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幸福與快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許多人在工作上,想法作法都有條有理,但論及自己的人生,思考邏輯卻常「因果顛倒」。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一般人從小被教育:只要「吃苦耐勞」、不放棄,最終就會得到「幸福快樂」。
一般人從小被教育:只要「吃苦耐勞」、不放棄,最終就會得到「幸福快樂」。

吃苦耐勞,最後卻走向崩潰

但真的是這樣嗎?事實上,很少有人教育孩子「什麼是幸福快樂」。所以就算他們求學時期吃苦耐勞、出了社會吃苦耐勞、生了孩子吃苦耐勞,最終還是得不到幸福快樂。
然後在苦悶生活的某一天、將被稻草壓垮的某一天,他們突然腦中浮現一個想法——我為什麼要這麼努力?接著要馬走上崩潰之路,要馬就陷入無止境的抱怨或憂鬱,最後抑鬱終生。
是啊!為什麼會走到這一步呢?不正是因為從小沒有人告訴他們,幸福快樂是什麼嗎?

所以什麼是幸褔快樂?

幸福快樂是什麼?是有錢,還是有權?是擁有美好婚姻,還是一人生活?是能隨時出國旅行,還是能退休返鄉享受清閒生活?到底幸褔快樂是什麼?
這個答案,只有你自己知道,而你也應該在決定努力前先好好思考。

幸褔快樂,沒有標準答案

這個道理跟投資一樣,如果你投資的理由,只是買一台喜愛的電動玩具,或許你根本沒有必要進入股市,每天追高殺低、承擔風險。而如果你對退休的需求,只要餓不死就好,你也不用追求 100% 的報酬,或許每年 4% 就很足夠。
譬如我的幸福快樂是追求學問、探索世界,報導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人事物,那我當然就會想要更充實自己,以達到我所想像的那種幸福快樂。
如果你的幸福快樂是在鄉下養養鳥、種種樹、早睡早起、欣賞自然之美,那你何須進入體制內拼死拼活、努力學習以求攀上高峰?

