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上求下化的心力

2021/06/09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華嚴經》上說:『心如工畫師,能畫種種物。』這句經偈告訴我們「心生萬法生」的道理,所以「心力」是我們成就一切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流活泉。那麼對一個修出離行的修行者來說,若要以出離心,行入世的菩薩道行,要如何來建立上求下化的心力呢?
這就要從《金剛經》所提示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心力做建立,有這一份心力,才有上求下化的願行根本力量。古今有很多修上求下化菩提道行的修行者,都是在行持中掌握住這一股「無所住心」的心力在面對菩薩願行,這一年來,我時常以古德的菩薩願力自勉願行,更加深刻體認到菩薩在三界中出生入死能夠得到解脫,完全是維繫在這一股「無所住而生其心」所產生的心力,這份心力,不但能夠產生迴轉業力的力量,心力充沛的話,甚至可以發揮惡道受生的無畏願力。
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來探究古今菩薩道上的行者,在「無所住心」的心力推動下,是如何建立自己上求下化的願行。

菩薩輪迴業道與迴轉業道的力量
「善因得樂報、惡因得苦報」,這是我們常聽到的因果業報道理,若只是從這樣的因果業報字面上去了解因果業報現象,我們好像很容易了解因果業報的道理是怎麼一回事,不過對菩薩的業道因緣,要達到深信並且正確了解菩薩「無住心力」的業道因果現象,還需要經由我們對佛法作進一步的探究和體證,才能夠肯定菩薩「無住心」那種超越的因果業道現象。
凡夫的業道因緣,是建立在「增上生心」上,所祈求的,包括身體的健康,生活的財富、愛情、家庭、事業都能更好;凡夫雖然有逃避惡道的觀念,但本身卻沒擺脫人天輪迴、惡道輪迴的出離能力;凡夫的心境只希望自己不要淪落惡道,更希望自己未來的一切都能夠更加美滿,只以這樣的一份「增上生心」在追求人天的善業果報,沒勘破、放下世事繫縛的心力,所追求的這一些善業果報,皆出離不了世事的繫縛,以這樣的心境所緣起的現象,即是凡夫「有所住而生其心」的業行因緣果報現象。
菩薩的業道因緣,是建立在「出離心」,菩薩和凡夫一樣生活在世間的衣食住行的應對中,只是菩薩內心對生活的需求,有一份「出離心」,以出離心在判斷世間事物的存在價值觀,以一種超越世間執情的價值觀,來看這個世間的一切,肯定世間的一切,以不貪求、不愛戀的心境去面對生活,這樣的心境所緣起的現象,即是菩薩「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道行因緣果報現象。
凡夫所愛戀的是人天五欲的生活福祉,尤其是天道的生活福祉,更加是凡夫所要追求的目標,因為天道的享樂比人道殊勝,而且天道的壽命比人道長,一期業報身至少可以活到一千歲,人間的一百年,等於欲界天中忉利天的一晝夜,忉利天只是地居天,如果是空居天的天人就不只一千歲,假如往生到欲界天中的忉利天過一千歲的歲月,人間就要出生入死走幾千百趟,像這麼殊勝的福利價值,對不想要出離生死輪迴的凡夫來說,是他們心目中最值得去追求的福祉。
