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自 5 月起 #長新冠 公民科學形成過程

A.H.-avatar-img
發佈於圖文畫冊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這裡策展的是 2020 年公民科學事件簿:#長新冠(#Long Covid) 一文的精選圖。補充英文版於文末。

2020 年自 5 月起 #長新冠 公民科學形成過程

2020 年自 5 月起 #長新冠 公民科學形成過程

長新冠教科書由民眾發起

「長新冠」一詞是由倫敦大學考古學家艾爾莎・佩雷戈(Elsa Perego)在推特上推廣來自患者創造的術語而興起的。
「從一條相當不起眼的推文(引入了一個新的主題標籤,最初只被『點讚』一次),在短短三個月內轉變為世衛使用的詞」
  • 三個月後 2020 年 8 月 21 日在世衛新冠技術負責人瑪麗亞・范克爾霍夫 (Maria Van Kerkhove)聯繫英國的長新冠 SOS 組織(LongCovidSOS)了解宣導者要求後,世衛組織總幹事在線上會議與長新冠宣導者討論這一個疾病

WHO 正式定義

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定義

新冠後症狀(Post COVID-19 condition ),簡稱長新冠(Long COVID) 是指在初次感染新冠病毒三個月後繼續或出現新症狀,症狀持續至少兩個月,無法用其他診斷來解釋的病症。

2023年 2 月 16 日公布了兒童和青少年版長新冠的臨床病例定義

“兒童和青少年的新冠後症狀(Post COVID-19/長新冠)發生在有確診或疑似新冠感染史的個體,且症狀持續至少 2 個月,且最初出現在急性新冠肺炎(COVID-19)的 3 個月內”
2020 Citizen Science Event Book: #LongCovid

