只是「人無法完全了解周遭的每一個細節的資訊」(就像我們都知道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但了解可能可能僅限於它在媒體曝光時的記者會,私底下的所作所為,也都僅止於文字和口耳相傳,並不是親眼所見),所以才在生存機制下,「不得不」以最嚴肅的標準和態度來檢視可能的當事者的造成的結果(白話說,就是出了事情後,直接假定、歸責(或尖銳點,咬定)就是某某人做事出了問題)。
但這之中,相信一定很多當事人的負重前行,這和結果是不是總如旁人所預期,是兩回事。
生活的每一刻的靜好,總包含了許許多多當事人的努力,不缺水、不缺電…不缺很多很多的資源,不會隨時受到財產、生命健康的威脅,都需要很多很多人的負重前行、步步為營。
而當缺水危機出現了,電力的問題仍在爭論(0513大停電的真相,也只有身處之中的人才知道),且COVID19開始顯著地威脅到眾人的財產、生命健康了,在批評當事人的同時,也不要忘記收斂一下言語措辭,學著感受生活中每一刻既有的存在的不容易,還是多給當事人、彼此,多一些感謝和感恩。
畢竟一切的一切,真的不容易。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黑仔.憨吉
    黑仔.憨吉
    紀錄生活雜感的地方,希望在這小小抒發空間中偶爾的一些感受,也可以令觀看者您有所收穫。 如果對您有幫助,您想請作者喝杯咖啡,請利用方格子相關贊助功能,感恩大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