但菩薩對天人福利的存在價值觀,就不是作這樣的判斷。「布施、持戒、禪定」是生天的三福因,假若想要往生欲界六欲天中的地居天,最起碼要具備有上品十善的業道因,也就是說地居天人在生天的三福因中,最起碼也要具備「布施、持戒」二種福因;假如想要往生欲界夜摩天以上的空居天,乃至色界、無色界的空居天,除了「布施、持戒」二福因以外,還要有修禪定的福業因緣。菩薩也是和凡夫一樣以「布施、持戒、禪定」三福因在建立他上求下化的福祉資糧,但菩薩對天道的福祉,能夠以智慧去超越凡夫執著的價值觀,所以雖然有生天的業道因緣,並不愛戀天道的生活福祉。
因為三界眾生都有生死現象,不但人道有生死現象,天道就是壽命再長,也一樣有生死現象,既然同樣有生死歷程,天人的福樂就不是究竟的安樂福祉。天道的生活福祉雖然高於人道,但是在天道生活無培養福報的因緣,對未來世沒保障。就以住在最高空居天上的非非想處定中的天人來說,享有八萬四千大劫的定力壽命。世界成住壞空一次稱為一劫,那麼非非想處天的天人定壽,就是這個世界經歷成住壞空八萬四千次的歷程這麼長的時間,但在這麼長的定壽中,非非想處的天人,只是在他的定壽中消耗自己的福報,完全沒培養福報的因緣。壽命再長,也有盡數,非非想處天的天人,享盡八萬四千大劫的定壽時,也會因為他在天界只有享福無修福的因緣,使自己的福報隨著定壽盡的因緣,一併消殞掉,未來世只有墮落,沒有其他的福德因緣可以資助他出離惡道。
菩薩觀察出「生天的福祉會招感出未來世的惡業因緣」,天道既然不是可以資助自己得到解脫的安樂邦,倒不如求生人道,在人道中生活,有苦有樂,每當樂去苦來的時候,更會使人驚覺到生活的無常,覺悟出自己所迷戀的生活享樂,不是究竟的安樂福祉,有了迷途知返的因緣,便有出離生活享樂的愛戀心,在「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生活應對體驗中,去把握解脫生死輪迴的心力,一旦知道如何了斷生死的繫縛葛藤,就能夠真正進入解脫的究竟安樂領域。
「有所住心」是輪迴的業道因,一旦因緣成熟,所住心必然會緣起自己無法超越的業道輪迴現象。下面舉一個非非想處天人「第三世怨」的典故,來說明「所住心」是輪迴的業道因:
在釋迦牟尼佛應化人間之世,有一個修非非想定的老修行者,名叫鬱陀蘭弗,這位老修行者,最初在修定的時候,只要有一點點聲音就靜不下來,所以為了找一個安靜的環境來做修行,曾經到深山裡去修學禪定,他以為深山沒人居住就沒有吵雜的聲音,一定是修禪定的好地方,想不到山上的鳥兒,一大早就吱吱喳喳啼叫不停,擾亂他修定的心境,使他定不下來,因此鬱陀蘭弗就發一個惡願,將來一定要將這些能擾亂人修定的鳥兒通通殺掉。
後來他又換個環境做修行,跑去水邊修禪定,想不到大清早,生活在水中的魚兒從水中跳躍出水面,魚兒撲通撲通的戲水聲,又擾亂到鬱陀蘭弗修定的心境,又惹他生氣,又發一個惡願,將來也要把這一些會擾亂人修定的魚兒通通殺掉。 鬱陀蘭弗雖然修定的時候,曾經有受干擾的苦惱,但他的修持很精進,工夫漸漸成熟,最後他成就了無色界天最高的的非非想處天的定力。
鬱陀蘭弗成就非非想處定力,在還未捨掉現生業報身之前,釋迦牟尼佛正好出家修行,未成佛的悉達多,在出家以後的前五年參學中,曾經親近過這位修非非想處定的鬱陀蘭弗學習禪定,後來悉達多發現學習這種非非想處定,不能了斷生死,就不再和他學習了。
悉達多在菩提樹下證悟無上正等正覺成佛以後,曾經想要去度這位鬱陀蘭弗發出離心以了斷生死繫縛的葛藤,但鬱陀蘭弗已捨掉現生的業報身,往生非非想處天,被定樂所縛,無因緣可以度他發出離心了斷生死。
