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新的變種病毒🦠叫「倫巴」,不叫「倫巴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一大早起來
記者問:為什麼變種病毒🦠叫「倫巴」,不是叫「倫巴底」?
我聽了,快爆笑了
小姐:
倫巴底,是意大利🇮🇹城市叫 "倫巴底, Lombardia "
倫巴,是希臘🇬🇷字母 " λ , Lambda "
過去一年多來,COVID-19病毒在全球已出現多種變異病毒株,外界多以首次發現病毒株的國家命名,例如「英國變種病毒」、「印度變種病毒」、「南非變種病毒」等等。
世界衛生組織WHO 2021年5月31日宣布,為了避免這些國家遭受歧視及污名化,未來將以希臘字母代替這些變異病毒株,呼籲媒體報導時也使用新名稱。
新變種病毒「Lambda(λ)」病毒
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科學家在秘魯發現新的變種病毒「Lambda(λ)」,自今年 4 月以來佔當地的確診病例達 81% ,目前已經在至少 29 個國家盛行,而且多數集中在南美洲國家。
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 : 其為 " 需留意變異株(Variants of Interest, VOI) " 、英文叫 " VOI "的病毒。https://en.wikipedia.org/wiki/SARS-CoV-2_Lambda_variant ( WHO adds new Lambda COVID strain as 'variant of interest' )
美國 CDC 及 WHO 依據這些變異對疾病表現與防治措施的影響,
將變異株 分為三個群 : VOC , VOI 和 VHC
A. 高關注變異株(Variants of Concern, VOC)病毒
B. 需留意變異株(Variants of Interest, VOI)病毒 (最留意)
C. 高衝擊變異株(Variant of High Consequence, VHC)病毒 ( 最危險 )
A. 高關注變異株(Variants of Concern, VOC)病毒
目前在全球對人類最流行危險的病毒🦠,規納在 高關注變異株(Variants of Concern, VOC)
而在 VOC 的病毒🦠,就是大家大家目前,耳熟能詳的病毒🦠
" VOC 病毒🦠 " ,共有4種:
alpha ( α ) : 英國 B.1.1.7
beta ( β ) : 南非 B.1.351
gamma ( γ ) : 巴西 P.1
delta ( δ ) : 印度 B.1.617.2
此類變異株,已有文獻證實具有因棘蛋白突變而降低抗體的中和能力、增加 病毒傳播力及疾病嚴重度的特性、且可能影響現有診斷工具及造成疫苗保護力 下降。
這些變異株已在特定區域盛行,像是 B.1.1.7、B.1.351、 及 P.1。 由於此類變異株會影響疾病流行病學,需評估藥物、疫苗與公衛政策是否需修正
" 高關注變異株 ,VOC" 雖有機會影響疫苗的抗體中和能力,但抗體中 和能力不等於疫苗保護力,如:B.1.1.7 變異株雖會造成接種 AstraZeneca 或 PfizerBioNTech 的抗體中和能力降低,但仍可維持一定的疫苗保護力。
此外, 疫苗對於重症仍可具有保護力,如:B.1.351 變異株雖會降低 Janssen 疫苗對 COVID19 中重度感染的保護力,卻不影響 Janssen 疫苗對重症的預防。因此,目前 世界各國並未因變異株之出現而改變疫苗接種建議
B. 需留意變異株(Variants of Interest, VOI)病毒
" VOI 病毒🦠 " ,共有 6 + 1 " Lambda(λ)" 種:
epsilon ( ε ) : 美國 B.1.427 ; B.1.429
zeta ( ζ ) : 巴西 P.2
eta ( η ) : 多國同時發現 B.1.525
theta ( ϑ ) : 菲律賓 P.3
iota ( ι ) : 美國 B.1.526
kappa ( ϰ ) : 印度 B.1.617.1
lambda ( λ ) : 秘魯 B.1.429
此類變異株,可能會因棘蛋白突變位點而影響抗體的中和能力,疾病傳播力和 嚴重度及診斷工具。如 B.1.525、B.1.526、P.2 變異株。
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 : 在秘魯發現新的變種病毒為 " 需留意變異株(Variants of Interest, VOI) " 、英文叫 " VOI "的病毒。https://en.wikipedia.org/wiki/SARS-CoV-2_Lambda_variant ( WHO adds new Lambda COVID strain as 'variant of interest' )
VOI 病毒🦠,可以晉升到VOC 病毒🦠群
例如:印度🇮🇳變種病毒🦠delta :
在5月10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在印度被發現的新冠變種病毒「B.1.617」(印度變種),由VOI(值得關注的變異,Variant of Interest),升級為VOC(需留意的變異,Variant of Concern)。
世界衛生組織新冠疫情技術總監范科霍芙(Maria van Kerkhove)在記者會中已指出:「有研究指出B.1.617能夠更輕易人傳人,傳播力更強」。研究顯示「B.1.617」除了傳播力更強,還具有更強的致病能力。
而目前,在秘魯發現新的變種病毒「Lambda(λ)」,是屬" VOI "的病毒,而不是VOC 病毒🦠群喔。
C. 高衝擊變異株(Variant of High Consequence):
目前尚無COVID 19 變異株被歸到此類。
此類變異株具有明顯降低現有疫苗保護力、與增加疾病嚴重度等特性,並影響 診斷工具,對現有的預防及治療方式效果不好。
一旦發現一個新變種,它就會被歸類為 : VOI 病毒、VOC 病毒 或 VHC 病毒 ?