2020 Citizen Science Event Book: #LongCovid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H.科普(pScience)
130會員
317內容數
用知識點燃你的神經通路! A.H. 科普的每篇文章,刺激您大腦突觸的新舊連接,讓您對理解、思維、靈感和好奇,貪得無厭~
A.H.科普(pScience)的其他內容
2025/03/28
當你走進廚房時可能有明確的目的: 去喝一杯咖啡。但到了廚房後,你卻茫然地盯著餐桌,原來的任務已經神秘地消失了,就像聚會上害羞的客人一樣,四處張望茫然不知所措。唉呦,長新冠腦霧!
Thumbnail
2025/03/28
當你走進廚房時可能有明確的目的: 去喝一杯咖啡。但到了廚房後,你卻茫然地盯著餐桌,原來的任務已經神秘地消失了,就像聚會上害羞的客人一樣,四處張望茫然不知所措。唉呦,長新冠腦霧!
Thumbnail
2025/03/12
上個月科學研究提供了美國新冠疫情後,青壯年的死亡率高於預期,以及新冠導致全球與台灣憂鬱症與自殺率的大幅提升,時至3月,最新研究提供了歐洲18國35歲及以上人口,因新冠大流行而超過一半的生命損失,這些生靈原本預估是在沒有殘疾和獨立的情況下能繼續生活的。 根據2025年3月11日倫敦帝國理工學院...
Thumbnail
2025/03/12
上個月科學研究提供了美國新冠疫情後,青壯年的死亡率高於預期,以及新冠導致全球與台灣憂鬱症與自殺率的大幅提升,時至3月,最新研究提供了歐洲18國35歲及以上人口,因新冠大流行而超過一半的生命損失,這些生靈原本預估是在沒有殘疾和獨立的情況下能繼續生活的。 根據2025年3月11日倫敦帝國理工學院...
Thumbnail
2025/01/04
近期《柳葉刀區域健康–美洲》於2024年11月的研究 ,針對年輕的海軍陸戰隊員(中位數年齡18歲),理論上風險最低的族群,完整疫苗、生活規律、運動量完整的這些新冠確診後的遺症的臨床和功能評估。
Thumbnail
2025/01/04
近期《柳葉刀區域健康–美洲》於2024年11月的研究 ,針對年輕的海軍陸戰隊員(中位數年齡18歲),理論上風險最低的族群,完整疫苗、生活規律、運動量完整的這些新冠確診後的遺症的臨床和功能評估。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新冠肺炎, COVID-19, 遲至2020年三月世界衛生組織,才宣布這個快速傳染的疾病為一項 “pandemic” (大流行)。 這三年半之間, 時起時落,我們都受盡折磨與委屈。我們一路想從防疫規定掙脫,也似乎享受了一年多的放鬆生活,現在新的變異株又引發突起的高傳染, 我們又該怎麼面對呢?
Thumbnail
新冠肺炎, COVID-19, 遲至2020年三月世界衛生組織,才宣布這個快速傳染的疾病為一項 “pandemic” (大流行)。 這三年半之間, 時起時落,我們都受盡折磨與委屈。我們一路想從防疫規定掙脫,也似乎享受了一年多的放鬆生活,現在新的變異株又引發突起的高傳染, 我們又該怎麼面對呢?
Thumbnail
過去科學說: 身體自製的流氓抗體是新冠重症原因之一; 現在,《自然》在2024年的6月13日說: 流氓抗體可能導致長新冠。台灣此刻又進入新冠夏季波,感染新冠後產生的自身抗體,還會耍流氓,不僅可能造成重症,也可能長期的胡攪蠻纏的糾纏3年以上,要嘛糊里糊涂的長新冠腦霧,要嘛。。。
Thumbnail
過去科學說: 身體自製的流氓抗體是新冠重症原因之一; 現在,《自然》在2024年的6月13日說: 流氓抗體可能導致長新冠。台灣此刻又進入新冠夏季波,感染新冠後產生的自身抗體,還會耍流氓,不僅可能造成重症,也可能長期的胡攪蠻纏的糾纏3年以上,要嘛糊里糊涂的長新冠腦霧,要嘛。。。
Thumbnail
長新冠或稱新冠急性後遺症 (PASC),在2024年初科學告訴我們: 新冠確診患者在急性感染 24 個月後(2年後)仍會出現長新冠症狀。現在,《自然醫學》5月30日針對超過 130,000 名患者的最新研究說: 在3年後仍然會遇到與感染相關的新健康問題,這些症狀。。。
Thumbnail
長新冠或稱新冠急性後遺症 (PASC),在2024年初科學告訴我們: 新冠確診患者在急性感染 24 個月後(2年後)仍會出現長新冠症狀。現在,《自然醫學》5月30日針對超過 130,000 名患者的最新研究說: 在3年後仍然會遇到與感染相關的新健康問題,這些症狀。。。
Thumbnail
我們常聽到新冠(SARS-CoV-2)的再感染(reinfections, RI)、持續性感染(persistent infections, PI)、長新冠(long COVID, LC)其實是三個不同的專有名詞,但也經常被混淆。牛津大學領導的一項新研究發表在《自然》上發現,普通人群中高比例。。。
Thumbnail
我們常聽到新冠(SARS-CoV-2)的再感染(reinfections, RI)、持續性感染(persistent infections, PI)、長新冠(long COVID, LC)其實是三個不同的專有名詞,但也經常被混淆。牛津大學領導的一項新研究發表在《自然》上發現,普通人群中高比例。。。
Thumbnail
這裡將陸續針對新冠科普中常用術語,根據HPO: 人類表型本體論以及ICD 11: 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 全球診斷資訊標準, 陸續更新建立索引。並輔以知識本體(ontology)知識樹協助讀者快速進入知識單元的架構。
Thumbnail
這裡將陸續針對新冠科普中常用術語,根據HPO: 人類表型本體論以及ICD 11: 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 全球診斷資訊標準, 陸續更新建立索引。並輔以知識本體(ontology)知識樹協助讀者快速進入知識單元的架構。
Thumbnail
這裡將陸續針對新冠科普中常用術語,根據HPO: 人類表型本體論以及ICD 11: 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 全球診斷資訊標準, 陸續更新建立索引。並輔以知識本體(ontology)知識樹協助讀者快速進入知識單元的架構。
Thumbnail
這裡將陸續針對新冠科普中常用術語,根據HPO: 人類表型本體論以及ICD 11: 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 全球診斷資訊標準, 陸續更新建立索引。並輔以知識本體(ontology)知識樹協助讀者快速進入知識單元的架構。
Thumbnail
根據ICD 11、MeSH以及HPO知識本體等所描述的腦霧知識結構。
Thumbnail
根據ICD 11、MeSH以及HPO知識本體等所描述的腦霧知識結構。
Thumbnail
這裡策展的是 2020 年公民科學事件簿:#長新冠(#Long Covid) 一文的精選圖。補充英文版於文末。 長新冠教科書由民眾發起: 「長新冠」一詞是由倫敦大學考古學家艾爾莎・佩雷戈(Elsa Perego)在推特上推廣來自患者創造的術語而興起的。” 從一條相當不起眼的推文。。。
Thumbnail
這裡策展的是 2020 年公民科學事件簿:#長新冠(#Long Covid) 一文的精選圖。補充英文版於文末。 長新冠教科書由民眾發起: 「長新冠」一詞是由倫敦大學考古學家艾爾莎・佩雷戈(Elsa Perego)在推特上推廣來自患者創造的術語而興起的。” 從一條相當不起眼的推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