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安住身心 1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raw-image
<經文> 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生死輪轉,就像熊熊燃燒的大火一樣,眾生在其中頭出頭沒、苦惱無量。菩薩「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所以發起大乘菩提心,也就是為利有情願成佛的心

普濟一切」,普遍地救濟一切眾生。同時「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雖然菩薩發了這樣的大願,但並不代表眾生的苦就能轉移給菩薩,由菩薩來代受。如果苦能代受,那眾生就都不用修了;大慈大悲的佛菩薩,願為眾生捨無量頭目腦髓、做任何的犧牲,自然願意代眾生受苦,但這是不可能的。

所以,所謂的「願代眾生受無量苦」,是指菩薩為了度化眾生,什麼樣的辛勞、困苦,他都願意承受。

古代很多菩薩、高僧大德,為了眾生而求法、修行,犧牲生命都在所不惜。就像玄奘大師為了到印度求法,孤身穿越大沙漠、跨越大雪山,經歷千辛萬苦、九死一生。

我有一次坐飛機,經過美國洛磯山脈的上空,那是一片廣袤而聳立的山區,我當時突然打了個妄想:要是讓我一個人在這種山區中,根本沒辦法存活。那時我突然就想到了玄奘大師,他去印度的途中,必須翻越常年積雪的大雪山,七天中,隨行的人死了三分之一多,那要多大的勇氣和毅力啊!

還有他獨自一人穿越八百里大沙漠時,不注意把水囊打翻了,很多天沒有水喝,到最後昏倒在沙漠裡。但是他發誓,「甯向西方一步死,不向東土半步生」。他寧可倒在西行的路上,也不願為了活命,往回走一步。歷代很多高僧大德都是這樣,為了眾生,不管是求法也好、修行也好,都受盡了千辛萬苦。

raw-image

釋迦牟尼佛也是一樣,《法華經》中說,釋迦牟尼佛為了度化娑婆世界的眾生,已經來此八千返了。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塊土地,包括我們現在腳下所踩的每一塊土地,都是釋迦牟尼佛在過去行菩薩道時,為了度化眾生,曾經捨頭目腦髓之處。這就是「願代眾生受無量苦」。

而他們的願望,就是為了「令諸眾生,畢竟大樂」。這個「大樂」,就是成佛,精進地修行,就是希望度化眾生,使一切眾生都能離苦得樂、迅速成佛,這就是菩提心。

很多人會想:「我身為凡夫眾生,業障那麼重,尚且自顧不暇,何況發菩提心,誓願普度眾生,這離我太遙遠了!」

但是要知道,我們若想往生淨土,臨終正念必須與菩提心相應;另一方面,雖然我們現在做不到像大菩薩們那樣地精進,為度眾生,捨無量的頭目腦髓,但我們應當發願,「我要往這條路上努力,終有一天,我也能夠很容易就做到這樣。」雖然我們現在力量不夠,暫時做不到,沒有關係,我們可以慢慢練習,最終總能企及的。

因此修行大乘,不能不發菩提心,否則不是墮落小乘,就是變成自私自利;這樣不論是修行通途法門,還是淨土法門,都不能成就的。

所以菩提心是我們修道的根本,它是一個成佛的種子。有了這個佛種,我們修行才能最終成佛、度眾生。

同時,我們也應當思惟「眾生善根難測」。雖然現在可能是一副老病纏身,苦惱業障相,但一切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的境界,都只是幻境,就像夢中的生老病死一樣。當夢醒時,我們會發現這其實只是一場夢,那些生老病死、煩惱業障的真實性都不可得。其實眾生的自性,與佛一樣,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只是因為迷惑顛倒,所以無法開啟。

菩提心也是我們自性本具的功德,為什麼我就不能發起呢?當然可以發啊!所以,我們要勉勵自己,發菩提心,依著菩提心修行,才是最快成就的法門。

raw-image

佛陀說「發菩提心,破諸魔障」。如果修行只顧自己,或者好一點只管自家人,往往越修個性越自私、越狹隘,於是也就越沒有福報;又因為沒有福報,變得更加只顧自己、家人……惡性循環。

相反的,如果一個人常保持慈悲、利益眾生之心,甚至發起菩提心,就會漸漸有福報。而有福報的人,又更加能發菩提心,這就是一種良性的循環。

所以有的人認為「我現在自己都被煩惱、業障壓得喘不過氣,哪有多餘的心力去管別人、發菩提心呢?」這樣想就錯了。正是因為自己煩惱重,才更要練習發菩提心。

同時,一切煩惱的根源,都來自於我執!對這個「我」、「我的」,看得太重,所以被緊緊地捆綁住了。只有發菩提心,把這個「我」放下,學習去關懷別人時,才能徹底解脫煩惱地束縛。

