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谷檔案》是以
荷蘭梵谷博物館所收藏的梵谷書信為基礎寫成的一系列文章,算不上是有系統的介紹梵谷的生平,更像是黑澤明的電影《夢》中的一段。電影中的主角走入梵谷的畫中場景,在蕭邦《雨滴前奏曲》的背景前,行經《
隆瓦橋畔的洗衣婦》和《
豐收》的麥田,最後走入繪畫的本身,見證了槍響與麥田群鴉的一刻。發表在這裡的《梵谷檔案》則是以文字和圖像為媒介的一場遊歷。
本文是《梵谷檔案》的第十六篇,您可以在
這裡讀到先前的文章。
・・・・・・・・
一八八〇年十一月,剛踏上繪畫之路的梵谷從布魯塞爾寫信給弟弟提奧,談及他在此地接受的繪畫訓練。他正熱切學習人體解剖結構,想知道人身的每個部位如何連結運作。他說他按照解剖素描課本,大費周章的畫了人手兩面的骨骼與肌肉,還畫了髖骨到雙腳的人骨。
此外畫家也熱心臨摹他人作品。他在信中告訴提奧,阿姆斯特丹的書商布朗恩寄給他一幀照片,是五年前才死於肺結核的畫家米勒的油畫《挖掘者》,他據此畫了一幅鉛筆素描,非常詳實仔細,只是與之後的畫作相比,在力道上還有欠缺,反映著新手的一絲膽怯。
《挖掘者》是一幅頗富「力氣」的畫作,觀畫者不論在米勒原畫或梵谷的素描中,都能看見並感受掘地人的辛苦。但畫家不以練習掌握人體力量為滿足,也臨摹米勒更知名的畫作《晚禱》。
畫家原本就極富宗教情懷,《晚禱》的臨摹素描更清晰展現了這一點。原畫的夕陽晚照被鉛筆絲毫不差的捕捉。貧脊的田野上一籃乾癟的馬鈴薯,種地的消瘦男女並不怨天尤人,卻俯首安心禱告,迎接一日將盡時分的感傷與寧靜。這可能也正是畫家本人的心情和感受。
畫家在信中告訴提奧,「素描是艱困的掙扎」,但他顯然樂此不疲。不只臨摹米勒,還向十六世紀的北方文藝復興巨匠小漢斯霍爾拜因取經,臨摹了不只一幅《雅各麥爾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