幸運的是,我們還沒有看到有任何一種的變種,是屬 " VHC " 病毒,而那是屬當前醫療措施失敗的變種病毒群呢。
變種病毒有三大株群:
1.高關注變異病毒群 ( 最廣泛 ) : " VOC 病毒🦠 " ,共有4種
2.需留意變異病毒群(最留意) : " VOI 病毒🦠 " ,共有 6 + 1 " Lambda(λ)"
3.高衝擊變異病毒群 ( 最危險 ) :目前尚無 COVID 19 變異株被歸到此類。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87會員
452內容數
醫學博士 微創內視鏡重症醫師/專欄作家/古文愛好者/2023年全球傑出僑生2019年中華十大傑出校友2015年僑大60週年𠎀出僑生校友2012年師大𠎀出校友2023年中科大𠎀出校友👨🏻‍🎓。 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可以用科學來提醒大家... 「用生命看健康❤️,用生活過健康❤️」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黃軒醫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們日常民生用品,都會在傳統市場裡 那些COVID19病毒🦠, 也是會聚集在那裡等著人類來接觸! 香港研究人員,早在2006針對傳統菜市場(wet market),做了一些研究,因為當時的香港🇭🇰是SARS冠狀病毒🦠的大爆區,使他們非常的注重,中國人習慣的傳統菜市場,是如何傳播病毒,造成
只要一公布任何疫情擴散,人潮擁擠會出現在大賣塲! 各國都會如此,而不只是臺灣而已!因為那是【海潮效應】的現象 看看我另一篇文章:(新冠病毒下民眾心理效應:為什麼瘋狂去囤貨?) A. 當一個人,在疫情大流行公布下,會出現了類似【海潮效應】或【巴納姆效應】或【齊加尼克效應】或【霍布森效應】的偏見!
https://www.studyfinds.org/coronavirus-cough-droplets-20-feet-outdoors/ 臺灣疫情,現在又進入社區感染了...很多集會活動也開始受到了限制🚫! 我常常被人問KTV 唱歌🎤,為什麼要戴上口罩😷?看電影🎬為什麼也要戴上口罩😷
常常一直問,醫生打完疫苗後,會不會再染疫 請參考一下:我的這篇 「打了COVID - 19 疫苗,還會確診嗎?」 今天説的是:打完疫苗之後,你什麼時候要懐疑自己有沒有被感染呢? 先說:疫苗接種的時間 1.接種疫苗前,你已經染疫了 疫苗接種太慢了,例如你已經得疫了,你不知道,才去接種疫苗 典型例子:
韓國:單劑 COVID-19 疫苗,有效率為86.6%  到目前為止,韓國已經為5200萬人口中,的6.7%接種了covid 19疫苗。 韓國制定了目標,在今年的9月,會向全人囗70%的人注射疫苗,並期待在11月前,實現群體免疫。 從今年2月26日開始的兩個月內,針對年齡在60歲以上的人,其中包括
臺灣華航機師,同住在一起的家人之中,已經有多位遭到感染,這樣感染率高嗎?有沒有醫療証實呢? 有!真的有! 而且在今年1月份,我已經一直提醒「哪些家人容易傳播病毒🦠」, 今天再次整理提醒大家: 1.三大冠狀病毒🦠,哪種易引起家庭傳播? 2.誰是家庭傳播的高危險族群? 3.如何避免家庭傳播? 先説
我們日常民生用品,都會在傳統市場裡 那些COVID19病毒🦠, 也是會聚集在那裡等著人類來接觸! 香港研究人員,早在2006針對傳統菜市場(wet market),做了一些研究,因為當時的香港🇭🇰是SARS冠狀病毒🦠的大爆區,使他們非常的注重,中國人習慣的傳統菜市場,是如何傳播病毒,造成
只要一公布任何疫情擴散,人潮擁擠會出現在大賣塲! 各國都會如此,而不只是臺灣而已!因為那是【海潮效應】的現象 看看我另一篇文章:(新冠病毒下民眾心理效應:為什麼瘋狂去囤貨?) A. 當一個人,在疫情大流行公布下,會出現了類似【海潮效應】或【巴納姆效應】或【齊加尼克效應】或【霍布森效應】的偏見!
