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的勝利,個體的失敗
方格精選

集體的勝利,個體的失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以色列歷史學家哈拉瑞2015年暢銷著作《Sapiens》

以色列歷史學家哈拉瑞2015年暢銷著作《Sapiens》

【《人類大歷史》讀中感】

哈拉瑞在《人類大歷史》中前幾章,以「雞」為例,解釋了為何物種的大量繁衍,其結果,往往是一隻雞的悲哀。

全世界各地農村,和速食業者經營的大型養雞場裡,所有的雞隻全部加起來,數量大約有250億隻,「雞」力之強,在禽鳥類中,堪稱無「鳥」能出其右。

從基因複製、族群繁衍的演化觀點來看,雞,是不折不扣的物種勝利組。

然而,除了少數能在田野走跳的跑山雞之外,這一刻地表上絕大多數的雞,都是瑟縮在比奧許維茲更可怕的鐵皮廠房裡、或禁錮在尺寸比身體還小的鐵籠裡,等著身上的雞肉極大化,或是產卵的能力枯竭之後,就被放血電宰,供人食用。

在自然界,通常可活上7-12年的一隻野雞,被馴化為家禽後,平均都只有幾周,到幾個月的壽命。

於此相對地,雞群數量,卻從人類農業革命前的區區數百萬隻,不斷膨脹,直達千倍、萬倍、十萬倍…

或許有人說:這不算啊,這是人類干預,才造成的現象,非自然演化的結果。

說的一點也沒錯,這完全是由人類,一手導演出來的「非自然」演化…
.
.
.
就如同人類社會今天的樣貌,也是由人類自己,所一手捏塑,自作自受的一樣。

哈拉瑞引用部分史學家,對一萬年前那場人類「農業革命」的看法,認為史前人類從狩獵採集,轉為農耕型態,看似一次文明的大躍進、歷史的里程碑,短短數千年就大大提升了人類的生活品質…

但實際上,這也是一場騙局:就像是沿路撒下的糖果,引誘漢斯與葛瑞塔走進了巫婆屋;人類物種也在對「繁榮」的追求和憧憬下,一步步落入了他所謂「奢侈的圈套」。

農耕帶來的糧食富足,讓原本只生一兩胎的、或是因遷徙而自然淘汰的子嗣數量,突然間獲得解放;家家戶戶多子多孫的結果,讓族群數量失控,很快就再度釀成糧食不足,於是農人必須想辦法再增加糧食產量:擴張、奪地、護糧、從而導致了衝突、戰爭、旱澇…

從物種角度來看,農業革命讓人類從一萬年前的數百萬人,爆炸性成長到工業革命前的十億人,簡直就是基因的奇蹟。

但從個體生活品質來看,無論是羅馬帝國的奴隸,中世紀的農奴、還是現代社會中的勞工、甚至是網路時代的社畜,這些占了人類群體數量絕大部分的個體,其為維持生計而辛苦操勞的程度,不僅未見改善,甚至還不如一個在一萬年前,走跳中東綠洲的遠古狩獵採集者。

就像麥當勞農場裡的那隻肉雞,遠不如一隻逍遙枝頭的上古野雞一樣。

哈拉瑞認為,人類之所以走入這個奢侈陷阱,並非刻意、有意識的抉擇,而是類似捕蠅草裡的昆蟲一般,為了吃蜜,而不知不覺地走上了無法回頭的不歸路。

但哈拉瑞書中(前六章)所未曾提及的一個面向,是這個比喻,有多麼類似歷史上那些潮起又潮落的「大國崛起」,與「強國夢」。

集體的勝利,意味的,是個體的苦難。

從二戰日本軍國主義,到希特勒的亞利安王朝;從羅馬帝國,到今日中國,古今有太多掌權者和統治階級,以「民族復興」之名、打著「國家繁榮」的名號,遂行集體主義,極盡擴張和繁衍之能事:用壺底的糖蜜,誘惑著族群個體不停的前仆後繼;帶頭者登高鼓吹集體萬歲的同時,他們的腳底下,踩的卻是千千萬萬個,個體的屍身與腦袋。

西方國家自啟蒙時代、理性運動以來,不斷有人試圖自封建帝國的集體思維中跳脫出來,因而萌生了所謂的「個人主義」路線。相較之下,東方社會倫理觀與儒家思想,至今仍然綁縛著大多數人,即便不少國家已轉型自由民主,但多半僅徒具形式,一遇危難,或受人煽動,人的腦子很容易就跳回預設值:拋棄個體、成就集體;犧牲小我、完成大我。

集體勝利,成就一個大總數低平均的強國夢,固然有其信仰、精神上的滿足感,和不可否認的價值。

但,集體,說到底,仍就只是個「個體」的集合,不是嗎?

一群失敗的個體,就算數量領先,如蝗蟲般繁衍,但如此形同自虐的基因,真能算得上是一個「成功」的基因嗎?

