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山者們!!!】捕蜂獵人—萬添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文圖/ 橫山喜市 林祐德

raw-image
raw-image

一進門就掛著兩組超大蜂窩,萬添富是橫山村赫赫有名的捕蜂達人,於2006年及2009年分別登上新聞報紙版面,從事捕蜂工作已有20多年,萬添富原為國術館的師傅,捕蜂工作僅為他的興趣與愛好,虎頭蜂大多屬胡蜂科,其最大特徵有兩對半透明的「膜質翅膀」以及「大顎」其生命週期於3-6月開始築巢、6-9月開始增殖、9-10月為蜂巢最成熟時期,也是經常發生螫傷案例的時候,10月至隔年3則是蜂群交尾冬眠的時節,由於蜂群不喜歡被打擾所以大多會選擇在較隱密的位置,萬大哥說臺灣常見的虎頭蜂約有7種,最常見的是中華大虎頭蜂,但其中最凶猛毒性較強的是黑腹虎頭蜂,也是他最喜歡捕捉的虎頭蜂之一。

我問大哥你不怕嗎?

他只說不用怕它啊我還歡迎他來找我,剛開始捕蜂時僅穿著一般的雨衣及頭紗帽,這種穿著對一般蜜蜂有效但對虎頭蜂而言其實一點效果也沒有,大哥常常被叮的哇哇大叫而且虎頭蜂多為社會性,一旦發生危險將全部傾巢而出,於是大哥開始自己嘗試製作服裝,使用帆布、鐵網製成一套安全戰衣,好比穿了一身盔甲在身上一樣,難怪大哥總說不怕虎頭蜂來找他。

大哥最大捕獲的尺寸為寬120公分高180公分大的虎頭蜂窩,當時蜂窩內預估約有2萬隻的虎頭蜂,而因為捕獲的虎頭蜂大多會被製成藥酒,因此,萬大哥為捕獲最大數量之蜂群大多選擇晚上出勤,使捕蜂工作又顯得更加艱難且危險,據萬大哥家中的古書記載,採收下來虎頭蜂,小至蜂蛹大至蜂巢均可製成保健食材,相傳蜂蛹可養顏美容成蜂及蜂巢可提振精神,但以上均為口而相傳並無科學考據,且每人體質不同相關需求還是尋求正確醫療管道協助。