https://www.studyfinds.org/coronavirus-cough-droplets-20-feet-outdoors/ 臺灣疫情,現在又進入社區感染了...很多集會活動也開始受到了限制🚫! 我常常被人問KTV 唱歌🎤,為什麼要戴上口罩😷?看電影🎬為什麼也要戴上口罩😷
常常一直問,醫生打完疫苗後,會不會再染疫 請參考一下:我的這篇 「打了COVID - 19 疫苗,還會確診嗎?」 今天説的是:打完疫苗之後,你什麼時候要懐疑自己有沒有被感染呢? 先說:疫苗接種的時間 1.接種疫苗前,你已經染疫了 疫苗接種太慢了,例如你已經得疫了,你不知道,才去接種疫苗 典型例子:
韓國:單劑 COVID-19 疫苗,有效率為86.6%  到目前為止,韓國已經為5200萬人口中,的6.7%接種了covid 19疫苗。 韓國制定了目標,在今年的9月,會向全人囗70%的人注射疫苗,並期待在11月前,實現群體免疫。 從今年2月26日開始的兩個月內,針對年齡在60歲以上的人,其中包括
臺灣華航機師,同住在一起的家人之中,已經有多位遭到感染,這樣感染率高嗎?有沒有醫療証實呢? 有!真的有! 而且在今年1月份,我已經一直提醒「哪些家人容易傳播病毒🦠」, 今天再次整理提醒大家: 1.三大冠狀病毒🦠,哪種易引起家庭傳播? 2.誰是家庭傳播的高危險族群? 3.如何避免家庭傳播? 先説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2024年八月,國際主流媒體的標題: 紐約時報: 新研究顯示,全球約有 4 億人受到長新冠的影響; 財富健康雜誌: 長新冠是一個價值 1 萬億美元的問題,無法治癒。專家們懇求各國政府醒悟過來。文中一開始稱長新冠幽靈 (the specter of long COVID)。。。
Thumbnail
新冠肺炎, COVID-19, 遲至2020年三月世界衛生組織,才宣布這個快速傳染的疾病為一項 “pandemic” (大流行)。 這三年半之間, 時起時落,我們都受盡折磨與委屈。我們一路想從防疫規定掙脫,也似乎享受了一年多的放鬆生活,現在新的變異株又引發突起的高傳染, 我們又該怎麼面對呢?
Thumbnail
COVID-19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為這個疾病的正式命名,而SARS-CoV-2則是其病毒株名字 寫這篇主因是台灣當時宣布「口罩禁出口令」,引發cMoney版友大論戰,很多人說台灣政府太政治,沒有「人道主義」精神,本蛙說你別搞錯,台灣醫療口罩還都是中國進口的,萬一疫情在台灣爆發,你瞬間不能「人道」
Thumbnail
一個月前,我們知道“FLiRT”這個來調情的新冠變種,一個月後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商業頻道CNBC報導,FLiRT變種的病例在美國和歐洲正在上升。該組的主要病毒株是KP.2,截至5月11日兩周內所有病例的28.2%。FLiRT變種也侵入台灣,本土與境外占比分別為6%及11%。而國內三大病毒肆虐,急診一度
Thumbnail
2024年4月29日 美東時間下午1:41, 美國《時代》報導了關於 COVID-19 的“FLiRT”變種的知識,目前看起來科學不確定性仍高。不過,這個變種的名字還真希望能如其所名,來調個情就走,不要和人類糾纏。目前已知的大概是: 屬於JN.1家族,是omicron的遠親。根據美國CDC。。。
Thumbnail
我們常聽到新冠(SARS-CoV-2)的再感染(reinfections, RI)、持續性感染(persistent infections, PI)、長新冠(long COVID, LC)其實是三個不同的專有名詞,但也經常被混淆。牛津大學領導的一項新研究發表在《自然》上發現,普通人群中高比例。。。
Thumbnail
世界上存在著許多會讓人生病的病毒與細菌。而2020年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就是屬於病毒的一種,究竟病毒是甚麼?與細菌又有甚麼不同?今天一次告訴你!
