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修學述要》20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2012年五月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觀察因緣的時候,一定要把人生分成內外的差別!
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12面,
甲四、菩提心之退失
佛法的修學啊!當我們開始從教理的學習,而生起一種智慧的觀照地時候,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你在觀察因緣的時候,一定要把人生分成內外的差別,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你一個人內外的因緣混淆不清,你今生就不可能成就了,因為內外的性質是截然不同的,外在的因緣是由過去的業力所變現出來的,這一部分能夠改造的力量非常有限,所以外在的因緣,佛陀只有講一句話而已: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
所以我們對於已經成就的果報,比方說我們的身體是否健康,比方說我們的金錢是不是富足,比方說我們人際關系如何,這個地方能夠改變的相當有限了,因為它已經是一個成熟的業力所變現出來的一個果實。所以外在的因緣你能夠不碰最好是不碰,輕輕地走過去就好,因為你浪費時間是沒有用的。
第二個是你內在的因緣就是無窮無盡的土地跟無窮無盡的種子。這個是我們應該花很多時間去經營的,因為它影響我們未來生命的方向。那麼,從無量劫的生死流轉當中,我們內心當中,從《唯識學》的解釋啊,我們內心有很多很多的雜染的種子,也有很多清淨的種子。
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內心當中,有無量無邊的地雷,也有無量無邊的寶藏。所以你的修行,就是改變你的內心的思想,就是內因緣。所以佛教都是講內觀,觀心法門。這個觀呢?其實它有觀照義,也有調整的意思,你要自己調整自己,跟自己溝通
我們心態的調整有三個方向!
那麼從大乘的角度呢?它主要的調整啊,有三個方向:
第一個是出離心
我們開始修學大乘佛法的時候,第一個要調整我們貪戀娑婆的心態,這個是非常嚴重的,因為我們在三界當中,流轉已久,我們跟每一個人每一塊土地非常熟悉,所以,首先我們一定要透過無常的思想,諸行無常(人生是變化的,我們是沒辦法去掌控的),慢慢地調伏我們對三界的愛取,一個人一旦貪戀三界的果報,你的格局就不大了,你就成不了大功德了,就像《楞嚴經》說的,你貪戀一個小水泡,你就得不到大海了。
所以這個出離心主要的切入點就是無常,就是我們為什麼不貪世間的財富?我們為什麼不貪人天的果報?理由很簡單,因為它會變化,它會讓我們失望。我們一個人,如果從來都沒有,我們可以接受。你看,從小到大我從來沒有擁有過,我可以接受,但是得到以後的失去,那是非常痛苦的。所以我們無量劫來,都是在這種無常當中得到很大的傷害,不管是感情的傷害,或者物質的傷害。所以我們睜開我們眼睛以後,看到我們生命當中,沒有一個安穩的東西,沒有一個常態的東西,所以你慢慢、慢慢地從無常觀,我們開始產生對三界的出離,這第一個善根先種下去,出離心
第二個就是菩提心。
菩提心有兩塊,一個是上求佛道,一個是下化眾生。一個思惟佛道的功德莊嚴,生起好樂;一個思惟眾生的苦,生起悲憫。當然每一個人有所偏重。那麼這個就是先從出離心當中生起菩提心
第三個就是我們今天要談到的空正見,太重要了。
當我們建立出離心、菩提心善根的時候,我們要避免妄想的干擾,這個就是空正見啊。觀照我們一念心本來清淨,本來沒有妄想。
那麼這個就是我們在大乘佛法當中的三種根本,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這三個柱子先種下去,然後再修其它的波羅蜜。這個是大乘佛法主要的根本,三種根本。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菩提心修學述要 2012年五月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如風去來行取捨,由此發心求加持。 好,看第三段。 「以我善樂諸因果,他苦因果盡無餘,如風去來行取捨,由此發心求加持。」 所以他這個菩提心的思想,正如懺公師父一再強調的,這個就是菩提心的修學,他說出了一個下手處,就是學吃虧。
菩提心修學述要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什麼是悲增上菩薩、智增上菩薩呢? 好,我們看下一段。那麼,發菩提心有總相發心跟別相發心,這兩個部分。先看總相,我們先把它唸一遍: 但是你做什麼就要像什麼嘛!他做好本分,他智增上,他就先都攝六根,先拼往生,再回入娑婆,他的功能就大了。
菩提心修學述要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調整心態比你佛號數目更重要! 淨土宗,淨土宗一般人的盲點在哪裡?在第一個。我相信淨土宗的人多少對今生的痛苦都有所體會。所以你說這個人會追求今生的五欲快樂,追求今生的名利,我覺得相對不多。但是淨土宗很多人對來生還是有期待。 我舉個例子。
菩提心修學述要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你完全成佛的心態,都沒有準備,你不可能往生!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九面, 甲三、如何真正發心。 我們前面講到發心的差別相貌,有些相貌是邪惡的,有些是正確的,乃至有的是偏有的是圓,還有發菩提心的次第。 思惟生死過患、死殁無常而發出離心
菩提心修學述要15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世俗菩提心跟勝義菩提心的差別 我們再看下一段,下一段再把這八種發心、菩提心再作一個細分,從它的本質跟作用再作細分,先看四種差別。 願菩提心跟行菩提心的差別 好,那麼我們講到願菩提心,也就是說這個菩提心一定要先發願,然後才有行動。
菩提心修學述要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如是發心,名之為圓! 我們看下一段的偏跟圓,這兩個都是大乘,請合掌: 所修的功德念念執著不忘,我執法執也是沒有消除,如是發心,名之為偏。 業力,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就這樣子而已了。
菩提心修學述要 2012年五月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如風去來行取捨,由此發心求加持。 好,看第三段。 「以我善樂諸因果,他苦因果盡無餘,如風去來行取捨,由此發心求加持。」 所以他這個菩提心的思想,正如懺公師父一再強調的,這個就是菩提心的修學,他說出了一個下手處,就是學吃虧。
菩提心修學述要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什麼是悲增上菩薩、智增上菩薩呢? 好,我們看下一段。那麼,發菩提心有總相發心跟別相發心,這兩個部分。先看總相,我們先把它唸一遍: 但是你做什麼就要像什麼嘛!他做好本分,他智增上,他就先都攝六根,先拼往生,再回入娑婆,他的功能就大了。
菩提心修學述要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調整心態比你佛號數目更重要! 淨土宗,淨土宗一般人的盲點在哪裡?在第一個。我相信淨土宗的人多少對今生的痛苦都有所體會。所以你說這個人會追求今生的五欲快樂,追求今生的名利,我覺得相對不多。但是淨土宗很多人對來生還是有期待。 我舉個例子。
菩提心修學述要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你完全成佛的心態,都沒有準備,你不可能往生!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九面, 甲三、如何真正發心。 我們前面講到發心的差別相貌,有些相貌是邪惡的,有些是正確的,乃至有的是偏有的是圓,還有發菩提心的次第。 思惟生死過患、死殁無常而發出離心
菩提心修學述要15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世俗菩提心跟勝義菩提心的差別 我們再看下一段,下一段再把這八種發心、菩提心再作一個細分,從它的本質跟作用再作細分,先看四種差別。 願菩提心跟行菩提心的差別 好,那麼我們講到願菩提心,也就是說這個菩提心一定要先發願,然後才有行動。
菩提心修學述要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如是發心,名之為圓! 我們看下一段的偏跟圓,這兩個都是大乘,請合掌: 所修的功德念念執著不忘,我執法執也是沒有消除,如是發心,名之為偏。 業力,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就這樣子而已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