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離開時,以我喜歡的樣子:樹木希林」:讓人思考死亡時,同時反思活著的方式

2021/06/04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離開時,以我喜歡的樣子」書籍封面,也是 樹木希林 2016年為寶島社企業形象廣告與廣告詞
本文於2021/04/30在探路客發表
今天看完這本不少人跟我推薦的好書,是日本導演 是枝裕和 電影裡的靈魂演員:樹木希林 類自傳式的言行精選集;書中大綱以「生、病、老、人、絆、家、物、死」八個章節為主架構,其中收錄了不少 樹木希林 接受媒體訪談時的段落摘要,句句都可說是其人生精華的節錄。茲摘錄如下:
─ 關於人生與幸福
  • 人啊,是為修補自己與生俱來的缺點,以及改善不合格之處而生的吧!
  • 重視那些能讓你感動的事。能夠變成更好的自己,就會有更好的相遇。
  • 失敗了,就從失敗的地方開始。不要想太多。
─ 關於癌症與生病
  • 若沒有醒悟,豈不是太浪費了?既然碰到了這種事,卻只是怨天尤人「怎麼會這樣」,那可就虧大了。
─ 關於年老與成熟
  • 變老絕對是一件有趣的事。年輕時覺得理所當然的事情漸漸辦不到了,但我並不認為這樣是不幸的,反而覺得有趣呢。
─ 關於人與世間
  • 回頭來看,助長偏見、增強那股潮流的不就是我們嗎?我們在意周遭人們的目光與耳語,而那些目光與耳語,正是一個又一個的「我」造成的。所以,有時我們有必要懷疑一下自己,想想自己做的事情是否正確。
  • 若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我想首先得跳脫出來,從高處俯瞰自己,理解自己的性格,認清自己是怎樣的人,然後做好一切的準備。
  • 就算是沒錢、沒地位、沒名聲,在旁人看來是不起眼又無聊的人生,但本人覺得能夠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並感到幸福,那樣的人生就會閃耀著光芒。
  • 所謂的戰爭,是與自己身旁的人們打仗。
─ 關於夫妻
  • 和某個人相伴而生,是人邁向成熟的必要條件。
  • 沒必要勉強自己,接受不好的回憶,只為了執著於結婚這個形式。
─ 關於家人與養育子女
  • 家人之間,並沒有「非得如此」的規則。
  • 換個詞來說,缺點也能變優點。 (哈哈~這句話精闢到最合我心~)
─ 關於工作與責任
  • 即使時代在改變,我也不曾想過要怎麼搭上潮流的順風車。盡可能不去想時代的風向。
  • 人也有所謂的「物盡其用」,一個人會因為被放在不同的地方,決定他可能是好好發揮所長,或是做著無趣的事。
  • 不論活了多久,身為一個人,該怎麼說呢?比起做為演員該下什麼功夫,我對於想要成為一個層次豐富的人,該朝哪個方向前進,還比較有興趣。
  • 生而為人這件事,本身就有無限的魅力,但我覺得自己並沒有用盡全身之力去付出。
  • 傷害這世界的是老人的任性跋扈。時候到了,就收拾好自尊站到旁邊,把路讓出來吧! (原句出自德國兒童文學家 埃里希‧凱斯特納 的「時候到了,就帶著自尊站到一旁去。」)
─ 關於生與死
  • 希望自己年紀愈大,表情愈是有精神。我希望自己能夠活到全身細胞無法再動、心無執念為止。如此一來,就能夠接受一切、毫無遺憾地死去吧!