釋迦牟尼佛說:『鬱陀蘭弗因為修定有所住心,所以非非想處天定壽享盡以後,會墮落畜生道,受生「飛狸」身。』
「飛狸」這種動物會飛行會走路會潛水,當牠在空中飛行的時候,就會捕抓空中飛行的鳥兒來吃;當牠潛入水中的時候,就會捕抓水中的魚兒來吃,這是他過去世惡願起現行的業道輪迴現象。
因為在空居天中無修福的因緣,加上第二世惡業道的因緣,加重業力,畜生報身捨報以後,就會墮落地獄道,造成「第三世怨」的痛苦。
「出離心」就是「無所住心」,菩薩就是經由出離心力,得到解脫分法的修證,菩薩道的行者,修出離的行持,一旦有解脫分的修證體驗,就有迴轉業道因緣的力量。
《優婆塞戒經》卷四「解脫品」中,有一段經文提起菩薩有迴轉業道因緣的力量,這段經文的內容是:『若諸菩薩得解脫分法,終不造業求生欲界、色、無色界,常願生於益眾生處;若自定知有生天業,即回此業求生人中。業者,所謂施、戒、修定。』
前面我說過「布施、持戒、禪定」是生天的三福因,菩薩雖然也行持生天三福因,但並不愛戀天道的生活福祉,這份不愛戀的「出離心」就是迴轉生天業道因緣的力量。《優婆塞戒經》這段經文便可以證明菩薩上求下化的心力,有迴轉業道因緣的力量。

菩薩惡道受生的大無畏力量
「出離心」的修證,到了深位菩薩的內涵,「無所住心」的心力更加深遠,甚至有受生惡道教化眾生的大無畏力量。在《賢愚因緣》經中,釋迦牟尼佛有提起他過去世行菩薩道,受生鹿王身的本跡故事:
在波羅奈國有一隻善鹿王統領五百隻鹿群,另有一隻惡鹿王也統領五百之鹿群,那隻善鹿王便是釋迦牟尼佛過去世行菩薩道為教化眾生發願去受生的畜生身。
有一天,波羅奈國王出門打獵,圍捕到一千隻鹿,這一千隻鹿,有善鹿王所領導的五百隻鹿群以及惡鹿王所領導的五百隻鹿群,鹿群被圍的時候,善鹿王擔心波羅奈國王屠殺鹿群,絕了族種,所以就去求見國王,因為善鹿王是深位菩薩應化去受生的,所以有說人話的能力。
善鹿王見到國王,就用人話要求說:『大王!您把我們二群鹿群團團圍住,如果您全部將二群鹿群屠殺掉,一時也吃不了那麼多的鹿肉,倒不如大王下令放了我們回森林中生活,以後我們每天負責送一隻鹿去王宮給大王作大餐,這樣您天天有新鮮的鹿肉可以吃,我們的鹿群也不會受屠殺滅種。』
波羅奈國王聽到善鹿王會講人話,很意外,而且所講的話也很有道理,就答應善鹿王的要求,釋放鹿群在森林中自由生活。
為了實踐合約,善鹿王就跟惡鹿王商量,最後決議兩邊輪流送鹿去王宮,單日由善鹿王負責送,雙日由惡鹿王負責送。如此輪流一段日子,有一天,惡鹿王那邊輪到一隻懷孕快要生產的母鹿,母鹿想到自己快要生產了,這一去就死兩條生命,不忍心自己肚子裡面的孩子也犧牲掉,所以就去要求惡鹿王,先派另一隻鹿去做牠替身,等待生產以後自己才去補這個缺。
惡鹿王一點都沒體諒母鹿的苦衷,很不高興,對母鹿說:『你怕死,誰不怕死?沒一隻鹿願意提早去送死,既然輪到你,你就認命,還有什麼話可講!』 母鹿得不到惡鹿王的關心,很傷心,突然想到善鹿王,趕快就去善鹿王那邊求救,善鹿王聽了母鹿的苦衷以後,就把母鹿留在自己的鹿群中,叫牠安心的等待生產。
善鹿王知道在自己的鹿群中,要為母鹿找替身,也是很困難的問題,為了救一條新生命,他決定自己去做母鹿的替身。
第二天,善鹿王不聲不響的離開他們的鹿群,到王宮去,波羅奈王看到善鹿王自己來送死,嚇一跳,問牠:『難道你們的鹿群都被我吃光了嗎?』
善鹿王說:『還沒,而且又再繁殖了好多新生代。』
波羅奈王又問:『既然這樣,還用你來送死?』