吃苦耐勞前,先釐清你的快樂是什麼

在思考自己人生規劃或選擇時,應該先釐清「什麼是你的幸福與快樂」,再決定吃苦耐勞或是不吃苦耐勞,或是如和吃苦耐勞。因為一樣思考這兩件事,順序不同,過程與結果可是差非常多的。
avatar-img
0會員
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幸福與痛苦相伴相生的觀點,強調人生中經歷痛苦是無法避免的,即使出生在富裕家庭也會面臨其他挑戰。文中指出,無法直接擁有財富的孩子需要父母的努力與奮鬥,而尋求一個沒有痛苦的人生並不現實。
Thumbnail
甚麼是快樂?如何可以快樂?本文探討快樂的定義,質疑快樂是否可以追求得到,提出勉強自己去感恩可能會導致更加不快樂。文章指出人們有錢、有健康,但仍然不快樂,這代表快樂不在乎擁有甚麼,而是抱着甚麼態度去看待自己的際遇。所以快樂是一個態度,是大家抱着怎樣的態度去面對自己的際遇。
Thumbnail
人生在世活法不一樣 結果也不一樣〜〜 如果你的生活以【金錢】為中心,你會活的很『辛苦』! 如果你的生活以【兒女】為中心,你會活的很『疲累』! 如果你的生活以【愛情】為中心,你會活的很『傷痛』! 如果你的生活以【攀比】為中心,你會活的很『苦悶』! 如果你的生活以【寬容】為中心,你會活的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人類追求幸福的意志與其結果之間的關係。雖然每個人都渴望快樂,但並非所有人都能實現自己的願望。這使我們思考意志的質量及其對幸福的影響,探討好意志與壞意志所帶來的不同結果,進而揭示幸福與意志之間的深刻聯繫。
幸福讓理論:誰幸福誰讓路,因為擁有的多反而害怕失去。根據成本比較原則,誰的成本過多誰就退出。幸福的人擁有的多,因此更加害怕失去。
Thumbnail
製造快樂的第一步,是走進痛苦。 這話千萬別被叔本華聽到。他在《人生智慧箴言》主張, 人不應專注於快樂,而是要盡量避免痛苦。更指出「約束造就幸福」,表示一個人若見識越廣,其操心、願望與恐懼也隨之增加;而一個人若見聞越少,則越幸福。 當然,趨樂避苦是人性之一,但逃避不應被作為幸福學格言。安慰時我們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小畢,致富心態不像某些艱澀難懂的投資理財書籍,作者藉由分享許多理財的故事,傳授正確的投資和理財觀念,首先作者在寫給小孩的信中提到,不是所有成功都是努力工作的結果,相同的也不是所有貧困都是因為懶惰,這代表有些成功人士的成功可能是來自於運氣,因此好運可以讓你成功,而風險則可能讓你從天堂瞬間掉
Thumbnail
一位有名的心理學家菲利普.梅林(Philipp Mayring)說過 「滿足就是自我認知的結果」 既然這是一個主張自我成長的頻道,或許我們該來談談,幸福和滿足有什麼不同之處了。
Thumbnail
過去的教育總是告訴我們「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或是「吃苦當作吃補」,勉勵我們想要成功就必定要經歷過艱辛的階段,也因此有些人深信做某一件事肯定要讓自己很痛苦才能嚐到收穫的果實。 但這樣的思維難道沒有自虐的成份存在嗎?甚至有些人還不斷宣揚自己過去慘痛的經歷來凸顯自己現在的成就,並且告訴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幸福與痛苦相伴相生的觀點,強調人生中經歷痛苦是無法避免的,即使出生在富裕家庭也會面臨其他挑戰。文中指出,無法直接擁有財富的孩子需要父母的努力與奮鬥,而尋求一個沒有痛苦的人生並不現實。
Thumbnail
甚麼是快樂?如何可以快樂?本文探討快樂的定義,質疑快樂是否可以追求得到,提出勉強自己去感恩可能會導致更加不快樂。文章指出人們有錢、有健康,但仍然不快樂,這代表快樂不在乎擁有甚麼,而是抱着甚麼態度去看待自己的際遇。所以快樂是一個態度,是大家抱着怎樣的態度去面對自己的際遇。
Thumbnail
人生在世活法不一樣 結果也不一樣〜〜 如果你的生活以【金錢】為中心,你會活的很『辛苦』! 如果你的生活以【兒女】為中心,你會活的很『疲累』! 如果你的生活以【愛情】為中心,你會活的很『傷痛』! 如果你的生活以【攀比】為中心,你會活的很『苦悶』! 如果你的生活以【寬容】為中心,你會活的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人類追求幸福的意志與其結果之間的關係。雖然每個人都渴望快樂,但並非所有人都能實現自己的願望。這使我們思考意志的質量及其對幸福的影響,探討好意志與壞意志所帶來的不同結果,進而揭示幸福與意志之間的深刻聯繫。
幸福讓理論:誰幸福誰讓路,因為擁有的多反而害怕失去。根據成本比較原則,誰的成本過多誰就退出。幸福的人擁有的多,因此更加害怕失去。
Thumbnail
製造快樂的第一步,是走進痛苦。 這話千萬別被叔本華聽到。他在《人生智慧箴言》主張, 人不應專注於快樂,而是要盡量避免痛苦。更指出「約束造就幸福」,表示一個人若見識越廣,其操心、願望與恐懼也隨之增加;而一個人若見聞越少,則越幸福。 當然,趨樂避苦是人性之一,但逃避不應被作為幸福學格言。安慰時我們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小畢,致富心態不像某些艱澀難懂的投資理財書籍,作者藉由分享許多理財的故事,傳授正確的投資和理財觀念,首先作者在寫給小孩的信中提到,不是所有成功都是努力工作的結果,相同的也不是所有貧困都是因為懶惰,這代表有些成功人士的成功可能是來自於運氣,因此好運可以讓你成功,而風險則可能讓你從天堂瞬間掉
Thumbnail
一位有名的心理學家菲利普.梅林(Philipp Mayring)說過 「滿足就是自我認知的結果」 既然這是一個主張自我成長的頻道,或許我們該來談談,幸福和滿足有什麼不同之處了。
Thumbnail
過去的教育總是告訴我們「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或是「吃苦當作吃補」,勉勵我們想要成功就必定要經歷過艱辛的階段,也因此有些人深信做某一件事肯定要讓自己很痛苦才能嚐到收穫的果實。 但這樣的思維難道沒有自虐的成份存在嗎?甚至有些人還不斷宣揚自己過去慘痛的經歷來凸顯自己現在的成就,並且告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