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和心理諮商師晤談時,談到我近期的一個重要決定,與內心的超我聲音是截然不同的。
「這兩種聲音互相衝突,那可不可以閉上眼睛、想想這帶給你甚麼感覺?」諮商師問。
內心的批判聲音是有生以來的社會框架帶給我的,但是這個決定是我想要的,我可以允許批判聲音的存在,明白它也是我的一部分,平靜地陪伴它。
從不明所以就眼淚潰堤,到現在能夠辨別內心衝突的想法,以及隨之代表的情緒,用了我兩年多的時間,我覺得很值得。
兩年半前,我發現自己會無預警地落淚、克制不住地大哭。
我分析自己的生活,觀察情緒低潮的節點,逐一排除可能的因素:論文寫不出來的壓力嗎?失戀嗎?工作不順利嗎?然而,我找不到原因,更無從獲取解方。
直到接觸心理諮商後,我才發現自己總把「理解情緒」停留在理智層面,太想找到問題的原因,不知道要如何跟使自己哭泣的情緒相處,遑論陪伴這些孤單、害怕、心碎、憤怒的情緒。
作者留佩萱說:「這是一本邀請你開始練習感受情緒的書。」
社會教育我們哪些是「負面」情緒,展現情緒被視為軟弱、鬆懈、不穩定,因此我們會避開、否認情緒,但是,那些不被正視的情緒依然存在,所以我們會發展出各式各樣的防衛機制,例如告訴自己這沒甚麼、自嘲或批評別人、使用暴力、某方面的成癮行為等等。
留佩萱用一本書的篇幅告訴我們:「你的每一種情緒,都是正常的。」每種情緒都是可被接受的,我們只是需要給情緒一些空間,因為它們可能比大腦給你的想法還要真實。
情緒這種能量能夠帶來足夠的訊息,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的狀態,若情緒如浪潮一般湧來,卻撇過頭去、不承認它的存在,簡直就像蒙眼穿過急速通行的車流。而兩年前的我,則是望著川流不息的車陣,不知道自己要往哪裡去。
留佩萱在書中提供很多實用的練習,教我們如何面對各種情緒,我喜歡書中提到的「情緒暴風雨」觀點:情緒總是暫時的,再怎麼傷心難過,也不可能哭七八個小時不停,當情緒暴風雨來臨時,用一個小小的聲音告訴自己:「暴風雨終究會過去。」
作者自序中有一段話特別觸動我,留佩萱為了讓讀者了解「感受情緒很重要」,因此也在書中分享自己脆弱之處,讓自己的情緒透過文字表達出來。而我寫下此文的當下,也是有意識地抱著「自我揭露」的覺悟,希望看到這裡的你,可以擁抱和接納自己的情緒。
書名:《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傷痛沒有特效藥,勇於面對情緒浪潮,就是最好的處方箋》,2019
作者:留佩萱
繪者:Mo Pan
出版社:遠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