比如我們起煩惱了,我們放不下,這時,若我們暫時擱置自己的煩惱,到佛寺做義工護持大眾,做著做著,你會發現自己的心打開了。為什麼?一方面是三寶加持;另一方面,我們護持大眾的時候,心想著大眾,就不會想著自己。這時,煩惱自然而然就鬆動了。所以佛陀說「發菩提心,破諸魔障」,真的是沒錯。煩惱重的人,更要發菩提心。

怎樣才能發起菩提心呢?我們要多讀誦述說菩提心相關的經典。如《普賢菩薩行願品》、《普門品》、《地藏經》等等。

讀《地藏經》時,不是想要超度鬼神,而是要學習地藏王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大願,學菩薩世間、出世間的大孝。當然,一方也是求地藏王菩薩加持,但若要得到更深的加持,就要隨學他的大願、大行。

或者讀《普門品》,一方面求觀音菩薩加持,同時也是隨學發心,自己也要像觀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做度人舟

或者讀《普賢行願品》,不僅求普賢菩薩加持,也是學普賢菩薩發起「虛空有盡,我願無窮;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的大願。

raw-image

通過不斷讀誦這類,策發菩提心的經論,來勉勵自己發起「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的願心,雖然剛開始可能什麼也做不了,但是隨學發心還是可以的。

以前我師父 懺雲老和尚曾說過,他過去剛從老家東北,到北平準備出家,住在佛寺時。由於離家很遠,各方面也都不適應,心情特別鬱悶。有一次他上廁所的時候,甚至就起個念頭「我要是在這裡吊死就好了。」轉念又想「哎呦!不對!我怎麼起這個念頭呢?」後來聽人說,那個廁所裡曾經有人吊死過,當時可能是受了鬼神力量的影響,起這個念頭。