夏季也即將到來,在從事戶外休閒活動時,大家除了享受大自然的芬多精外,還是要注意觀察聆聽四週狀況,亦有發現相關虎頭蜂蹤跡,先停下觀察再競速遠離現場,若已被蜂群攻擊應快跑離開並保護頭部避免叮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聲明///本文章僅作為地方故事訪談之用,並無任何醫療保健之立場,有其相關需求還請尋求正確醫療管道協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橫山喜市的沙龍
0會員
10內容數
橫山喜市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5/23
文圖/ 橫山喜市 林祐德
Thumbnail
2022/05/23
文圖/ 橫山喜市 林祐德
Thumbnail
2021/08/13
文圖/橫山喜市 陳致中、林祐德 竹編為早期農家傳統必備生活技能之一 斗笠、茶簍、竹籃、竹篩等  打底的基礎編法,自製打底工具 竹編為早期農家傳統必備生活技能之一,小到一般竹籃編織,大至各式生活家具,可看見各式各樣的竹製用品,顯示傳統務農生活與竹子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Thumbnail
2021/08/13
文圖/橫山喜市 陳致中、林祐德 竹編為早期農家傳統必備生活技能之一 斗笠、茶簍、竹籃、竹篩等  打底的基礎編法,自製打底工具 竹編為早期農家傳統必備生活技能之一,小到一般竹籃編織,大至各式生活家具,可看見各式各樣的竹製用品,顯示傳統務農生活與竹子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Thumbnail
2021/08/11
育有4個嘴饞又食量大的孩子,邱曉慧為了滿足自己和家人挑嘴的味蕾,而開始自己的烘焙之路,由於甜點通常都需要高糖高油脂,無法了解他的原物料來源以及是否健康,因此,曉慧便開始試著自學製作既美味又安心的甜食,依著這份心意,也透過教學帶著偏鄉孩子多元試探,希望以「窩甜食」溫暖甜蜜滋味滋養更多孩子健康快樂長大。
Thumbnail
2021/08/11
育有4個嘴饞又食量大的孩子,邱曉慧為了滿足自己和家人挑嘴的味蕾,而開始自己的烘焙之路,由於甜點通常都需要高糖高油脂,無法了解他的原物料來源以及是否健康,因此,曉慧便開始試著自學製作既美味又安心的甜食,依著這份心意,也透過教學帶著偏鄉孩子多元試探,希望以「窩甜食」溫暖甜蜜滋味滋養更多孩子健康快樂長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九月下旬寫了「為什麼秋天的虎頭蜂又凶又暴躁?」這篇文章在臉書上及粉絲團引起廣泛迴響(近二千多個分享轉傳),也有一些媒體引用與採訪。     我猜想這或許是因為大家沒有注意到虎頭蜂的生活史,牠與我們習以為常的蜜蜂不太一樣,蜜蜂的蜂巢若沒有遭遇攻擊,可以存續一年又一年,但是虎頭蜂從春天蜂后從土壤石縫中
Thumbnail
九月下旬寫了「為什麼秋天的虎頭蜂又凶又暴躁?」這篇文章在臉書上及粉絲團引起廣泛迴響(近二千多個分享轉傳),也有一些媒體引用與採訪。     我猜想這或許是因為大家沒有注意到虎頭蜂的生活史,牠與我們習以為常的蜜蜂不太一樣,蜜蜂的蜂巢若沒有遭遇攻擊,可以存續一年又一年,但是虎頭蜂從春天蜂后從土壤石縫中
Thumbnail
前天瑞芳八分寮有一群健行的民眾被虎頭蜂攻擊,十多人輕重傷,有二人當場呼吸心跳停止,送醫仍救不回來。因為過兩天我們一群朋友也要到附近健行,所以大家對這個新聞相當關切。 其實很多人不知道虎頭蜂一到秋天脾氣就很差、很暴躁,偏偏秋高氣爽,是最適合健行踏青的時候,每年台灣都有不少人被虎頭蜂蜇而過敏死亡,因此
Thumbnail
前天瑞芳八分寮有一群健行的民眾被虎頭蜂攻擊,十多人輕重傷,有二人當場呼吸心跳停止,送醫仍救不回來。因為過兩天我們一群朋友也要到附近健行,所以大家對這個新聞相當關切。 其實很多人不知道虎頭蜂一到秋天脾氣就很差、很暴躁,偏偏秋高氣爽,是最適合健行踏青的時候,每年台灣都有不少人被虎頭蜂蜇而過敏死亡,因此
Thumbnail