  • 並不是想要活得更久,而且一點也不覺得變老很痛苦,只是不想慌了手腳,期望自己能淡淡地活著,淡淡地死去就好。
英國畫家 米雷(John Everett Millais)的畫作「奧菲莉亞」(Ophelia)
當我看完打算用這本書做為我的第一篇閱讀筆記,整理筆記時發現,在本書的8大章節中,我目前比較有感的,大多是「」&「」兩者,試圖理解「人與世間」&「工作與責任」;也讓我想要了解更多書中沒有揭露出來的部分:關於米雷的畫作「奧菲莉亞」。
英國畫家 米雷(John Everett Millais,1829 - 1896年) 的畫作「奧菲莉亞」,於1851 - 1852年間完成,並收藏在倫敦的泰特美術館(Tate Britain)中。如果是熟悉 莎士比亞「哈姆雷特」(Hamlet)的朋友們,可以看得出這部畫裡,對於原始文本許多細節的還原。
奧菲莉亞 與 哈姆雷特王子彼此郎有情妹有意,卻因為命運的操弄,亟欲復仇的王子意外刺死了她的父親。面對摯愛與親人之間的矛盾,奧菲莉亞 徹底地崩潰了,整天唱著古怪的歌在城堡四處遊蕩,最終失足掉落水中溺斃。
「她的衣服在水中四散展開,嘴裡斷斷續續地唱著古老的歌謠,好像一點都感覺不到險惡的處境,又像她本來就習慣在水中。 」
─《哈姆雷特》第4幕第7景
除了 奧菲莉亞 的神情和姿態,畫中的植物也畫得一絲不苟,這份仔細描寫的認真,表現了對《哈姆雷特》原劇的尊重:奧菲莉亞 在父親被 哈姆雷特 誤殺後,瘋癲地拿著有寓意的野花分送給趕回來奔喪的哥哥和國王,可見她似乎還有一半是清醒的。
「這是迷迭香,幫助記憶,請你牢记在心;這是三色堇代表相思,這是茴香耬斗,還有芸香。」
─《哈姆雷特》第4幕第5景
  • 茴香:花語「才色兼備」,力量與勇氣的象徵;耬斗菜:花語「勝利」,祝願成功、心想事成;芸香:有「懊悔、遺憾、哀悼」之意。
米雷 不但畫了原劇裡提到的植物,同時也自行勾勒了一些具有象徵意思的植物,例如無忘我和意味長眠的紅色罌粟花,奧菲莉亞 的頸上也戴上原劇裡「已經凋謝了」的紫羅蘭花圈,代表忠誠。(資料來源:細讀Ophelia )
然而,在張小虹的「完美女人」裡,也重新解讀了 奧菲莉亞 這個角色:在舞台上,奧菲莉亞 原本就沒有呼風喚雨、舉足輕重的一席之地。在全劇20個場景中,她僅出現5次。她的故事是零的故事,是要靠後人言說填補的空白與空無。哈姆雷特 的故事中可以沒有她,她的故事裡卻不能沒有 哈姆雷特。進一步來說,如果 奧菲莉亞 是承受不了親人與摯愛之間的矛盾而發瘋,那 哈姆雷特 的瘋狂便是一種帶著政治企圖與算計的裝瘋。
「離開時,以我喜歡的樣子。」
2016年寶島社企業的形象廣告與廣告詞,並藉由 樹木希林 的詮釋,我們似乎看到了過去的悲劇涵構下,女性角色的重新定義。
《日日是好日》,2018年
2018年 樹木希林 的最後作品:《日日是好日》,#Netflix 已上架!希望能與片中四季的微妙變化,一起品嚐到那「日日是好日」的滋味。
日前有朋友將家中的舊書分送給親朋好友,問我是否要收藏這本時,我也跟他提起了書中一篇推薦文裡所提到的,樹木希林 並不希望我們因她的話找到救贖,因為這是一種「依存症」,所以我打算看完這本書、留下閱讀筆記,然後...為自己原有的心智找到出路。
你也是如此嗎?感謝你的觀看唷!
R.I.P. 樹木希林(1943 - 2018年)
186會員
83內容數
「電影沒有好壞的區別,只有導演才有好壞的區別。」─ 楚浮(Francois Truffaut),1932 -1986年,法國『新浪潮』導演。有時我們寧可挑選好導演的壞電影看,也不看壞導演所製作表面上看起來是好的電影;而且,只有好導演才可能產生好電影。本系列將淺談我個人覺得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導演們。敬請追蹤期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