而一個悠然生存的個體,即便繁衍數量不多,但這種「演化的失敗」,豈又不是某種「個體的勝利」?

套一個哈拉瑞書中的比喻:一隻族群數量稀少的犀牛,牠的生活體驗,真的要比一隻肯德基農場的肉雞,來得差嗎?

或者試著這樣問:你,想當的,是一隻瀕危的鷹...

還是一隻強國的雞?

avatar-img
流星不打方向燈的沙龍
4會員
15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封院? 科學? 封了才科學? 不封不科學? 每當媒體與大眾高唱「封院才科學」、「封城才科學」,屢屢可見的有意的或無意的誤導,都是卡在「語意學」層次的謬誤。 當我們說「科學」,往往是嘴裡高喊「科學」,腦子裡其實想的是某個特定的人,或某個特定的政策(如封城或封院),就彷彿「科學=那個人」或「科學=那個政
民主黨眾院女議員史班伯格在驚險連任後,說出的這段話,一針見血,簡直就是對民粹政治的迎頭痛擊:「很多同僚對我說...『外面的人都這樣喊,我們也要呼應他們的訴求』...但我們身在國會,我們是專業人士,我們說的每一句話都必須是認真的,如果我們不是真的想要刪掉警察預算,就不該那麼說。」
時值美國大選,兩岸耳語不斷,忝為媒體人,工作上接觸各類訊息,地下電台有之、紐約時報有之、腥羶小報有之,BBC有之、稍有感觸,斗膽唱秋,姑妄聽之。 如果您還想得起來(或想不起來),上一次買報紙(就是可以拿來包便當、擦擋風玻璃的那種紙本媒體)是何時,應該就能體會現代人取得資訊的方式,跟區區10幾20年前
是說,除了最好和最壞之外,這似乎也是個業配文的年代。 在搜尋網站打入關鍵字,除了事實與假新聞,你總會百發百中地收到成打的業配文。 「業配者,媒體之『業務配合』是也。此類內容雖以資訊或新聞之形式呈現,然其主旨不在解惑,而為宣傳。」 匹克幫上的旅遊札記、3C達人的開箱文、賣藥賣鍋的保健節目,還有福斯電視
夜晚的高速公路上,眾車列隊,默不作聲,賣力爬行。 冷不防,一輛B字快車,從後方、從右側、從左邊;忽爾急停加速,忽爾鑽入夾縫,呼嘯著、蜿蜒著、閃躲著、加速著,咆哮而過。 車道上,那些靜默而平庸的車尾燈們,像點點繁星,眨啊眨,不發一語,百感交集,目送著流星,遠颺而去。 是說,對流星來說,眾星即使氣喘如
封院? 科學? 封了才科學? 不封不科學? 每當媒體與大眾高唱「封院才科學」、「封城才科學」,屢屢可見的有意的或無意的誤導,都是卡在「語意學」層次的謬誤。 當我們說「科學」,往往是嘴裡高喊「科學」,腦子裡其實想的是某個特定的人,或某個特定的政策(如封城或封院),就彷彿「科學=那個人」或「科學=那個政
民主黨眾院女議員史班伯格在驚險連任後,說出的這段話,一針見血,簡直就是對民粹政治的迎頭痛擊:「很多同僚對我說...『外面的人都這樣喊,我們也要呼應他們的訴求』...但我們身在國會,我們是專業人士,我們說的每一句話都必須是認真的,如果我們不是真的想要刪掉警察預算,就不該那麼說。」
時值美國大選,兩岸耳語不斷,忝為媒體人,工作上接觸各類訊息,地下電台有之、紐約時報有之、腥羶小報有之,BBC有之、稍有感觸,斗膽唱秋,姑妄聽之。 如果您還想得起來(或想不起來),上一次買報紙(就是可以拿來包便當、擦擋風玻璃的那種紙本媒體)是何時,應該就能體會現代人取得資訊的方式,跟區區10幾20年前
是說,除了最好和最壞之外,這似乎也是個業配文的年代。 在搜尋網站打入關鍵字,除了事實與假新聞,你總會百發百中地收到成打的業配文。 「業配者,媒體之『業務配合』是也。此類內容雖以資訊或新聞之形式呈現,然其主旨不在解惑,而為宣傳。」 匹克幫上的旅遊札記、3C達人的開箱文、賣藥賣鍋的保健節目,還有福斯電視
夜晚的高速公路上,眾車列隊,默不作聲,賣力爬行。 冷不防,一輛B字快車,從後方、從右側、從左邊;忽爾急停加速,忽爾鑽入夾縫,呼嘯著、蜿蜒著、閃躲著、加速著,咆哮而過。 車道上,那些靜默而平庸的車尾燈們,像點點繁星,眨啊眨,不發一語,百感交集,目送著流星,遠颺而去。 是說,對流星來說,眾星即使氣喘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