四月到黃蝶翠谷的水底溪遊玩,雖然河乾,但也相遇很多小生物。在乾枯時節,生物們更需要群聚在避難水潭渡過旱期。是一段走沒有溪的走溪經驗。
Thumbnail
四月到黃蝶翠谷的水底溪遊玩,雖然河乾,但也相遇很多小生物。在乾枯時節,生物們更需要群聚在避難水潭渡過旱期。是一段走沒有溪的走溪經驗。
Thumbnail
「淡色長腳蜂」從春天到秋天都會不停的〝增產〞,牠們是肉食性的小型胡蜂會在果樹附近築巢,並捕食鱗翅目的幼蟲為生,除蟲有力、不會有藥性殘留和抗藥性等副作用的問題。
Thumbnail
「淡色長腳蜂」從春天到秋天都會不停的〝增產〞,牠們是肉食性的小型胡蜂會在果樹附近築巢,並捕食鱗翅目的幼蟲為生,除蟲有力、不會有藥性殘留和抗藥性等副作用的問題。
Thumbnail
2022/08/01 本日工作實在太硬抖了,一早的烈日狂曬,樹上還發現一窩黑腹虎頭蜂,趕快知會承辦,放棄這顆樹的移除。 不過人在鄰樹的夥伴還是無法逃過黑腹想叮人的慾望,手上被扎了一針,整個腫的跟麵龜一樣。 接近中午還下起彷彿颱風般的狂風暴雨,緊接著雷聲隆隆,是那種一看到閃電瞬間雷鳴的超近距離。
Thumbnail
2022/08/01 本日工作實在太硬抖了,一早的烈日狂曬,樹上還發現一窩黑腹虎頭蜂,趕快知會承辦,放棄這顆樹的移除。 不過人在鄰樹的夥伴還是無法逃過黑腹想叮人的慾望,手上被扎了一針,整個腫的跟麵龜一樣。 接近中午還下起彷彿颱風般的狂風暴雨,緊接著雷聲隆隆,是那種一看到閃電瞬間雷鳴的超近距離。
Thumbnail
最近是虎頭蜂的季節? 我在FB 或是新聞上,都有看到相關的資訊。最近常有人登山被虎頭蜂攻擊。 前一、二周我發現有一隻昆蟲 (如下圖)在我家前陽台飛呀飛,在飛的時候有聽到牠拍動翅膀的聲音。 辣椒樹上飛來的昆蟲 上網爬了很久…再加上近期新聞/FB的資訊,我覺得應該是虎頭蜂類。 找到的資料如下圖: 所
Thumbnail
最近是虎頭蜂的季節? 我在FB 或是新聞上,都有看到相關的資訊。最近常有人登山被虎頭蜂攻擊。 前一、二周我發現有一隻昆蟲 (如下圖)在我家前陽台飛呀飛,在飛的時候有聽到牠拍動翅膀的聲音。 辣椒樹上飛來的昆蟲 上網爬了很久…再加上近期新聞/FB的資訊,我覺得應該是虎頭蜂類。 找到的資料如下圖: 所
Thumbnail
「日常不過是種幻象,一隻蜘蛛的日常是另一隻蒼蠅的災難。」昨天我們救了一隻麻雀,今天收了一窩蜂。我或許不會習慣人類、包括我,是如何偏心的分配造物在不同的位置,但仍然對人如何向大自然掙口飯吃的那份意志,抱持著莫名的好奇。
Thumbnail
「日常不過是種幻象,一隻蜘蛛的日常是另一隻蒼蠅的災難。」昨天我們救了一隻麻雀,今天收了一窩蜂。我或許不會習慣人類、包括我,是如何偏心的分配造物在不同的位置,但仍然對人如何向大自然掙口飯吃的那份意志,抱持著莫名的好奇。
Thumbnail
今天就是要讓大家知道什麼物種容易跟蜂搞混,以後不要對著食蚜蠅大呼小叫,知道全世界不是只有蜜蜂跟虎頭蜂,也不要跟我一樣,讓自己受傷,同時殺了一隻蜜蜂。 最常被認錯的冠軍大概就是上述的食蚜蠅,被認錯的次數應該跟長喙天蛾被認成蜂鳥的次數不分軒輊,另外還有食蟲虻、黑水虻等,他們的確在形態上,甚至有些在顏色上
Thumbnail
今天就是要讓大家知道什麼物種容易跟蜂搞混,以後不要對著食蚜蠅大呼小叫,知道全世界不是只有蜜蜂跟虎頭蜂,也不要跟我一樣,讓自己受傷,同時殺了一隻蜜蜂。 最常被認錯的冠軍大概就是上述的食蚜蠅,被認錯的次數應該跟長喙天蛾被認成蜂鳥的次數不分軒輊,另外還有食蟲虻、黑水虻等,他們的確在形態上,甚至有些在顏色上
Thumbnail
通常我們以為野外最危險的是毒蛇,但其實這些年來被毒蛇咬死的消息非常罕見,倒是任何大小活動裡不時就傳出有人被蜂螫;而每年因蜂螫過敏而喪失寶貴生命的人數至少都有好多位甚至十來位。其中虎頭蜂更是會主動攻擊人,堪稱是台灣最致命的野生物。
Thumbnail
通常我們以為野外最危險的是毒蛇,但其實這些年來被毒蛇咬死的消息非常罕見,倒是任何大小活動裡不時就傳出有人被蜂螫;而每年因蜂螫過敏而喪失寶貴生命的人數至少都有好多位甚至十來位。其中虎頭蜂更是會主動攻擊人,堪稱是台灣最致命的野生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