Thumbnail
這裡策展的是 2020 年公民科學事件簿:#長新冠(#Long Covid) 一文的精選圖。補充英文版於文末。 長新冠教科書由民眾發起: 「長新冠」一詞是由倫敦大學考古學家艾爾莎・佩雷戈(Elsa Perego)在推特上推廣來自患者創造的術語而興起的。” 從一條相當不起眼的推文。。。
Thumbnail
《貓追耗子,笨豬追貓》Delta,Alpha,Omicron,B.1.617.2(印度變種病毒株),B.1.1.7(英國變種病毒株),B.1.1.529,BA.2.75,BQ.1,BA5,X.BB,…..病毒在前面不斷變種,藥廠在後面追,研製新疫苗,(約需半年)。病人又在後面,接受新疫苗施打(需3個
Thumbnail
美國疾病管制署(CDC)22日表示美國新型新冠病毒新感染患者當中,變異株「JN. 1」感染占比到19日推估達到85.7%,JN. 1將持續在全球傳染擴散占比第一。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2024年八月,國際主流媒體的標題: 紐約時報: 新研究顯示,全球約有 4 億人受到長新冠的影響; 財富健康雜誌: 長新冠是一個價值 1 萬億美元的問題,無法治癒。專家們懇求各國政府醒悟過來。文中一開始稱長新冠幽靈 (the specter of long COVID)。。。
Thumbnail
新冠肺炎, COVID-19, 遲至2020年三月世界衛生組織,才宣布這個快速傳染的疾病為一項 “pandemic” (大流行)。 這三年半之間, 時起時落,我們都受盡折磨與委屈。我們一路想從防疫規定掙脫,也似乎享受了一年多的放鬆生活,現在新的變異株又引發突起的高傳染, 我們又該怎麼面對呢?
Thumbnail
COVID-19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為這個疾病的正式命名,而SARS-CoV-2則是其病毒株名字 寫這篇主因是台灣當時宣布「口罩禁出口令」,引發cMoney版友大論戰,很多人說台灣政府太政治,沒有「人道主義」精神,本蛙說你別搞錯,台灣醫療口罩還都是中國進口的,萬一疫情在台灣爆發,你瞬間不能「人道」
Thumbnail
一個月前,我們知道“FLiRT”這個來調情的新冠變種,一個月後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商業頻道CNBC報導,FLiRT變種的病例在美國和歐洲正在上升。該組的主要病毒株是KP.2,截至5月11日兩周內所有病例的28.2%。FLiRT變種也侵入台灣,本土與境外占比分別為6%及11%。而國內三大病毒肆虐,急診一度
Thumbnail
2024年4月29日 美東時間下午1:41, 美國《時代》報導了關於 COVID-19 的“FLiRT”變種的知識,目前看起來科學不確定性仍高。不過,這個變種的名字還真希望能如其所名,來調個情就走,不要和人類糾纏。目前已知的大概是: 屬於JN.1家族,是omicron的遠親。根據美國CDC。。。
Thumbnail
我們常聽到新冠(SARS-CoV-2)的再感染(reinfections, RI)、持續性感染(persistent infections, PI)、長新冠(long COVID, LC)其實是三個不同的專有名詞,但也經常被混淆。牛津大學領導的一項新研究發表在《自然》上發現,普通人群中高比例。。。
Thumbnail
世界上存在著許多會讓人生病的病毒與細菌。而2020年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就是屬於病毒的一種,究竟病毒是甚麼?與細菌又有甚麼不同?今天一次告訴你!
Thumbnail
這裡策展的是 2020 年公民科學事件簿:#長新冠(#Long Covid) 一文的精選圖。補充英文版於文末。 長新冠教科書由民眾發起: 「長新冠」一詞是由倫敦大學考古學家艾爾莎・佩雷戈(Elsa Perego)在推特上推廣來自患者創造的術語而興起的。” 從一條相當不起眼的推文。。。
Thumbnail
《貓追耗子,笨豬追貓》Delta,Alpha,Omicron,B.1.617.2(印度變種病毒株),B.1.1.7(英國變種病毒株),B.1.1.529,BA.2.75,BQ.1,BA5,X.BB,…..病毒在前面不斷變種,藥廠在後面追,研製新疫苗,(約需半年)。病人又在後面,接受新疫苗施打(需3個
Thumbnail
美國疾病管制署(CDC)22日表示美國新型新冠病毒新感染患者當中,變異株「JN. 1」感染占比到19日推估達到85.7%,JN. 1將持續在全球傳染擴散占比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