但他心中還是不開朗,正好隨身帶了一本《普賢行願品》,他就請出來讀誦。本來心就像被烏雲遮蔽住一樣,讀完之後,心就開朗了,覺得非常法喜,那個坎就超越過去了。

所以我們越是有障礙,越是要練習發菩提心。讀誦大乘菩提心相應的經典,來生起菩提心。這是第八,大心普濟覺。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鋼骨佛心的沙龍
77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鋼骨佛心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10/19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老和尚開示:「那些隨順自己自由意識生活的人,往往會失敗;不會作卻裝會的,也會失敗。」 「自以為是,從文字般若上去學佛而不躬行的人,終為文字所縛,心不得解脫。」 「念佛,念到心中只單純一念,無其它雜思想,便能預知時至。若還有其它思想,妄念障住,雖念佛也無法預知時至。」
Thumbnail
2022/10/19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老和尚開示:「那些隨順自己自由意識生活的人,往往會失敗;不會作卻裝會的,也會失敗。」 「自以為是,從文字般若上去學佛而不躬行的人,終為文字所縛,心不得解脫。」 「念佛,念到心中只單純一念,無其它雜思想,便能預知時至。若還有其它思想,妄念障住,雖念佛也無法預知時至。」
Thumbnail
2022/09/26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老和尚對某某師開示:「學佛要具足信、願、行,僅有信還不夠,還須要有成佛度眾生的願力,這樣遇到業障逆境時,才有辦法以這個願力來堅定自己, 不致退心。 只有信念而無願力的人,遇到逆境很容易就退失道心的。遇到逆境時要以念佛來克服它。」 老和尚對信徒開示:「用齋時默念:『願斷
Thumbnail
2022/09/26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老和尚對某某師開示:「學佛要具足信、願、行,僅有信還不夠,還須要有成佛度眾生的願力,這樣遇到業障逆境時,才有辦法以這個願力來堅定自己, 不致退心。 只有信念而無願力的人,遇到逆境很容易就退失道心的。遇到逆境時要以念佛來克服它。」 老和尚對信徒開示:「用齋時默念:『願斷
Thumbnail
2022/09/26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苦行 「念佛是最簡便的,不像持咒還須費腦筋, 無論做什麼事,心內默念佛號, 有念像沒念似的,恒常如此,才能有成就, 念佛是最基本的,密宗也要念佛。」 寺裡某某師到客堂來,吐訴一些人事煩惱,人去後,老和尚便對某某師開示說:「一個人對事情不論是好是壞、是對是錯,嘴裡不要亂
Thumbnail
2022/09/26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苦行 「念佛是最簡便的,不像持咒還須費腦筋, 無論做什麼事,心內默念佛號, 有念像沒念似的,恒常如此,才能有成就, 念佛是最基本的,密宗也要念佛。」 寺裡某某師到客堂來,吐訴一些人事煩惱,人去後,老和尚便對某某師開示說:「一個人對事情不論是好是壞、是對是錯,嘴裡不要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在正式進入於今天的課程之前,大家先如理作意來做觀,我們在心中先生起二種菩提心——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 首先憶念「世俗菩提心」: 接著憶念「勝義菩提心」: 丑五、「供養願」 這是依止二種菩提心所生起的廣大願力,我們看頌文: 請看到頌文:
Thumbnail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在正式進入於今天的課程之前,大家先如理作意來做觀,我們在心中先生起二種菩提心——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 首先憶念「世俗菩提心」: 接著憶念「勝義菩提心」: 丑五、「供養願」 這是依止二種菩提心所生起的廣大願力,我們看頌文: 請看到頌文:
Thumbnail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我們隨學佛的身口意之後,還要學佛的因跟果,佛在因地為了度化眾生,為了成熟眾生的善根而不斷精進修行,《法華經》有云:三千大千世界,沒有乃至如芥子許的土地,這麼小如塵埃的一片地方,不是釋迦牟尼佛過去為了度眾生而捨生命、捨頭目腦髓的地方。 迴向!
Thumbnail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我們隨學佛的身口意之後,還要學佛的因跟果,佛在因地為了度化眾生,為了成熟眾生的善根而不斷精進修行,《法華經》有云:三千大千世界,沒有乃至如芥子許的土地,這麼小如塵埃的一片地方,不是釋迦牟尼佛過去為了度眾生而捨生命、捨頭目腦髓的地方。 迴向!
Thumbnail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我們接著介紹庚六、「頌請轉法輪」。 這個是對應到十大願王當中第六個願。在講請轉法輪願之前,我想讓大家先體會一下,普賢大願這個「願」是什麼樣的精神、什麼樣的量? 第一個、無定過患之苦。 第二個、無有厭足之苦。 第三個、數數捨身之苦。
Thumbnail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我們接著介紹庚六、「頌請轉法輪」。 這個是對應到十大願王當中第六個願。在講請轉法輪願之前,我想讓大家先體會一下,普賢大願這個「願」是什麼樣的精神、什麼樣的量? 第一個、無定過患之苦。 第二個、無有厭足之苦。 第三個、數數捨身之苦。
Thumbnail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接著寅四、「結示令知」。 「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解。以於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 接著請看到庚十、「釋普皆迴向」。 接著是癸二、「發心代苦」。 接著請看到辛三、「總結」。 接著看到戊四、「結益令知」。
Thumbnail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接著寅四、「結示令知」。 「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解。以於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 接著請看到庚十、「釋普皆迴向」。 接著是癸二、「發心代苦」。 接著請看到辛三、「總結」。 接著看到戊四、「結益令知」。
Thumbnail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接著壬二、「徵釋」。 徵釋就是透過問答來解釋為什麼要這麼做?為什麼我們行菩薩道必須要這麼做?不做不可以嗎? 「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接著底下「正合法」。
Thumbnail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接著壬二、「徵釋」。 徵釋就是透過問答來解釋為什麼要這麼做?為什麼我們行菩薩道必須要這麼做?不做不可以嗎? 「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接著底下「正合法」。
Thumbnail
如何安住身心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經文> 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所以,所謂的「願代眾生受無量苦」,是指菩薩為了度化眾生,什麼樣的辛勞、困苦,他都願意承受。
Thumbnail
如何安住身心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經文> 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所以,所謂的「願代眾生受無量苦」,是指菩薩為了度化眾生,什麼樣的辛勞、困苦,他都願意承受。
Thumbnail
如何安住身心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下面我們討論第八覺:大心普濟覺。 前面我們提到應當以慈悲心來利益一切,但僅有慈悲心,其實還不夠,因為它的量還不夠廣大。慈悲心是通於二乘的聲聞、緣覺,甚至也是通於外道。所以第八覺悟就要求我們,要進一步地發起菩提心。 所以,
Thumbnail
如何安住身心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下面我們討論第八覺:大心普濟覺。 前面我們提到應當以慈悲心來利益一切,但僅有慈悲心,其實還不夠,因為它的量還不夠廣大。慈悲心是通於二乘的聲聞、緣覺,甚至也是通於外道。所以第八覺悟就要求我們,要進一步地發起菩提心。 所以,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