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地圖「確診者足跡」分布(非官方統整)
5月14日本土病例增多,台灣進入社區感染階段,不久後,生活方式產生無聲巨響般的改變:
- 飽受疫情資訊轟炸:過去每天下午兩點是指揮中心疫情記者會,5月21日開始還有全國防疫會議會後記者會,不看也會收到新聞、家人傳來的隻字片語。
- 成為邊緣人:政府鼓勵大家下載「臺灣社交距離APP」,但我無法使用,目前原因未知,以google maps的非官方統整資訊代替。
- 換新手機:承上,我因此痛定思痛(趁機)買了新手機,準備跟2019於南京購入的小米8說掰掰(使用了近3年仍算頭好壯壯)。
- 沒有人吵之分流辦公:為疏散狹小的辦公室的人流,我帶著電腦和硬碟到了另一處辦公,方圓三公尺沒有人跡,遺世而獨立的感受極深。
- 吵得要命之居家辦公:本周開始我也跟許多人一樣,進入了居家辦公的終極養肉階段(離家裡冰箱和零食櫃真的太近啦!!)但樓下同時在裝潢,真的好吵啊~
- 無法腳踏實地:自從居家辦公以來,我已經整整兩天足不出戶!雖然是另類失去自由,也是自願失去自由,希望大家的自制能夠換來未來心安理得的自由。
疫情籠罩的生活對每個人的生命都產生影響,人們看待與應對的方式各不相同:有人不放過任何一條新聞,將目前的困境歸罪於某人/事,以批評和責難為自己找到出口;有人默默承受,盤算家中的負債和財務槓桿,若工作遭疫情影響,難免愁雲慘霧;有人飲水思源,出錢出力為醫護人員加油打氣;也有人相信疫情如同森林大火,是大自然的機制,目的是制衡人類與生態的關係。
疫情揭露了個體之間的不同,也突顯世間真正重要的事為何。今天看到
報導者的一篇貼文,一位在比利時定居的台灣人Chloé以過來人的身分,給大家一些建議,我覺得很棒,在此分享:
建議一:不要讓自己的腦子有時間憂鬱:種植物、烘焙、做泡菜都好,找一件事讓自己專心。
建議二:每天看一次疫情新聞就好,其他時間拿來和家人聊天、下廚、運動、打遊戲,其實也不錯。
建議三:心靈不好時怎麼自救?透過網路取得專業協助、和朋友彼此支援都是重點。
建議四:疫情下,幫助有需要的人,更能認識自己的另一個面向。
你覺得在疫情下,真正重要的事情是甚麼呢?除了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或許在有餘力時,傳一句問候給好久沒聯絡的家人、朋友,沒事就和鄰居、同事彼此關照,就是最好的抗疫行動了吧!
願我們很快就能迎來安心觸地、隨意四處趴趴走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