善鹿王說:『大王!這次是輪到另一邊的鹿王負責為大王送鹿來,但今天輪到的是一隻快要生產的母鹿,假如今天他來作國王的大餐,肚子裡的鹿子也跟著沒命,所以母鹿就去請求他們的鹿王先另派一隻鹿做牠的替身,等生產後,牠才補自己的缺。牠們的鹿王不准母鹿的要求,母鹿又來向我求救,我要在自己的鹿群中為母鹿找替身,實有困難,所以今天我不敢驚動我的鹿群,自己來王宮做母鹿的替身。大王!您就殺了我去做您的大餐吧!』
波羅奈國王聽到善鹿王講出這麼慈悲的話,感動得流下眼淚,並且抱著一份慚愧心對善鹿王說:『你是鹿頭人,我是人頭鹿。』
這意思是說:善鹿王雖然是隻鹿,但心地比人還要好;自己雖然是一個人,心地不如禽獸。
波羅奈國王受到善鹿王的感化,生起一念仁慈心,決定從此不再吃鹿肉了,於是對善鹿王宣誓說:『您回去吧!我向您發誓願,再也不吃鹿肉了,從今以後,您們兩邊鹿群,都不用送鹿來王宮了。』
像故事中的善鹿王,即是深位菩薩去受生的畜生身。凡是深位菩薩都有一股很深厚的出離心力,在《優婆塞戒經》卷八「名義菩薩品」中,有提到釋迦牟尼佛過去世行菩薩道受生畜生道的出離心力,經文說:『我受如是鳥獸身時,雖具煩惱,煩惱於我無自在力。』
這句經文便是在說明深位菩薩的「無住心」能夠不受煩惱的干擾,所以他的出離心力很深厚。深位菩薩受生畜生身,在畜生道的業道因緣中,因為有一份很深厚的出離心力,所以業力自然就無煩惱的自在力了。
過去慈航菩薩在中壢圓光寺辦學,曾經對學生表示他不想求生極樂世界,他要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度眾生,出入三界中,就是受生畜生身,也願意為度眾生去受生。慈航菩薩又說,他要去極樂世界,隨時就能夠到極樂世界,沒必要像一般人那樣,要費很大的心力去修行,才能夠掌握到極樂世界的因緣。慈航菩薩的這份無所住心的出離心力,就已經說出他有「煩惱於我無自在力」的深厚出離心力了。

結語
古德對「無所住心」超越世俗塵緣執情的那份出離行持,曾有過這樣的形容:『雙足走過了萬里路,都沒有沾上點灰塵。』又說:『吃了多年的飯,不曾咬破一粒米。』這就是無所住心不落分別的超越心境,這一份超越心境,是在守護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修行中,正知根塵的因果緣起現象,內心不被塵緣所惑,遠離愛執,所建立的自心「淨土心境」。也就是說菩薩以「無所住心」的心力,在六道中建立上求下化的願行,根塵的應對,隨時都能夠清清楚楚知道什麼是應取的,什麼是應捨的;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菩薩在正知根塵的因果緣起現象當下,應對利他的事業,同時也從出離的願行,出離塵緣愛染,建立自利的淨土立場。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心印法師文集
    心印法師文集
    民國32年心印法師生於台南縣學甲鎮,佛光山東方佛教學院畢業。畢業後留佛光山主編覺世旬刊四年。民國63年為完成故友劉桂枝女士宿願,在篳路藍縷中創辦普門學苑以及普門慈幼慈善會。四十多年來幫助超過四千多名貧困兒童長大。普門慈幼慈善會以照顧苦難兒童的為因緣;以普門學苑為創業道場;以觀世音法門深入社會。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